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誰最該為此負責?

萊茵之纓


其實我國宋以前是非常有尚武精神的,比如說圖片裡的太白先生就挎了一柄寶劍,很多繪畫作品當中都這樣表現,為啥太白先生這樣的文人也要挎劍呢?因為唐朝雖然都市繁華,但是出了城之後就會有大量的森林、灌木叢…這類的荒地,裡面藏幾隻猛獸甚至“響馬”(截道的土匪)很正常,沒有武器防身,不會幾下子招數怎麼能行?所以,宋之前不論是文人或者農民(漢朝就屯墾戍邊了),這些非軍事人員都會點武術,防身也有兵器。

但這也帶來了不好的問題,連年的征戰不利於國家太平和發展,更嚴重的時候軍事將領擁兵自重,不臣之心者大有人在,比如說:唐玄宗時代的“安史之亂”,直徑導致了唐朝的徹底衰敗;再往前追溯漢末的三國,最後漢獻帝被曹丕篡了位,宋朝的江山也是這麼得來的,要不然趙匡胤怎麼會當時皇帝?

所以,宋太祖為了江山穩固,只能是“杯酒釋兵權”,把一同打下江山的這些武將召集在一起,表示:天下太平了,諸位愛卿也該解甲歸田,朕許諾諸卿一生榮華富貴…話說到這份上了,諸位武將當然不傻,也就統統的交出兵權…不但如此還規定了文管治國的理念,不打仗了國家需要休養生息,文人有知識有文化,政令宣導上支下派,而武將這類大老粗只會打打殺殺,管理社會簡單粗暴可不行,同時宋朝“樞密院”(相當於中央軍委和國防部)的樞密使和知樞密院事正職由文人擔任,副職才是武將,岳飛就是樞密副史(國防部副部長)…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降低武將在國家統治層的權利。

宋朝這種抑制武官的政治治理方式不能說是錯,而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有了這個制度之後,國家整體上再也沒有出現武將動不動就掀桌子篡位奪權這樣的事情,也只有國內穩定了社會才能進步,宋朝也成了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大發展時代。
當然,宋朝以後文人當中也有習武之人,領兵打仗也不在話下,比如說辛棄疾和王陽明,這倆文人在武學(軍事學)造詣上都是非常高的。


皇家橡樹1972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宋朝之所以“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主要是趙匡胤實施“杯酒釋兵權”的結果,他就是這一結果的最大責任人。

雖然,表面上作為最高統帥的趙匡胤應該承擔最大責任,但僅靠他一人又怎能造成這樣的局面。其實,就算是“杯酒釋兵權”,也僅是造成“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一個原因。同時,“杯酒釋兵權”也並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從謀劃,到利害分析,再到組織實施,後到得償所願等,都需要一系列的醞釀過程。

而這一切的背後推手則是北宋的首任宰相趙普。準確點說,也就是造成“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最大責任人應是趙匡胤和趙普,而不能全怪罪於趙匡胤一個人的頭上。

那麼,誰才是最大責任的源頭,誰又是最大責任的推動者,責任人又是如何造成“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這一局面的呢?

從趙匡胤與趙普的對話,分析誰才是最大責任的源頭,探析“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這一局面的起因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元月初三清晨,假裝醉酒初醒的趙匡胤剛坐上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軍帳,趙匡胤的胞弟趙匡義和親信節度掌書記趙普立即指示將士,將早已準備好的黃龍袍“強行”披在趙匡胤的身上。

隨後,眾人盡皆跪拜,並高呼“萬歲”。而趙匡胤則假意推拒一番便勉為其難登基稱帝。又因其被周恭帝授予的歸德軍節度使所鎮守的正好是宋州,所以建國號為“宋”。

對於此次事變,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典故也是由此而來。

這時,雖說趙匡胤已經登頂人生巔峰,但他卻“終夕未嘗敢安枕”,很擔心別人有樣學樣也來一出“黃袍加身”。畢竟,自己並不是“黃袍加身”第一人。因為,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發動的“澶州兵變”,幾乎和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如出一轍。不同的是前者將士“或裂黃旗以被威體,共扶抱之,呼萬歲震地……”(《資治通鑑》),而後者卻有準備好的黃袍,但都是手握朝廷禁軍大權的統帥。

於是,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末,趙匡胤剛剛平定李筠和李重進的叛亂後,便迫不及待召見了精通治國的宰相趙普。

太祖:“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戰爭無休無止?而我想要息天下之兵,建一個長久的國家,不知你有什麼辦法?”

