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個被砍頭的北大校長,因敢說真話,成了"漢奸",被處死

唯一一個被砍頭的北大校長,因敢說真話,成了

世人皆知"戊戌六君子",卻鮮少有人記得"庚子被禍五大臣"。何為庚子無忠?即為庚子事變之時因不願聽信義和團主張而被清政府下令斬首的五位大臣,世傳大節,號之"五忠"

這五位仗義敢言的官員中有一位名為許景澄,其以忠諫言不幸慘遭殺身之禍,一片赤子丹心,碧血長埋。著名教育家嚴復曾這樣評價他:善戰不敗,善敗不亡,疏論廷諍動關至計;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皇天后土式鑑精忠。這樣一位世人眼中的著名外交官,又是怎樣背上"漢奸"的罵名被處死的呢?

許景澄的為官之路

許景澄出生於道光年間浙江嘉興的一戶官宦人家中,其從小學習詞章,工駢文詩畫,特別重視研習經世的學問。同治年間,其順利考取進士,有幸被朝廷授以翰林院編修一職,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唯一一個被砍頭的北大校長,因敢說真話,成了

許景澄踏上政壇之初,恰逢洋務運動新興的時候,當時晚清洋務派主張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新技術用於挽救彼時清政府的自救運動。主要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制夷表明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長處用於抵制西方的侵略。

由此當時總理各國事務的衙門對外交往十分頻繁,開始對外派遣使節,由於許景澄早年遠渡重洋到德國留學學習過艦船駕駛等專業,其成為那個時候"外交強國"這一主張的積極擁護者,也因此受到總理大臣的器重,多次被作為使才推薦。

1880年,許景澄開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同年被派往出使日本的許景澄因適逢父喪而未能出行。一直到四年以後,他陸續被清政府派往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等共計五個國家,同時還兼任過駐比利時的公使。

在其出使的期間,他親自主持並勘驗接收了在德國建造的"定遠"、"鎮遠"等多艘戰艦,海盜多家造船廠親自調查,由其親筆撰寫的《外國師船表》

一書,為清政府建設海軍提供了參考及海防方向的重要建議。

唯一一個被砍頭的北大校長,因敢說真話,成了

其實在那個時候的中國,出任"使者"並不是一件"好差事",在許多人眼中出訪外邦是討好"外夷"的行為,在他們看來這是對外邦獻媚之舉,讓人不恥、常常被人鄙夷。許景澄不僅頂著這份"鄙夷"承擔起了這份責任,還參與了與俄羅斯的交涉,促使雙方達成了在邊界未劃定之前雙方軍隊維持現狀的協定。

北大第二任校長

北京大學作為最著名的高校之一,其在清末年間的舊名為京師大學堂,最為當時國家的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也是國家最高的教育行政機關,統管全國的教育,其辦學的方針正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為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國立大學,它的成立無異於標誌了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始。

1899年,許景澄被清政府任命為管學大臣併兼職出任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一職,好比現如今的校長。在北大成立以來,其歷任校長中只有許景澄是被政府"砍頭"處死的,究竟是為何讓這位歷史上有名的"外交官"身陷囹圄、最終殞命的呢?

唯一一個被砍頭的北大校長,因敢說真話,成了

忠奸任憑說,至今無人憶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一年以後義和團一眾湧入京城,此時一心想要瓜分中國這塊大蛋糕的西方列強想要打著保衛自己使館的名號決定一起聯合向義和團出兵。為此把握朝政的慈禧太后急召眾大臣召開御前會議,商量應對之策

就在滿朝臣子眾說紛紜中,有人主張想要藉助義和團來攻打外國使館,想要達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效果,同時也希望能夠"一雪前恥"好好挫一挫外國軍隊的銳氣。當時的許景澄並不支持該主張,他認為攻殺外國的使臣,古今中外都沒有前例,畢竟兩軍交戰從不斬殺使者。

再者,此時的國家早已是滿目瘡痍,依照當下清政府的實力已經再無軍力、財力出戰了,於是許景澄認為當務之急應該是解決義和團的叛亂,而不是在挑事端引起戰事。

唯一一個被砍頭的北大校長,因敢說真話,成了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許多官員的不滿,同樣被惹毛的還有慈禧太后,他們認為許景澄為洋人說話,與洋人一個鼻孔出氣,自然對"一丘之貉"的許景澄沒有什麼好看法,沒多久許景澄就被下令以"勾結洋人,莠言亂政,語多離間"的罪名被下令斬殺。

值得一提的是,在得知自己就快被處以極刑的時候,許景澄在赴死之前仍舊是心繫國家,他在被捕之前不是想著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而是冷靜地到銀行將此前朝廷為修築鐵路而存子裡面的四十萬兩白銀全數取出並如數上交朝廷、歸還國庫,而後被押往刑場就地正法,年終五十五歲。

不得不說,他在臨終之前還是一心為國,哪怕在上刑場的最後一刻,他想的不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身後之事,而是念著將本來打算建設鐵路的錢交到國庫去。

就這樣許景澄這位晚清著名外交官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雖然生於官宦一生仕途也算得上順遂,但卻最終被冠上"崇洋媚外"的漢奸之名,在

眾目睽睽之下被處以極刑,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著實令人唏噓不已。其實,作為一名中國人,其當時的勇敢諫言是"崇洋媚外"的表現嗎?

唯一一個被砍頭的北大校長,因敢說真話,成了

其實不然,在當時的那個情境下,清政府可以說是砧板上的魚肉只能任人宰割。試問,內憂外患之下的清政府此時真的利用義和團這一群烏合之眾來與敵軍對抗,在義和團被敵軍的火槍大炮殲滅之後呢?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只會加快了敵軍攻入京城的步伐;就算義和團能夠狠狠的削弱八國聯軍的銳氣,但是他們終究是與政府站在對立面。

文/羽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