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糧荒別有用心 忙搶購謹防上當

作者鄭自清系中國知名時事評論員

疫情以來,有幾個國家宣佈限制糧食出口,自報主因是糧食供不應求,考慮本國人民生活和糧食安全,並非限制對某個國家的出口,疫情過後恢復正常出口。世間事多不太平,近來時不時有人傳言,說我國一旦斷了糧食進口,耕地少,農民進城生活或務工,再加土地荒蕪,引發糧荒概率變大。繼而鼓動民眾多囤糧食,以防不時之需。聽風就是雨的人,忙活起來,大量購買食品,人們在防疫的焦慮中,又添加了可能“餓肚子”的恐慌。人心叵測,社會複雜就在於,總是有人能夠利用某一事件的某個關節點製造出“故事”來,使難以甄別真偽的百姓,寧可信其有,無事當作有事防。而始作俑者,如願以償,慶幸自己的高明,以較豐厚的利潤兜售出自家庫底存貨,心裡美滋滋的。

傳糧荒別有用心 忙搶購謹防上當


人所共知,唯利是圖者,從未改變危難之時製造恐慌,囤積居奇,以低成本高利潤,牟取暴利的本性。此類發國難財的行銷,雖多不為人齒,也受到過政府懲處,但投機取巧得逞者不在少數。經驗反覆告誡人們,“謠言止於智者”,我們成不了真正的智者,可遇事靜下心來,動腦求證,從中得出事情的真偽,以一個客觀事物的知情者出現,是可以不為傳言左右的。破解傳言,只要我們對官方信息稍加留意,知道我國一些基本面情況,就會發覺傳糧荒,毫無根據,屬別有用心者的惡意散佈。此情之下,作為一名普通民眾,應當知道我國哪些基本面情況,使自己不被傳言所惑?

首先,知道集權領導制是我國體制優勢,就不相信個人搶購食品能抵禦饑荒。我們有黨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有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保障,有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的同舟共濟,即便發生不可抗事件,饑荒真的出現了,靠個人搶購貯存那點東西是支持不住的,能夠幫助老百姓熬過艱難的,唯有中國政府。這一點以往的洪澇、地震、非典,及此次疫情有目共睹。再深一步講,飢餓年月,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飢腸轆轆,唯獨你家日日豐餐足食,這種可能有嗎?當傳言肆虐,有理知的人,不聽信別人認為能怎樣,而深信官媒,及自己的認知會怎樣,才是最重要的。其實常去超市的人知道,絕大多數時間各類貨物供求平衡。單說大米,貨架上常年多的是東北大米和本地大米,誰見過哪家超市裡擺放的盡是來自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或是美國大米,又有哪個平民家人吃的都是外國大米?大米作為我國主糧之一,與是否進口關係不大。據相關報道,市面的商品糧,足夠十四億人民一日三餐天天吃飽,且國家儲糧總量達2億噸。國儲糧實行均衡輪換制,每年輪換的數量一般為儲存總量的20%至30%,糧食儲備充足,國人吃飯不愁。常識上糧食及所有食品存放都有期限,在個人家存放過多、過長會有生蟲或變質的危害。再說必要時國家拿出一定數額的國儲糧調劑穩定市場,同時會採取市場管制,居民生活必需品計劃供應。且不說個人狂購的那點糧油,在家裡放不了多久,損失不大,囤糧商販會怎樣,不言而喻。

傳糧荒別有用心 忙搶購謹防上當


其次,知道疫情在我國傳染的時間段,就不相信疫情會導致糧荒。一般說糧荒緣由是,無人願意種地或種糧無收成,前者是宏觀調控問題,如國策不利農業,農村、農民。我國曆代政府始終把百姓吃飯當成第一件大事抓,各種惠農政策老百姓耳熟能詳,不存在對農業重視不夠的問題;後者屬天災人禍,如旱澇、地質災害,爆發戰爭等,對此不可猜測,誰也無法預知。新冠肺炎屬天災,還是人禍暫無定論,但在我國傳播暴發時期是1至3月,危險地區是人群居住密度高的城市。中國感染新冠肺炎集中發生在湖北武漢,截止日前,湖北病亡4512例,武漢3869例,儘管一個時段形勢嚴峻,給糧食和瓜果蔬菜的運輸帶來不便,但對農村影響不大。到過農村的人知道,疫情期農村封村,只是不允許非本村人員入內,並不限制本村農民出入田間地頭,根本上沒有危害到農業建設和農民耕種。至於,今後會否發生不可抗拒或無法預想的事件,凡人不可預知,只有天知地知,除非傳言者有鬼谷子“未卜先知”的智慧。

再次,知道農民進城生活或務工的主因,就不相信現在沒人願種地。農村開展退耕還林、土地流轉以來,多數山丘、坡地、湖畔退田育林,農村土地流轉後,便利機械化耕種收割,不再需要從前所需要的人數耕種,剩餘勞動力進城生活或務工順理成章,並不存在農民不願種地一說。正因為機械化程度高,糧食產量也高,加上正在逐步城鎮化和環境保護的需要,耕地出現一定量的過剩或暫時荒蕪,再正常不過了。

最後,知道我國主糧基本能自給自足的大概率,就不相信有幾個國家限制糧食出口,會影響到中國百姓吃飯問題。我國有18億畝耕地紅線剛性約束,有八大產糧區,全國糧食年總產量在1.3萬多億斤,每年需用糧食1.6萬多億斤。缺口部分主要是玉米、大豆和小麥,從國外進口此類食物多是用於滿足南北方人民食用大米和小麥、玉米的習慣,再就是用來做酒,做豆油和飼料。讓部分土地空閒,一是耕地需要休養生息,二是進口比自種更合算。看似缺口大,但不缺少主糧,全國人民的糧食是安全的。

傳糧荒別有用心 忙搶購謹防上當


要獲取上述基本信息,一靠看,二靠聽,三靠問。看是多看政府官方公開的數據,聽是多聽正面的新聞消息,問是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途徑是紙媒、網媒和電媒。尤其是當下網媒,只要不涉及國家機密,上網搜一搜什麼問題都知道答案。就誠信度講,國媒與外媒,官方與民間,正道與八卦,白紙黑字與道聽途說,當然是相信前者,這是一個守法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分辨力。傳言糧荒不可怕,可怕的是民眾跟著齊哄,並行動起來參與搶購囤糧,若以家庭幾倍用糧量囤積,可能會造成供求失衡,嚴重時會引發市場不穩定。誰受益了?可以想象,是那些因疫情,秋糧烘乾後惜售,在庫裡銷不出去的糧貿私營業主。當然不排除一些別有用心的反華勢力的蠱惑,民眾須多加幾分警惕。

應對每一次傳言,政府從來不缺安民“定心丸”,而過往的傳言,如傳“鹽荒”、“油荒”、“藥荒”等,結果搶購囤積者大都叫苦不迭,自稱當受騙的不計其數,可教訓總是有人不能汲取。在此特別需要指出,時下一些民眾的不良習慣,看正面的東西浮光掠影,一目十行,翻手機比穿梭還要快,根本不能入腦,更談不上辨別是非真偽。卻對捕風捉影的“花邊新聞,小道消息”,一聽就信,甚至以先知先覺者自居,在朋友和網絡中傳播,這是非常不理知,也十分糟糕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