鲁迅作品里面所刻画的是什么样的人性?现在是不是仍具有普遍性?

牧影计划


今天能读懂鲁迅,能比较正确地认识他作品人物的,一是年岁大的,有过旧社会苦难和不幸经历的人,二是虽年轻,但读了一些书,对鲁迅小说写的社会背景即人物生存的环境有所了解并能理解的人。我看过很少一些人的一点点评论,给我的印象是,真是时过境迁了,真是有很多人读不懂鲁迅,而且也真是难于读懂鲁迅。有些年轻人从他们现在生活经历所形成的思想出发,去认识和评判鲁迅小说人物,那认识如何能准确呢?有人认为孔乙己是知识分子的败类,好吃懒做,偷,是不值得同情的,既然这样,那些爬上去,就该赞扬了,显然这不是正确的观点。孔乙己的人性的缺点和弱点是社会造成的,要把批判矛头应对准那个罪恶的社会,孔乙己生在那个倒霉的社会是应该被同情的。还有人说祥林嫂是“边缘化”的人物,也正是这一认识,让他们反感于她喋喋不休地说儿子死的那些话。现在人不理解祥林嫂,他们不把她的不幸归于社会原因,而是归于不会“来事”,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听说,现在鲁迅文章在教材中撤掉一些,由于现实生活演进和年青人对鲁迅小说人物认识的“艰难”表现,鲁迅小说作品拿下一些也许是合理的。这样可以充实进一些现代的东西,一些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黄泥河子


从古至今的普遍性。


果慈a


鲁迅的作品关于对人性的刻画最多的、最深刻的就是:赤裸裸地揭示国人的人性冷漠,麻木不仁。

在当今社会任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不良现象的批判依然具有普遍性。因为在鲁迅的作品背景年代国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状态,底层国人被压迫的饥寒交迫,痛不欲生,早已失去了那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只为生计麻木不仁。

而现在虽然社会状态转变,国家强大,民众富足,物质文化空前高涨,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缺跟不上节奏,导致一部分民众道德阵地沦陷。只为自己的利益,无视他人的生命,无视社会道义,依旧冷漠残忍,麻木不仁。

所以,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是莫大的讽刺,其光芒的耀眼程度不亚于那个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