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1,Nature | “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來源:BioArt

為了健康考慮,人們開發了許多代糖用於日常食品中,如阿斯巴甜、安賽蜜等人造甜味劑 。這些人造甜味劑雖然能“欺騙”我們舌頭味蕾的甜味受體而產生貌似糖的甜味,但效果卻不能真正地代替“真糖”。

4月16日,哥倫比亞大學Charles S. Zuker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該研究揭示糖亦可通過腸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途徑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

閱讀鏈接:

Nature | “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2,PNAS | 焦建偉團隊揭示星形膠質細胞精準產生機制及其異常導致自閉症

來源:BioArt

腦科學日報|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的神經幹細胞按照順序依次分化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順序分化作為一種進化,它的優勢在於優先產生的神經元形成複雜裸露的神經環路,後產生的膠質細胞根據神經環路來確定其數量以及位置。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焦建偉研究團隊在PNA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CD93 negatively regulates astrogenesis in response to MMRN2 through th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ZFP503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的研究論文。研究揭示了調控星狀膠質細胞產生和其功能的機制。

這項研究表明,CD93是星形膠質細胞發生的負向調節者。CD93通過一系列磷酸化級聯反應將信號傳遞給β-Catenin,β-Catenin進入細胞核激活轉錄抑制因子ZFP503的表達,ZFP503通過與輔助因子Grg5相互作用結合到星形膠質細胞相關基因Gfap的啟動子區域,從而抑制Gfap的表達。

閱讀鏈接:

PNAS | 焦建偉團隊揭示星形膠質細胞精準產生機制及其異常導致自閉症


3,Nature大發現:成年大腦受損後,會自行“回爐再造”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腦科學日報|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4月16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當成年腦細胞受到損傷時,它們會恢復到胚胎狀態:在未成熟狀態下,這些細胞能夠重新生長出新的連接,以在適當的條件下幫助恢復失去的功能。

Tuszynski的團隊發現,“再生轉錄組”,即皮質脊髓神經元使用的信使RNA分子的集合,是由HTT基因維持的。在缺乏HTT基因的小鼠中,脊髓損傷後的神經元軸突出芽和再生明顯減少。

Tuszynski說:“這項新研究表明,亨廷頓基因對於促進大腦神經元的修復至關重要。因此,該基因的突變將導致成年神經元失去自我修復功能。這反過來又可能導致慢性神經元退化,進而導致亨廷頓病。”

閱讀鏈接:

​Nature大發現:成年大腦受損後,會自行“回爐再造”


4,港大教授發文《Nature Methods》:精準研究活體大腦神經元的超高速顯微成像技術

來源:生物通

香港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系副教授、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士學位項目主任Kevin Tsia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Ji Na研發的超高速顯微鏡-雙光子熒光顯微鏡成功地記錄了一隻警醒的老鼠神經元中的毫秒電信號。這項開創性工作的成果最近發表在學術期刊《Nature Methods》上。

高速顯微鏡的核心是一種被稱為FACED(自由空間角線性調頻增強延遲成像)的創新技術。FACED利用一對平行的反射鏡產生一系列的激光脈衝,以產生比現有激光掃描方法至少快1000倍的超高速掃描激光束。這項技術的一個顯著優點是能夠跟蹤不觸發神經元激發的信號——通常很難捕捉和檢測到的弱神經元信號(稱為亞閾值信號),這種信號也可能發生在大腦的許多疾病狀態中。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它是微創的。

閱讀鏈接:

港大教授發文《Nature Methods》:精準研究活體大腦神經元的超高速顯微成像技術


5,急性應激如何影響你的錯誤加工?

