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廣高鐵線上的“孤島奇兵”

京廣高鐵線上的動車從廣州南站開出,向北進入北江流域,北江上有座孤島,被河流與山嶺所圍繞,人煙稀少。可在島上卻屹立著兩處基站和直放站,它們的無線通信信號穩定與否影響著京廣高鐵正常運行。

這裡有來自廣州局集團公司廣州通信段英德西通信工區的12名通信工,他們迎著酷暑,冒著嚴寒,爬山涉水,日夜守護著京廣高鐵85公里通信線路、19個通信基站、22條地道以及45個區間直放站的通信設備。

越河穿林孤島半夜集結

工長梁俊是一名退伍兵,2014年工區成立便與工友紮根粵北山區,為管內通信設備保駕護航。高鐵作業時間都是在0點到5點的天窗點進行。前往孤島作業地點還頗為曲折,先坐1個半小時的車到河邊,再利用木船劃過北江,在島上的登陸點上岸,穿過一片杉樹林,才能到達。

接近凌晨,高鐵的呼嘯聲漸息,他們出發了。戴上頭燈,穿上統一的橙色帶反光標服裝,背上工具包,他們排隊來到河邊上島的“老地方”,就蹲下來,幾個頭燈的光柱聚在一起,彷彿在黑夜中開一個秘密的圓桌會議。隨後他們便坐船前往孤島作業地點。

當他們潛行在深夜,如同“變身”一般,越河穿林,鑽洞爬梯,他們也自詡為“孤島奇兵”。每次上站點對設備進行檢修或故障處理,都需要到附近的村落跟村民租用捕魚用的木船。“剛開始與村民借船時,村民們大多都不願意晚上出船上島。在一次次借船中,我們與村民的關係也越來越好。”梁俊對記者說。

一次,村民因為家中孩子走丟,異常著急。梁俊與工友想著小孩子愛玩水,可能是跑到河邊玩耍忘了時間,便沿著河邊一路尋找,果然在河邊的一個小水潭旁找到了孩子,村民那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對梁俊他們十分感激。

“我們與村民就像一家人。有一次基站發生緊急告警,村民半夜划船送我們過河後就一直守在岸邊,處理完故障時都已經凌晨三四點了,特別感激這些可愛的村民!”梁俊說。

“旱鴨子”巧遇大草魚

因為站點的特殊性,游泳早已成為工友們的必備技能。剛來工區時,一大半的工友都是“旱鴨子”,雖然坐船過河都會按要求穿戴救生衣,但大家自發地都學會了游泳。

“今晚WG2408/R1直放站故障處理,作業負責人尹院行,防護員袁勝彬,作業人員葉寶龍。現在佈置安全注意事項,今晚去直放站要坐船,必須帶上救生衣,在船上不要晃動,不能睡覺。”9月初的一個晚上,梁俊召開班前佈置會。

工區管內通信設施採取“包保到人”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站點。但夜晚不能單人作業,都是小分隊行動。

“行車不上道,上道不行車”。由於站點出現紅光帶,造成後續列車晚點,天窗點比預計晚了一個小時,凌晨1點才給點。等故障處理完畢已是凌晨四點,回去的路上隨著船身的晃動,大家都有些昏昏欲睡。這時“砰”的一聲,一道白光閃落在船上,當時大夥都被這個突如其來的“怪物”嚇了一跳,定下神來一看,原來是一條大草魚跳進了船裡,大家都笑壞了。“工作的疲憊感頓時一掃而光。”工友蔣林佑津津有味地說道。

讓高鐵“耳聰目明”的小分隊12人中,蔡肇發年紀最大,人稱“發哥”。51歲的他是英德西通信工區的元老。“上班幾十年了,很多親人也不太清楚我在鐵路幹什麼,只知道我經常要夜晚出去上班。”

在這裡成長

在蔡肇發看來,通信工作就如同在維護高鐵的“耳朵和嘴巴”,使其在運行時既能夠“聽”到別人發來的信息,又能將自己的情況“說”出去。

通信工是全能型的,即要熟悉所有通信設施維護的業務,也要依據每晚”天窗”作業內容的不同,進行相應分工,一般有作業負責人、作業人員、現場防護員、駐站聯絡員和司機五種角色。

“天窗作業”不是每天都有,依據年度、季度的檢修計劃,每人每月大約要去15次天窗。但對於英德西通信工區的12名通信工來說,最累的還是計劃外的緊急任務。收到緊急任務通知必須在5分鐘內出發——這是鐵打的規定。

職工必須要有良好的體魄才能勝任高強度的工作。今年51歲的蔡肇發和熊德文兩位師傅沒有因為年齡大而要求特殊照顧,而是積極鍛鍊,保持身體素質。游泳、打球、太極拳,樣樣精通。“去一次“天窗”還是很累的,就算不是緊急情況,一般的故障處理也要快天亮了才回來,但習慣以後就好了,主要是你要明確要幹什麼,要怎麼幹。”熊德文說,“工作時間長了,身體還累,心卻不累了。”

蔣林佑與工區唯一的女生唐逸雲是眾人羨慕的小情侶。唐逸雲原本在集中修工區工作,在一次工會組織的集體活動中兩人相識相愛了。廣州南站距離英德西站不過40分鐘的車程,但因為高鐵作業都是在晚上,作息時間日夜顛倒,兩人常常一個月才見一次。唐逸雲便主動向車間提出申請,去年調至英德西通信工區。

工長梁俊與妻子李菲的愛情故事也頗為曲折。剛開始李菲的父親並不看好他們,經常鞭策梁俊要努力提升自己。梁俊便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爭口氣。英德西通信工區離車間較遠,不具備完善的設備條件,梁俊只好找設備廠家借設備,在工區臨時搭建起了視頻設備的技術比武練習平臺。每天下班後,他就一個人待在設備室刻苦鑽研,模擬各種故障類型。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他取得集團級技術比武視頻項目實作、理論、全能第一。梁俊拿著沉甸甸的獎狀登門探望,他的堅持和努力打動了李菲的父親,如今他們已經在英德築起了愛巢。“鐵路就像我的老師,我在這裡成長,在這裡追尋自己的幸福。”梁俊說。(工人日報記者 葉小鐘 通訊員 戴倩儀 孫思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