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機器人輔助醫生做顱腦手術

機器人與人工智能(AI),在不經意間,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臉識別、移動支付、智能家電等接踵而至,極大方便了人們的起居和工作。自人類從樹上下來,展開文明的歷史進程,人類發明了許多東西,並最終改變了自己。

19世紀末,近代神經外科誕生,由於主要在人腦和脊髓做手術,精細操作一直是神外醫生的永恆話題。近20年,“術中影像”、“腦功能成像”和“神經導航”等技術被視為精準神經外科的里程碑,但醫生對於“更精更細”的追求從未止步,手術機器人作為革命性技術應運而生。現在,機器人已經可以輔助神經外科醫生進行復雜的顱腦手術,在象徵著人類智慧最高領域的大腦進行操作,並治療這一創造它們的器官。

前沿 | 機器人輔助醫生做顱腦手術

本文作者進行機器人手術前系統註冊

機器人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眼睛、手臂和大腦。機器人的“眼睛”包括4種註冊方式,可以進行空間人腦識別。機器人的“手臂”即機械臂,擁有360度自由傳感技術,可自動或被動到達活動範圍任意位置。機器人的“大腦”是一個多模態影像計算平臺,包括:PET/CT或MRI圖像融合軟件、手術計劃軟件、人類大腦電子圖譜、導航控制軟件、神經內窺鏡手術軟件等,將手術計劃系統、神經導航功能及器械定位和可視化操作系統整合於一體,利用無框架立體定向理論,通過影像學數據進行患者的3D解剖定位,為神外醫生提供了更強的自信心和更可靠的手術效果。

所謂神經導航類似於道路導航,只是在錯綜複雜的人腦裡,神經和血管密佈,“山路八十八彎”,更容易迷失方向,然而一旦迷失,後果不堪設想。道路導航利用衛星和網絡,神經導航利用醫學影像數據和掃描註冊定位,可以將精度控制在0.5毫米以內,這是以往任何技術無法達到的。

前沿 | 機器人輔助醫生做顱腦手術

本文作者為一名腦腫瘤患兒設計手術計劃

術前將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如CT、MRI等導入機器人,使用手術計劃系統進行圖像融合與三維重建,從而可以確定手術位置,並設計入路,儘可能遠離重要功能區和血管密集區,降低神經損傷和腦出血的風險。因為機器人的大腦較人腦有更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穩定性,可以確保操作精度並縮短手術時間。

前沿 | 機器人輔助醫生做顱腦手術

術中醫生只需按照提前設計好的方案,在機器人的配合下,按部就班進行手術,人腦和電腦雙重保障手術的精準與安全。正是因為十分精準,才得以實現更小的切口、更微的創傷和更少的併發症,從而達到微創。

前沿 | 機器人輔助醫生做顱腦手術

機器人與AI對於醫療健康越來越重要。目前,美國已經把手術機器、假肢機器人、康復機器人、心理安撫機器人、護理機器人、智能健康監控系統定為未來發展的六大研究方向。歐洲也在計劃將建立“Robotics for Health-care”網絡,促進醫療機器人的發展和應用。我國是應用和自主研發醫療機器人較早的國家之一,目前國內多家綜合醫院和神經外科中心已配備手術機器人,精準和微創是未來外科的發展方向。

截至發稿,本文作者已於4月16日13時為該11歲女孩完成機器人手術,效果良好。

作者系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醫生

照片為連世忠攝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明宇

編輯:吳桐

審核:王飛

前沿 | 機器人輔助醫生做顱腦手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