趙普:“癥結在於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想解這一癥結,只需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可安定。”

趙普話還未說完,太祖就打斷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雖然,以上內容來源《宋史·職官志》,但真實的情況,當時的趙普應該不僅僅是說了這麼簡單的兩三句。畢竟,在歷史上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絕對是飽學之士。自然少不了引用“天子寧有種焉?兵強馬壯者為之耳!”(《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範浚《五代論》)等有說服力的歷史記載。

之後,趙匡胤這才決定改革兵權制,從而也打開了“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大門。

所以說,趙普才是“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責任源頭。

那麼,趙匡胤又是如何改革兵權制的?

從趙匡胤收兵權、集兵權、分兵權的兵權制改革,分析誰才是造成“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最大責任人

為了徹底扼殺今後“黃袍加身”現象的出現,趙匡胤通過與趙普的再三謀劃,制定出了改革兵權的“收兵權、集兵權、分兵權”三步棋。

第一步:通過“杯酒釋兵權”,實現收兵權的目的,但也嚴重弱化了將門子弟的血性

對於“杯酒釋兵權”的經過,在此就不多作贅述了,大家可以網上搜搜。

不過,在“杯酒釋兵權”上趙匡胤說過的一句話,卻對“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的局面造成了直接影響。

趙匡胤說:“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好便田宅市之,為後代置永久不動之產業,多置歌兒舞女,日夕飲酒相歡,以終天年。”

俗話說:“將門出虎子,一代更比一代強。”但是,趙匡胤此話無疑將一個個“將門虎子”投入了享樂的溫柔鄉,一旦遇戰,這些“將門虎子”多會變成“將門兔子”,又哪裡會有戰場搏殺的血性,戰力也只會一輩更比一輩弱,在士兵們心中的地位也沒法高得起來。

同時,俗話又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若將軍們都沒有戰場搏殺的血性,又如何激發將士們的血性,戰鬥力想強也強不起來了。

所以,趙匡胤是造成“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最大推動者,當然也是最大責任人。

第二步:通過禁軍“內外相制”,實現集兵權的目的,但也嚴重削弱了地方軍隊(包括戍邊軍隊)的戰力

趙匡胤建國後,組建大量的中央禁軍,“以守京師,備征戍”。而這些禁軍以趙匡胤統領的後周禁軍為班底,同時又在地方軍隊中挑選身體強壯、驍勇善戰者進入中央當禁軍,以加強中央禁軍的戰力。

雖然,當時也在外地部署了一定數量的禁軍,以牽制中央禁軍,但戰力強的將士都調到了中央禁軍中任職,無疑直接削弱了戍守軍隊的戰力。例如:趙匡胤時期,50%的禁軍屯駐在京城,另50%的禁軍戍守各地。

同時,趙匡胤還制定了大規模養兵政策,為了防止百姓叛亂,一遇災年,朝廷就會大量招收民壯入伍。為此,趙匡胤曾自豪地說:“吾家之事,唯養兵可為百代之利。蓋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

雖說,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百姓叛亂,也將軍權牢牢地掌握在了朝廷的手中,但宋朝的軍隊又實行的是等級森嚴的管理制度,招募的士兵在軍在的地位非常低,臉上還會被刺字,稍有違犯軍紀,就會遭到鞭笞或死刑。而且,一入軍伍,世代為軍,也相當於世代會被上級軍官經常侮辱和欺負。

