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裡面所刻畫的是什麼樣的人性?現在是不是仍具有普遍性?

牧影計劃


這是一個好問題,很高興為您解答。

作為現實主義作家魯迅無疑是偉大的,其文學作品帶來的影響更是獨一無二的。魯迅先生的雜文小說我看過不少,凝練辛辣,一針見血。在此向大家淺談交流,以為拋磚引玉。

整體來看,魯迅的小說主要塑造了舊中國三種類型的人物:

第一種是以孔乙己、陳士成為代表的慘遭封建文化荼毒,迂腐守舊的知識分子形象。

第二種是是以阿Q、閏土等受封建社會壓迫而愚昧和麻木、沉滯和落後的農民形象。

第三種則是祥林嫂、楊二嫂等為代表的受舊社會封建制度剝削凌辱愚弄,冷酷虛偽勞動婦女形象。

人物形象的刻畫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會種種罪惡和人吃人的本質。批判與諷刺了封建社會制度所形成怪異現象和病態社會,流露出魯迅對那個時代底層人物的無限同情。

以孔乙己為代表的苟延殘喘,迂腐陳舊的醜惡人性。

《孔乙已》中,魯迅先生並沒有為主人公孔乙己設置過多的語言。然而幾乎句句都是個性化的語言!比如:“竊書不能算愉”“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讀過書,.....,我便考考你,茴香的茴字,怎麼寫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這...... 下回還吧,這回是現錢,這回要好酒。”這些語言深刻、精準而地突出了主人公的性格。我們看清楚了孔乙己那迂腐陳舊的性格。在他看來,像愉竊這種醜事,一旦和讀書人發生關係,便不再是一種不光彩的事。偷東西被打斷了腿,還要遮掩虛假的辯解說是“跌斷,跌,跌....”。這些語言,把深受封建傳統糟粕荼毒的心理觀念充分揭示了出來,孔乙己無可奈何的沒落和死亡是封建知識分子的沒落與死亡,在人們的笑聲中悄然地離開了人生的舞臺。

以阿Q、閏土為代表的自暴自棄,欺軟怕硬的滑稽人性。

精神受到極其嚴重扭曲的阿Q他憑藉自欺自瞞、妄自尊大、欺軟怕硬的精神勝利法,一直進行自我意淫,自己永遠是勝利的滑稽心理。他生活在偏僻落後但階級對立森嚴的未莊,趙太爺等拿他作為壓榨、嘲弄的對象。阿Q也曾對進行反擊,但阿Q吃虧的時候多於是逐漸形成了他精神勝利的處世哲學。阿Q經歷很豐富,見過了很多世面。他當過僕人,做過小偷兒,見過殺革命黨,也經歷了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場大革命。未莊受到革命衝擊的時候,趙太爺沒有思想準備而呈現非常慌張混亂。 阿Q這個壓在生活底層的農民,看到那些平日裡作威作福欺壓他的人大禍臨頭的時候,他感到心情舒暢燃起復仇的意識。這些都真實地表現了一個被壓迫的農民,在革命風浪中對舊社會債怒的心理狀態。

以祥林嫂為代表的迷信愚昧、懦弱膽小,麻木不仁的病態人性。

樣林嫂代表了那個社會樸實勤勞能吃苦的勞動婦女。她默默地幹活,只想靠自己去謀生活。她十分遵守傳統的規矩,沒有太多的思想觀念。就算是不相稱的婚姻,她毫無怨言,默默忍受。他的婆婆把她賣給賀老六。賀老六是樸實的農民,祥林嫂在這裡才嚐到人間的溫暖,過到人的生活,扭曲的性格再次得到了復歸。所以老婆子說,她生了孩子,“母親也胖,兒子也胖,.. 唉唉,她真是交了好運了。”也像衛老婆子說的“天有不利風雲,”不久,賀老六和她的阿毛都死了,這些事情對她的打擊太大了。魯四老爺的惡言惡語,柳媽的威脅恐嚇,村人的詆譭傷害,廟杞的敲詐勒索,撕碎了她的最後防線,社會剝奪了她安穩地做奴隸的權利,最後懷著戰慄的恐懼,離開了這陰冷的人間。

魯迅小說啟蒙意識,憂患意識在當代作家的寫作中獲得進一步的深入和發展。魯迅留下了更大的追尋與反思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真誠地面對時代和社會人生,提升自身言說與寫作的意義,在中國這塊堅實而厚重的大地上,發出自己真實的生命的內在之音。



何苦來


從古至今的普遍性。


果慈a


魯迅的作品關於對人性的刻畫最多的、最深刻的就是:赤裸裸地揭示國人的人性冷漠,麻木不仁。

在當今社會任然具有現實意義,對於不良現象的批判依然具有普遍性。因為在魯迅的作品背景年代國家處於半封建半殖民狀態,底層國人被壓迫的飢寒交迫,痛不欲生,早已失去了那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心,只為生計麻木不仁。

而現在雖然社會狀態轉變,國家強大,民眾富足,物質文化空前高漲,生產力大力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缺跟不上節奏,導致一部分民眾道德陣地淪陷。只為自己的利益,無視他人的生命,無視社會道義,依舊冷漠殘忍,麻木不仁。

所以,魯迅先生的作品對於當今社會仍然是莫大的諷刺,其光芒的耀眼程度不亞於那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