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想法了從來不跟父母交流怎麼辦?

亓槭


首先您認識到了問題,並且想解決這一問題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孩子有想法但卻不和父母交流,可以換位思考一下,作為父母有時候也會不想和別人交流,是因為孩子覺得父母不懂自己的感受,說了也是白說,或許覺得就算自己表達出來,父母也會反對,所以乾脆不說。

作為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走近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包括現實和心理!可以從孩子的愛好出發,經常聊一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陪孩子做一些她喜歡做的事情,這樣孩子在心裡會覺得和父母很近,自然就願意和父母交流了。

另外,父母要學會傾聽,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不要急於表達,認真聽一聽孩子的想法,當孩子表達出來長大以後,也不要總是否定,而是要慢慢引導。

最後,還可以通過一些心理測試瞭解孩子的性格、氣質類型等,對症下藥,選擇最適合和孩子交流的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和孩子成為好朋友!




啊嘻嘻啊哈哈


這位家長您好,看到您的問題,想到您的煩惱,我本人感同身受。

我現在最想告訴您1個詞,叫做“憂喜交加”:

憂的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居然寧肯一個人憋在心裡煎熬,也不願跟原本最親的父母交流。更可怕的是,不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簡直讓人急死了。
喜的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證明孩子開始獨立思考,有了自己對外界的看法和主張,這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成長,而是思維層面的成長。
由此,我由衷地向您說一聲:祝賀您,您的孩子開始長大了。

作為老師,我還想再告訴您的是,既然孩子已經長大,那您就要考慮一下跟他的相處方式:家長怎樣做,孩子才肯說?

我這裡也有一些建議提供給您,希望可以為您分憂。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做真正懂孩子的家長。

古人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要了解孩子的內心,必須找到解開孩子心門的鑰匙,梳理出孩子不跟父母交流的真實原因。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約瑟夫•勒弗特提出過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分析工具叫“喬哈里窗”。

大意是說,每個人心裡都存著一個“喬哈里窗”,這個窗口有4個區域:
1.自己瞭解、父母也瞭解的“公開區”:比如,自己的生日、學籍、愛好、性格等;
2.父母瞭解、自己卻不瞭解的“盲區”:比如,出生前的秘密,父母的戀愛經歷等;
3.只有自己瞭解、從未向父母透露的“隱私區”:比如,自己的心事、對家人的評價、自己的日記本等等;
4.自己和父母都不瞭解的“封閉區”:比如,職業偏好趨勢、身體微循環、個人能力天賦等等,需要專門測試診斷。

根據這個“喬哈里窗口”理論,很多孩子有想法卻不願意說的內容,都在“隱私區”,這類內容除非孩子開口,否則家長至多從老師和同學那裡收集到一星半點。

那孩子不願意開口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按照青少年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分析,原因有6個:

原因之1:孩子與父母形成代溝,感覺不被理解,認為說多了也沒用。很多孩子在父母身邊長大,父母本來是他們傾訴的對象,可往往剛一開口,就被家長以“好好學習,不要胡思亂想”給懟了回來,一而再再而三,孩子會想,反正您們也不願意聽我說,索性就不再耽誤時間了。
原因之2:孩子嫌父母說話全是說教,囉裡囉嗦,給心裡添堵。在家長眼睛裡,孩子再大也是孩子,因此,在和孩子聊天時,總覺得孩子“嘴上沒有毛辦事不牢靠”,動不動就是“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不願意聽一聽孩子的見解,時間長了,孩子嫌家長“囉嗦”,自然很少溝通。
原因之3:來自父母無形的壓力,讓孩子非常“不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普遍的心態,家長之間在一起聊天,會有意無意地拿孩子的成績、表現來攀比。因此,面對自己的孩子,家長除了滿滿的關愛,還有很多“全家的希望、不許辜負”之類的“勵志雞湯”。為逃避父母給自己的壓力,很多孩子選擇了減少交流,把嘴閉上。

