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雖千萬人,吾往矣

如果要推薦一部國產電影,我首推這部《十二公民》,並且會把它列到人生必看的電影清單中。

它翻拍自1957年美國的《十二怒漢》,後者被載入影史,幾十年過去依然經久不衰,成為法學專業學生必看電影,也給無數人帶來深刻的啟迪。

我們中國版的《十二公民》將原版故事融入中國國情,更貼合大眾生活,代入感也更強。這部電影將從多個方面洗禮三觀,但縱觀整部電影,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感動,為何冰飾演的8號陪審員“敢於逆行”而感動。

《十二公民》:雖千萬人,吾往矣

很多人從法律、真理等角度解讀這部電影,今天我將另闢蹊徑,就從逆行者角度,來談談敢於說真話之人的偉大之處。

首先簡單介紹下劇情:十二位家長為了孩子的專業課考試,模擬起西法法庭中的陪審團制度,對一樁富二代殺父案進行投票判決。在人證物證看似俱在的情況下,11人都判了富二代有罪,只有8號陪審員認為其無罪。

《十二公民》:雖千萬人,吾往矣

陪審團制度要求,十二人必須全票通過,才能判定嫌疑人有罪,只要有1人提出異議,此次判決將被推翻。

在這種情況下,心思各異的人就開始發揮他們攪局的本領了。這11個認為富二代有罪的人中,有人是因為仇富,有人是移情到自己身上,有人亂搞地域歧視,更有甚者沒什麼理由,只希望跟隨大流好讓這場模擬快點結束。

只有8號陪審員,非常嚴肅認真地對待這場模擬審判,他對證據進行了仔細分析,堅持認為富二代無罪,寧可飽受質疑也絕不妥協。並且力挽狂瀾,最後成功說服了其他11個人改投無罪。

除了偉大,沒有別的詞可以形容8號陪審員逆行的勇敢。其他十一個人形態各異,就像濃縮版的社會,而我們的社會遠比這要複雜的多,不知會勸退多少想說真話的人。

1.大眾的複雜性

我不想用“烏合之眾”來形容大多數人,這是個近些年被用爛的詞語,彷彿一旦誰陷進集體的漩渦,就要偷懶地給他扣個“烏合之眾”的帽子。

我更想用“複雜性”來形容大眾,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境及人生經歷,有分歧才是正常的。

《十二公民》中,如果說其他人還保持著理性,那麼3號、7號和10號陪審員的三人成虎則讓十分頭疼。

7號作為一個攪局者,本是學校裡的商販,為了配合校領導才湊數參加這次陪審,有罪無罪對他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哪邊人多他就佔哪邊,必要的時候還會代表多數攻擊少數,以便早點結束這場辯論好回去賣冰棍兒。

《十二公民》:雖千萬人,吾往矣

10號是典型的“地域黑”,張口閉口“外地人”云云。在他眼裡,“外地人”就等於壞人,被害人一家都被他判了死刑。而且最致命的一點是,他帶著“本地人”的驕傲,不容他人置喙,有人反駁就一定要用聲高蓋過他。

《十二公民》:雖千萬人,吾往矣

其實他只是在用蠻橫的態度掩飾自卑,而他對外地人的歧視,也只是因為他們的湧入侵佔了本地人的生存空間。

反對最激烈的當屬韓童生扮演的3號陪審員,他是一名北京的哥,按理說應當是最通曉世故的那類人。可偏偏這樣一個人,卻與8號陪審員對抗到了最後,經常態度惡劣地打斷他的陳述,處處與之作對,逼得8號多次強壓怒火。

《十二公民》:雖千萬人,吾往矣

8號對富二代證據的辯偽,讓他誤以為那就是對不孝子的開脫,因為他也有一個叛逆的兒子,痛苦的經歷讓他把自己移情到“殺父”的案件中,那一刀就像捅在他心上。他不是簡單抬槓,而是在用十幾年的怨念與富二代無罪的結果對抗。

我們不瞭解別人的經歷,自然無法想象千人千面的複雜。由於各種根深蒂固的原因,他們捍衛己見的時候甚至會撕開友善的面具。《十二公民》中,8號陪審員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

慶幸的是,至少有一個人是清醒的,並且敢於力排眾議表達意見。很難想象,如果現實中沒有8號這樣的存在,那麼一條鮮活的生命很可能被草草了結。

2.被誘導的大眾

即便每個陪審員都能做到公平公正,他們也難逃心懷不軌之人的操縱。

最典型的就是12號陪審員,他缺乏有效的判斷和堅定的態度,誰看似有理他就偏向誰,一會兒投有罪,一會兒投無罪,非常容易被人利用。

我們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很容易發現他的問題。但當我們身陷其中時,可能也會邁進有心人設下的圈套。

比如,儘管美國出臺一系列政策,意圖規避存在偏見的陪審員,可還是會有控制陪審團的行為出現。至少,檢方和辯方都有剔除不利於本方陪審員的權力。

電影《失控的陪審團》就再現了這一畫面,陪審團篩選顧問藍金調查了所有陪審團成員的背景,並派青年尼克混入陪審團隊伍與其裡應外合,用各種威逼利誘的方式左右陪審員的選擇。

