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有五虎將和諸葛亮,為什麼還是幹不過曹操和孫權?

鵬友程


劉備有五虎將和諸葛亮,並不代表蜀國的實力很強,蜀國國力還是屬於三國最弱的一個,尤其是失去荊州之後就再無和其他兩國爭天下的實力,最多隻能自保而已。接下來細分一下原因。

一,有良臣猛將怎麼打不贏?當初關羽率荊州兵打曹魏可謂節節勝利,勢如破竹。曹魏的一部分人甚至想要遷都,所以當時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是四川軍在重整,未向關羽派一兵一將,加之東吳偷襲荊州。而守城大將糜芳與傅士仁直接投降,完全沒給蜀國的操作空間,直接輸光老本。

二,蜀國一旦強大,東吳就想著打蜀國,因為孫權打不過曹魏,甚至直接被張遼打崩。於是東吳就想向蜀國下手,結果效果還不錯,殺了關羽,奪回荊州,加上火燒連營一波。蜀國已無奪天下之力。

三,曹魏與東吳皆有良臣猛將與其抗衡,尤其曹魏,人才濟濟。反觀劉備,人才越來越少,蜀國一直在走下坡路。若無諸葛亮,恐怕夷陵之戰之後再無蜀國。


風落客前花



出山虎282


感謝友友的好問題。我理解友友的意思:友友是想問為什麼蜀漢政權人才鼎盛,卻幹不過曹操和孫權?如果以史實而論,恰恰相反,

蜀漢的快速敗亡就在於它的人才梯隊斷檔了,人才匱乏


(千萬別信他的!個個都是人才?至少蜀漢政權在創業一代的人才凋零之後,就不是這樣了。)

首先,所謂的“五虎上將”?我們要回歸史實

所謂的五虎上將是《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先生和毛宗崗父子的藝術創作。而源頭就是《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這是把他們這五個人放在一起的開端。而之所以如此,原因只在於蜀漢集團的武將中,只有他們五個人被追加了諡號,時人議論認為很榮耀。

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

而現實中,在公元220年三國對峙局面正式形成的前後,關羽(220年)、張飛(221年)、馬超(221年)、黃忠(220年)都相繼離世,剩下的趙雲。而且趙雲也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在諸葛亮的初次北伐中,趙雲還因為兵少在箕谷兵敗失利,只是因為在此局面下聚眾堅守,沒有釀成馬謖式的完敗。此役之後被從鎮東將軍降格為鎮軍將軍。


(所謂的“五虎上將”只是後人的文學創作。而且更關鍵的是他們只屬於蜀漢政權創業的一代,那然後他們都凋零之後呢?)

可見,所謂的“五虎上將”,在三國對峙局面形成後都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說到這裡,我們不能被文學創造給帶偏了,對不對?

其次,所謂的“文武鼎盛”?其實是人才斷檔

關張馬黃趙五人之後,蜀漢政權再無突出且堪當大任的將領。諸葛亮之後延續北伐大業的姜維,還是諸葛亮在初次北伐時招降的,而非自己培養的。關於這一點,從張儼袁準關於諸葛亮的“七問七答”中就有論述。

(張儼)又問諸葛亮始出隴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應之,若亮速進,則三郡非中國之有也,而亮徐行不進;既而官兵上隴,三郡復,亮無尺寸之功,失此機,何也?

袁子曰:蜀兵輕銳,良將少,亮始出,未知中國強弱,是以疑而嘗之;且大會者不求近功,所以不進也。

張儼是奉吳主孫皓之命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來弔唁司馬昭。這段對話就在266年。此時距蜀漢政權滅亡(公元263年)不過三年、據諸葛亮離世(公元234年)不過29年。這兩個人,張儼是蜀漢的盟友吳國主管外交事物的大鴻臚,袁準是曹魏和西晉時的著名學者。對話時,蜀漢、諸葛亮都成了歷史名詞,既不牽涉兩國關係和現實博弈,所以評價相對公允,值得采信。


(張袁二人的“七問七答”,對於瞭解三國那段歷史、特別是諸葛亮與蜀漢政權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通過對話,我們看到在蜀漢的敵國的視角,蜀漢的兵是有戰鬥力,但是缺失良將。在接下來,兩人又提到了蜀漢的人才短缺問題。

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樑、道路,此非急務,何也?

袁子曰:小國賢才少,故欲其尊嚴也。

這次又提到了“賢才少”。二人一共交流了7個問題,其中就有兩處就到了蜀漢的人才問題。而且,諸葛亮以遠見、忠誠和善於治國等著稱千古,但似乎缺失善於建立人才隊伍和人才梯隊的記錄,這就是蜀漢政權最早滅亡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形式上的二把手、事實上的主政者,對於人才隊伍建設不可能關注。這在他的《出師表》中是有體現的: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問題是這些“貞良死節之臣”身故之後,該用誰呢?

最後,所謂的“三國鼎立”?其實是一場接力賽


(三國,從三家創始人登上歷史舞臺算起,前後近90年。比的是什麼?是一時的人才鼎較量嗎?)

三國,狹義而論是從公元220年曹魏代漢到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天下。但廣義而言,時間要長的多。如果從寬廣的視角而言,三國鼎立、三國博弈是一場接力賽,需要一代代的接力。

從董卓禍亂朝政之後(公元190年)到曹魏代漢,這三十年間三家的表現都堪稱上乘。東漢大亂世、群雄相爭,能在此局面中脫穎而出,堪稱表現人傑。三家中起點最低的無疑是沒落的皇族劉備了。他能在亂世中爭到立足點,建立自己的基業,離不開以諸葛亮、龐統和法正等人為代表的文臣和以關張馬黃趙等人為代表的武將的優異表現。

如果三家比較,既然能成鼎立之勢,就說明創業的一代人難分伯仲。可是三十年的時間足以消耗盡整整一代人,要將霸業持續就需要接下來人才梯隊的建設和湧現,就是要建立和建設“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

我們要注意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對郭攸之、費禕、董允和向寵等人才的評價更多是忠誠度:“貞良死節之臣”。對於他們的“能”與“才”等談論不多,另外通過蜀漢帝國和盟友的視角,其實蜀漢在“第二梯隊”就已經開始相形見絀了,更遑論“第三梯隊”!


(《出師表》其實表述了諸葛亮的隱憂。此在於後主劉禪的人事路線,更在於即便“親賢臣”,可是他們都在哪呢?!)

總之,蜀漢的快速滅亡,根子就在於人才的匱乏,說到底敗在人才梯隊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