原因之4:孩子擔心家長聽到實情反應過度,害怕遭到訓斥。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難免情竇初開,這種“少年維特之煩惱”,加上同學之間、老師之間發生的人際煩惱,交織在一起,讓孩子心情壓抑,卻只能憋在心裡。害怕說給父母聽,遭到訓斥,這種擔心讓孩子選擇了退縮,保持了沉默。
原因之5:個別孩子因特殊成長際遇,與父母存在隔閡。這個類型的孩子,有的因為父母一直不在身邊心理上存在距離;有的因為受到過父母的打罵,心裡留下過創傷;還有的因為父母離異受到打擊,性格變得孤僻,造成了與父母的疏離感,一些心裡話不願意表露。
原因之6:孩子處在“青春逆反期”,家長稍不注意在溝通上就會“擦槍走火”。青春期的孩子主要的性格特點是“自視成為大人,自尊心強,不讓說,誰說跟誰急”,家長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態度,避免說話談崩。
此外,還有一些情況,孩子溝通意願也不高,但屬於正常情況。比如:孩子正處在生理期,本身比較躁動,不愛說話,過了這段就好了;又比如,某個時期孩子學習任務重,身體疲乏,懶得說話;再有,很多孩子認為家是放鬆的地方,不用帶什麼面具,不想說話就不說話,感覺舒服。這個時候,孩子比較正常,家長最好閉上嘴巴,千萬別去亂搭話“碰釘子”。

綜上所述,每一個孩子從一開始都是願意和家長交流的,恰恰是來自家長不經意的幾句話,下意識的小動作,讓孩子關上了心門,與家長的溝通才產生了障礙。

那又應該如何化解這些心理上的的小疙瘩,讓孩子敞開心扉呢?

我建議,家長運用SHMP親子溝通4步法進行交流破冰,即:規劃空間-營造氛圍-先跟後帶-積極回應,這樣能有效地打開孩子的心扉,實現積極的親子互動。

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的交往是一個互動過程,要讓彼此敞開心扉,必須提高相互之間“自我展示”的程度。按照“喬哈里窗”的觀點,如果父母對孩子開放的區域足夠大,往往容易獲得孩子相一致的開放區域。家長要能夠儘量擴大“開放區域”,縮小“隱私區域”,多向孩子袒露心扉,自然容易獲得孩子的好感。但也要注意尺度、界限和時機,避免“欲速則不達”。

具體地說:

第1步:規劃空間。所謂規劃空間,就是從家庭空間和心理空間入手,提高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孩子不願意跟家長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不高。因此,家長一方面要在家裡儘可能給孩子規劃出一個他本人可以自主打理的小空間,讓孩子擁有一定自主權,這樣,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自信度就可以得到一定滿足;此外,在心理層面,如果孩子不願意溝通,家長千萬不要逼迫,要相信,孩子不願意說,一定有他的原因。家長在這個時候,要學會等待,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點滴關愛,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尊重,來慢慢縮短心理距離。  
第2步:營造氛圍。所謂營造氛圍,就是在在孩子願意親近家長後,家長要適時改變一下角色,從過去的全包全管的保姆型,變成孩子“遇事商量”的好朋友,並注意時時創造一些小驚喜。比如:孩子的生日聚餐、下班回家捎給孩子的小美食、孩子急需的學習用品等,總之,讓家裡總是充滿了期待與笑聲。這樣孩子就容易放下包袱,願意跟父母進行交流。

第3步:先跟後帶。所謂先跟後帶,是指家長跟孩子交流時,要善於拋磚引玉,通過暴露一些孩子不知道,但也是孩子這個年齡經歷的人和事,開個好頭,孩子就容易不知不覺地說出心裡話。家長再適時引導,讓孩子和盤托出,再幫助孩子分析、梳理,把問題解決,就可以進一步取得孩子的信任,親子關係也會得到加強。
心理學家認為,人際交流中,主導方要善於自我展示,展示的內容由淺到深,具體包括4個層次。首先,是情趣愛好方面,比如運動、飲食愛好等;其次,是態度,如對人對事情的看法等;第三,是自我的短板以及人際狀況,比如自己的情緒和家人的關係等;第四,是隱私方面,比如一些特殊的人生經歷,特別是一些惡作劇甚至不為人接受的想法和行為。要注意的是,自我展示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分寸。
第4步:積極回應。所謂積極回應,就是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用“先肯定-再引導-再肯定”的句式進行交流,效果往往更好,也為下一次溝通奠定基礎。比如:孩子正在專心打遊戲,見到家長趕快收起來。家長這個時候不要責備,應該表述為:“看到你打遊戲這麼認真,我就相信,只要我兒子肯下功夫,就不會有幹不成的事情。老爸相信你!”這樣的正向溝通,往往就能夠讓孩子有一種被激勵的感覺。同時,要避免用負面語氣,比如“我命令你”、“限你在10秒鐘內”、“我警告你”、“我數到三,否則”“你應該”,“你太讓我失望了”等等帶有明顯命令、威脅等負面意義的語氣,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下面,我舉一個親子溝通的詳細方案:

背景:某家庭共有成員4位,父母、奶奶和兒子,父親常年出差,母親倒班,孩子跟奶奶在家。兒子已上初中,平時喜歡動漫,比較內向,遇事從不主動跟父母交流。近期班主任反饋,孩子跟一位女生關係曖昧,擔心影響學習,家長決定跟孩子深談,但屢次失敗,家長不氣餒,決定用SHMP親子溝通4步法進行交流破冰。第1步:規劃空間。家長首先把裡屋小房間收拾出來,明確告訴孩子,這就是屬於你的房間,屋裡怎樣佈置你自己說了算,就一個要求,乾淨利索。

孩子很高興,在媽媽協助下把屋子安排的井井有條,又動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來一些動漫人物貼在牆上進行裝飾。
家長進來參觀,孩子得意洋洋地逐張圖向家長介紹,家長一邊看一邊讚歎“很厲害”,孩子開心了好幾天。  
第2步:營造氛圍。此後,只要父親出差回來,總記得給兒子帶一件禮物,母親也注意買菜時給兒子帶個小零食、或者學習用具。同時,家裡很多事情,比如:買個綠植、增加個傢俱等都注意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感受到尊重和溫暖,漸漸地跟家長的話多起來了。
某一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一起到西餐廳為奶奶慶生,很多創意都由孩子設計,奶奶非常高興,直誇孫子有出息,得到奶奶和家長的表揚,孩子非常得意。
第3步:先跟後帶。家宴高潮時,爸爸給全家敬酒,說我攤上好兒子、好對象都是拜老孃的福氣。說著,跟大家講起當年如何追求媽媽、懷上兒子以後如何保胎、生下兒子後,奶奶如何辛苦,說著說著眼圈紅了。
全家都很感動,爸爸藉機對兒子說,希望兒子將來也要找一個象你媽媽一樣好的女生。
孩子沉默了片刻,就跟大家說了自己喜歡上班裡一個女生,就是怕耽誤學習,也不敢跟人家挑明。媽媽說,最好別挑明,保持一點朦朧,是最佳的狀態,將來上大學了,都穩定了,再說,也不遲。兒子愉快地接受了。

第4步:積極回應。在孩子談到“暗戀經歷時”,爸爸媽媽一致讚賞孩子“有眼光,選的不錯”,要是把這份美好保存下來,當作留給未來的驚喜,會更有意義和價值。
孩子表示同意,還跟家長碰了杯。
至此問題圓滿解決,家庭氛圍重歸溫馨。

總之,當家長髮現孩子有想法了卻不跟父母交流時,既不要逼迫,也不能置之不理,要積極採取諸如:幫助孩子重建安全感、選擇時機營造氛圍、先跟後帶正向激勵等辦法,就能夠讓孩子暢所欲言,有效拉近家庭距離,孩子也能夠重新擁有一個快樂、幸福、明朗的精神家園。

最後,我把心理學家奧特曼的一段話送給您,我們共勉:

奧特曼說:“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自我展示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隨著信任程度的提高,雙方會越來越多地展示自己。關係越密切,人們的自我暴露就越廣泛、越深刻。因此,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成了測量人際關係深淺的尺度”。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希望可以給您一點啟示。

我是老白嘚吧嘚,一個專注教培的耕耘者,點擊關注我,可獲得相關資料。

也可以在下方留言,我們深度交流,謝謝!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版權,請聯繫我刪除)


老白嘚啵嘚


說明孩子和大人有代溝有隔閡,平時要多注意和孩子溝通,也要找個能相處愉快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