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得到公平的結果都難上加難,更別說加上外部誘惑的助攻,把真相交給這樣的民意是十分可怕的。

有趣的是,這種干擾同樣適用於大眾輿論。當某件新聞軼事被爆,意圖不軌的人會夾雜在群眾中帶節奏。他們深諳大眾心理,以此來製造輿論制高點,結果本來可以明辨是非的人,因為先入為主的心理而被帶偏。

大眾自身的複雜性加上如此惡劣的環境,幾乎切斷了想說真話者的所有通道,《十二公民》非常巧妙的模擬了交流的困難程度。而在這種情況下,8號陪審員依然能逆向而行,無論對方怎麼諷刺、嘲弄,他自巋然不動地理性講道理。

3. 雖千萬人,吾往矣

4號陪審員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臺詞:“向真理低頭是件幸福的事。”

誠然,在場的11個人,一個個像真理幸福地低了頭。可對8號來說,“維護真理卻是件艱辛的事”。

除8號陪審員外,還有幾個人也同樣值得尊敬。尊重生命的醫生,充滿善意的老人,明辨是非的保安等等,可這些人都不及8號帶給我的觸動大。順勢做好人容易,但逆境說真話卻很難。

8號承受壓力難以想象,這場審判只是一場模擬,有人一上來就給這場審判定了基調:“都是為了孩子,都通過了好早點結束了。”

可8號依然“不識時務”地提出反對意見,“我覺得應該討論討論”,一條鮮活的生命值得被認真對待。

結果可想而知,他被群起而攻之。有人認為他耽誤了大家的時間,有人厲聲斥責他為富二代“代言”,實屬三觀不正,甚至多次粗魯地打斷他的發言。他們用最惡劣的態度攻擊他、羞辱他。而8號按兵不動,以不變應萬變,可謂有勇有謀。

當最後12隻手全部舉起的那一刻,我深深為之動容。那不僅意味著8號的勝利,更意味著代表真理的少數者的勝利,而這種場景實在太少見了。

《十二公民》:雖千萬人,吾往矣

也許8號這樣的人心裡一定秉持著某種信念:就算聲音再微弱,也要勇敢發聲,哪怕只能影響一個人都是值得的

,比起做個“聰明人”,他們更願意讓正義抵達人心。

這讓我想起吹哨人李文亮醫生,他是最早預測這場新冠病毒危險性的人之一,可最初沒能引起廣泛關注,並導致自己被訓誡。但慶幸的是,李文亮醫生最終被平反。感謝反轉的結局,因為它能留住更多願意說真話的人。

什麼樣的勇敢是大勇?比起帶領眾人向前衝,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行為需要更多勇氣,他們承受孤獨,面對非議,卻依然孤注一擲地選擇做正義的獨行俠。

《十二公民》:雖千萬人,吾往矣

4. 康德:別做獨眼人

最後,我想談談普通人。

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在大是大非上,更多人會選擇沉默,而不是勇敢地站出來。這種選擇也無可厚非,畢竟個體境界不同,但我們還是要堅守普通人的底線,不要讓自己淪為平庸之惡的一員。

《十二公民》中,我認為最可怕的是7號。他沒什麼立場,只要能快速結束這場辯論,有罪無罪皆可投。而他又是全場最能攪局的人之一,這種人的可怕之處就在於,他毫無根據地搗亂,也意味著他最不可能被真正規勸。

8號陪審員對他的評價很到位:“他聽不見,他什麼都聽不見。”

《十二公民》:雖千萬人,吾往矣

3號和10號的偏見緣於經歷,解開心結,偏見自然能消除。而7號不一樣,他沒有心,所以你說什麼他都感受不到。可他偏偏佔據了陪審團一個重要席位,同樣的群體也佔據了社會大眾很大一部分。

不信你看那些對輿論人云亦云的人,他甚至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更別談對事件的獨立看法,只是斷章取義,別人罵他也罵,完全效仿水軍的做法,只為雁過留痕,證明自己還未與社會脫離。

可話出口容易,產生的影響要收回卻很難,它只能無形中屏蔽那些真理的聲音,讓講真話的人憑空多出很多阻礙。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認為,自己的教師工作就是正確引導學生,避免他們成為獨眼人。社會上很多專業化教育已促使人們形成單一的目光,若再不加以正確引導,他們會越來越近視,最後習慣用狹窄的眼光看世界。

如《十二公民》中所說,很多時候真相就存在小概率事件裡,有人看不到,很可能是因為他做了太久的獨眼人。但可怕的是,這個獨眼人非但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反倒認為看到的人才是被矇蔽雙眼的那個。

作為普通人,也許我們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但請至少保持沉默。別堵住那些知情者說話的機會。

讓那些孤獨無助的逆行者知道,還有很多人是願意聆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