來源:環球心理資訊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犯錯,如何快速有效地監控錯誤的發生並對後續的行為進行調控(即錯誤加工的兩個過程——錯誤監控與錯誤後反應調節)以適應環境變化顯得尤為重要。衝突監控理論提出個體對錯誤反應的監控會引起認知控制的提升,從而避免個體再次犯錯。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會感到精神緊張、焦慮,並伴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和出汗等反應,這一系列的身心反應被稱為應激。

為揭示應激下的錯誤加工過程,該研究採用特里爾社會應激誘發任務和錯誤意識任務,探討了急性應激下的錯誤監控與錯誤後行為調控過程。通過收集被試的心率、唾液皮質醇、正性和負性情緒與應激感知自我報告衡量被試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以確定是否成功誘發了被試的應激狀態。並通過對比應激組與控制組在錯誤意識正確率、錯誤後行為調控上的行為反應差異來考察急性應激對錯誤監控和錯誤後調控的影響。

閱讀鏈接:

急性應激如何影響你的錯誤加工?


6,Movement Disorders腦電格蘭傑因果分析:運動皮質在帕金森病複發性震顫中的作用

來源:思影科技

帕金森患者在手臂伸展時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複發性震顫。來自羅馬大學的Alfredo Berardelli等人在Movement Disorders發文,旨在探討初級運動皮質在複發性震顫中的作用,並與靜止性震顫進行比較,研究複發性震顫的病理生理學。

招募複發性震顫和靜止性震顫兩類帕金森患者,分析兩類震顫的皮質神經相干性和格蘭傑因果關係、在M1區域TMS產生的震顫復位以及刺激運動皮質產生的TMS誘發電位。研究表明,RET與M1的活動有因果關係,M1可能是網絡中產生RET的匯聚節點。複發性震顫和靜止性震顫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機制,運動皮質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閱讀鏈接:

「鏈接」


7,問答式認知重構訓練技術對心理症狀的干預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腦科學日報|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前期,心理所科研團隊已通過兩個隨機對照實驗,檢驗三種解答形式(治療性隱喻解答、非隱喻解答、問題重述)對正常大學生和焦慮研究生被試進行干預的有效性。系列實驗室實驗證據表明,隱喻解答藉助比喻或類比等新穎形象的語言表現形式,可能使個體更有效地受到啟發,增強長時記憶編碼,從而使負性情緒的關聯症狀得到有效改善。

張文彩副研究員正帶領她的研究團隊,以應用訓練技術開發為導向,開發線上平臺和線下工具,通過問答式認知重構訓練技術對疫情中人們出現的心理症狀進行干預。線下工具是根據題庫製作的活頁卡片,參與者可以完成問題選擇、捲入和個性化干預這三個環節。線上平臺是除了可以實現問題選擇、捲入和個性化干預這三個環節,還可以實現認知重構訓練前後測問卷的填寫。

閱讀鏈接:

研究 | 問答式認知重構訓練技術對心理症狀的干預


8,獨自吃飯,讓你吃得多了還是少了?科學家最近做了一個實驗……

來源:學術經緯

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項實驗,觀察到在兩種吃飯方式(與別人一起吃還是獨自一人吃)背後,還發生了一些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的變化。在最近發表於學術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的一篇論文中,他們介紹了這項有趣的實驗結果。

儘管最終結果顯示,不管是獨自吃還是和別人一起吃,受試者都吃下了同樣多的薯片。但研究人員指出,相比獨自取食,共同取食時吃得更小塊、而頻率更快,這種現象也發生在有些動物群體中。“對食物資源的爭奪在自然界中很普遍。因此,群居動物的覓食行為應該適應潛在的食物競爭。”研究者認為,這種行為很可能植根於演化,是長久以來從祖先那裡延續下來的做法——我們的祖先在為了應對來自同伴的競爭時,採用少量而快速的吃法可以讓自己儘可能攝入最多的食物。

閱讀鏈接:

獨自吃飯,讓你吃得多了還是少了?科學家最近做了一個實驗……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基因變異或有助於預防老年痴呆;多聽貝多芬成績更好

2,腦科學日報|最大規模的AD蛋白組學研究;AI追蹤心臟血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