所以,宋朝軍隊中的官兵關係應該非常緊張,將士們對國家的歸屬也並不高,戰力又怎麼高得起來。

而這一決定,則出自趙匡胤的觀點,他自然也是“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最大責任人。

第三步:通過“三衙分統”,實現分兵權的目的,但也造成“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局面,從而嚴重弱化了軍隊統兵將領的凝聚力,也極大削弱了武將在朝廷和軍隊中的地位

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取消原來後周禁軍由殿前都點檢與殿前副都點檢統領的兩個職務,改為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合稱“三衙”,“三衙“長官又稱殿帥、馬帥、步帥,又全稱“三帥”)分別統領全國禁軍,但互不統屬,而又相互制衡。

平時,“三衙”負責全國軍隊的訓練、戍守、遷補、賞罰等。一旦軍隊出征時,則由皇帝臨時任命統帥。而班師後,軍隊又再次歸入三衙。

同時,趙匡胤又實施了“更戍法”,除殿前諸班以外,所有禁軍都要定期換防,將領也會經常調防。例如:京城禁軍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邊,或調到產糧地就糧,名為鍛鍊將士們的吃苦耐勞精神,實際則是防止禁軍與當地勢力勾連,或防止將官籠絡士兵形成勢力等。

雖然,這些制度既有利國家對軍隊的管制,但也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局面。一旦發生戰爭,帥與將、將與將、將與兵都需要磨合,很難立即形成合力,更談不上團隊的凝聚力,戰力又怎麼強得起來呢。

同時,“三衙”又歸樞密院掌管,樞密院發出所有軍政令又必須經過帝皇同意方可實施,而樞密使一般又由文人擔任。因此,宋朝就形成了“文臣管武將”的局面,從而也極大弱化了武將在朝廷和軍隊中的地位。

但是,文臣不知兵事,豈不是“外行管內行”,戰力想強也強不起來。

所以,綜合之下,趙普應是“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的責任源頭,而趙匡胤則是推動“宋朝武將沒有地位,軍隊戰力羸弱”局面形成的最大責任人。


祥子談歷史


導語:

宋朝富國弱兵這樣的怪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奇葩的。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低下,也是顯而易見的事。而造成這樣的後果,主要該負責任的人,就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依靠軍權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所以深知武將掌握軍權的危害和威脅。加上五代十國掌握軍權的武將,屢試不爽的謀朝篡位,讓趙匡胤寢食難安,提心吊膽。以是登基稱帝后,收兵權,設樞密院,建三衙,採取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加強了對武將和軍隊的監督和掌控。利用士大夫文官全面打壓武將集團,形成了仰文抑武的國策。

一,收兵權,設樞密,建三衙。強幹弱枝,內外相制。

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天下後,就決定收回武將兵權。以是上演了杯酒釋兵權的好戲,解除了武臣勳貴的威脅。然後建立樞密院,掌握了調兵權。建立殿前司,步軍司,馬軍司,掌握訓練和管理士兵。把軍隊一分為三,互相制衡。同時把全國精兵成為禁軍駐守京師,老弱編為廂軍駐守地方州府。形成強幹弱枝,內外兼制格局。

二,仰文抑武,與士大夫共天下。文官徹底壓制武將。

趙匡胤又利用士大夫文官全面打壓武將和士兵。與士大夫共天下的結果是: 政治上失去平衡。軍事上戰鬥力虛弱。因為文官壟斷了權力,必然全面壓制和削弱武將的影響力。造成的結果就是武將一品,見了文官五品也得讓三分。文官集團又故意把罪犯和流氓充軍到軍隊,削弱了士兵的榮譽感和尊嚴,結果是歪嘴的和尚把好經唸錯。

最後總結: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私心和皇權永固,處心極慮的設計了宋朝的軍制,層層限制了宋朝軍隊的良性發展和進步。又矯枉過正的扶持了,註定會腐敗的士大夫文官集團。從而徹底埋葬了宋朝軍隊的未來。所以宋太祖趙匡胤,才是宋朝軍隊沒有戰鬥力的責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