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饃饃、燒餅、窩窩......濟寧麵食地圖!

濟寧的麵食種類也很繁多。主要有饃饃(饅頭)、燒餅、燒餅卷、麵條(葉)、油餅、單餅、包子(蒸包、煎包、水餃)、花捲

等。在過去,一般的農戶只有麥收之後或逢年過節才能吃頓麵食(水餃或麵條)。

饃饃,比較有名的叫“高樁饃”,具面細、色白、味美、柔軟、香甜、可口的特點,製作方法主要是對面和攪面。對面是將發酵後的面,再摻入三分之一的生面。攪面是將和好的面塊,用木槓大力攪壓之後,揉成高樁形,上籠蒸熟即成。

煎餅、饃饃、燒餅、窩窩......濟寧麵食地圖!

窩窩,也叫窩頭,它也是一般農戶常吃的主食。用高梁、玉米、地瓜乾麵,單獨或混合,用水和成面,用手團成拳頭大小,上尖底圓,底部挖個小窟窿眼,上籠蒸熟即成。有的在窩窩頭中加上菜葉、樹葉,叫菜窩窩頭;加點鹽做成鹹窩窩頭。舊時,嘉祥一帶的白麵大窩窩頭較為出名。

煎餅、饃饃、燒餅、窩窩......濟寧麵食地圖!


除了饅頭、窩窩、燒餅之外

煎餅也是濟寧人的主要麵食

煎餅卷大蔥

是每個濟寧人都愛吃的美食

煎餅、饃饃、燒餅、窩窩......濟寧麵食地圖!


習慣相沿的濟寧家庭食俗,受外部環境、經濟條件和生產方式的制約,飲食結構也帶有明顯的區域特色。濟寧作為傳統的農業生產區,雖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民間仍崇尚勤儉節約,不推崇奢華,講求實惠,食風莊重大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濟寧在一定範圍內,因本地物產、口味、民俗、烹飪方法等,形成了飲食系統完整、自成一格的地方風味飲食。飯莊的大餐是菜點集中的代表,是高、精、尖的體現,民間飯桌及小商小販更多的則是地方風味的傳統展示。

煎餅、饃饃、燒餅、窩窩......濟寧麵食地圖!

雖然都依守著以飯為主、以菜為輔的飲食觀念,然而,濟寧東部、西部飲食又有著明顯的區別......

濟寧的金鄉、嘉祥、魚臺一帶常吃麵食,以饃饃、窩窩頭、卷子、餅子為主,鄒城、泗水、曲阜、兗州一帶,則一年四季習慣於以煎餅卷大蔥為主食,“大蔥蘸醬,越吃越壯”。由於煎餅是家家戶戶的家常便飯,所以有的人稱煎餅為“家餅”。其特點是冬夏皆宜,耐儲存,一次加工,長期保存,隨時食用。

煎餅的花樣種類較多。從製作方法上分為烙(即攤)與滾(音fa)兩大類;從色澤上分為白、紅、黃、黑煎餅;從用糧主料上又分麥子、高粱、玉米、瓜幹、雜麵煎餅(高粱、大豆等混合面);從口味上又分為鹹、酸、芝麻、沓(ta)菜煎餅、煎餅卷等。

煎餅、饃饃、燒餅、窩窩......濟寧麵食地圖!

麥子煎餅是煎餅中的上品,尤其是新麥子煎餅,香氣濃郁、酥軟適口、耐嚼筋道。紅煎餅,即高粱煎餅,“高梁煎餅卷辣椒,越吃越添膘”。舊時,高梁煎餅是濟寧東部地區農戶的主要食品。加工煎餅時,摻加一定比例的黃豆,少量瓜幹(起黏合作用)稱之為“足豆子煎餅”。沓菜煎餅,即在攤煎餅時,將時令鮮嫩的青菜,加上油、鹽、蔥花或其他輔料、調料,攪拌成餡,均勻地攤在烙熟未揭的新煎餅上,再覆蓋一張煎餅,待餡子熟後,再將兩張煎餅折成10多釐米寬的長卷,然後在鏊子上切成菱形狀。一般農戶多食以高粱為主,摻部分小米、黃豆製成的“三碰頭”煎餅,或帶糠的“囫圇穀子”煎餅、地瓜煎餅。

煎餅、饃饃、燒餅、窩窩......濟寧麵食地圖!

煎餅是以石磨磨糊,鏊子烙成的。主要做法是:將原料用水浸泡,然後用石磨磨成糊狀,毛柴燒鏊子,用劈子在鏊子上攤,一盤鏊子日產25公斤左右的煎餅。民間一般在春節前農曆十月至臘月,集中時間加工煎餅,稱為辦年飯,備足冬春食用。


參考資料:《濟寧民風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