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書法講求章法,古人對章法有沒有刻意為之呢?

濟南墨心書法


章法,又叫布白,就是從通篇來看一幅字,這也是品評的一個重要方面。一點成一畫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這個排列問題大有講究,古人所謂計白當黑,知白守黑,可見考慮得是非常縝密的。章法大體不外乎幾種排列方法:即一橫直成行、直成行橫不論,或星羅棋佈等等。看來不復雜,但從古到今也變化不少。比如行距的疏密,字距的疏宻,從歷代墨跡中可以看到這些。明以前一般行距較寬,至清代就很少看到這樣布白了。清代劉墉的大字,字距行距疏疏朗朗,看來好象一個一個字單擺浮擱著,但遠遠望去卻行行貫氣,且通篇氣象圓融,於靜默中有動勢,可以說別有風貌。應該說古人在這方面的創造也是不少的。還有所謂穠纖相間,大小相同等等。最重要的是氣不斷,氣要圓,而且要出於自然。劉熙載提出的“章法要變而貫”,就是說即要有變化,又要貫串一氣。所以通篇位置經營,虛實照應,不僅是品評優劣的一個方面,而且是書學中大有探討餘地的一個領域。此外,還應注意到古人關於布白的論述常與結體研究在一起,比如鄧石如曾提出:“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宻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黒,奇趣乃出。”應該承認,筆畫、結體本來就聯繫著布白效果的。再如“擔夫爭路”之說,看起來是對布白的描述,實際上這種藝木效果如果不從字的結體體勢來考慮,如果不從字和字的上下左右錯落關係來考慮,如果不從筆畫走向以及與周圍字形成的照應關係來考慮,那又如何理解那種起奇度險的藝術趣味呢?


文藻巧翁


古人書法也有刻意為之的,但絕不是大家所為!

大家是什麼?大家是功力與書法的理解到了至高之境,行筆之間書法的功績與書法的理念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來,而且也自然符合書法的審美理念!大家寫書法是需要情感的灌注,


一笑貫長天


"一篇之中,可無潔矩(法度的意思)之道乎?上字之於下字,左行之於右行,橫斜疏密,各有攸當,上下連延,左右顧矚,八面四方,有如佈陣:紛紛紜紜,鬥亂而不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破。若右軍之序《蘭亭》,字既盡美,尤善佈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一一解縉《春雨雜述.論學書法》

這裡說的是行草章法,像排兵佈陣的戰鬥之形,隨機應變,法無定法。紛紛紜紜,不會亂了陣腳。精神凝聚,首尾呼應,團結一氣,牢不可破。寫行書雖有疏密大小,俯仰向背。但氣脈相通,雖亂而章法統一。

行書章法佈局亦貴造險勢,四平八穩,工工整整不是好章法。要險中而又穩,穩中而又險。既矛盾又統一,比如行書彎彎曲曲的豎行,整行為一個單位看是重心平穩的,但幾字為一單位和一字為一單位的部分,有可能是斜的,重心是不穩的。放到整行的這個整體之中,又平正而穩了。

通篇大章法看,比如條幅寫五行字,只要第一行和最後一行斜度或彎曲度基本一致,中間三行斜度或彎曲度無規律,但篇整體上看,還是較和諧統一。

上圖為蘇軾行書《杜甫榿木詩卷帖》,安岐評論說:"此卷字畫沉著,用墨濃淡適中,較豐墨者別有生動之趣。″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