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终止了禅让制,使各朝代皇位的继承变为了世袭制

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君王之位如无特殊情况,基本都是父传子,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直到改朝换代,下一个朝代依然是如此世袭下去。

即使出现传位不当的情况,那么也都是皇帝的几个儿子之间在争夺皇位,其他人是没有资格来继承皇位的。

即使如曹操这般,也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敢拥兵自立。

那么这种传承的制度是什么时间开始的呢?

这个人终止了禅让制,使各朝代皇位的继承变为了世袭制

一、 禅让制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尧登帝位七十年后而得到舜,又过了二十年而告老,让舜代行天子的职务,向上天举荐舜。

在将帝位禅让给舜之前,尧对舜进行了全方位的考验,“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这个人终止了禅让制,使各朝代皇位的继承变为了世袭制

帝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察他如何治家,又让九个儿子与他相处,观察他如何待人接物。又让他进入山林川泽,即使遇上暴风骤雨,舜仍然不迷路,依旧前进。

经历了种种的考验,尧才将帝位禅让给了舜。

同样,舜也是通过对禹的重重考验,让禹去治水,成功后才将帝位禅让给禹。

二、 世袭制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而后举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

大禹被立为天子后,便向上天推荐皋陶继任天子,并且让他管理政务,可是不久皋陶死了。

然后大禹向上天举荐了益,让他执政。

在位的第十年,大禹到东边巡视诸侯时,在会稽崩逝,把天下交给了益。

这个人终止了禅让制,使各朝代皇位的继承变为了世袭制

接着就出现问题了。

通过读《史记》

我们发现,无论是帝尧、帝舜还是帝禹,他们去世后,指定的继任者都会有三年的守丧期,一般守丧三年后,基本都会被尊为下一任的执政者,然而他们守丧结束后往往都会谦让一番,群众和谦让的对象也会完美的配合他们的表演。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

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帝尧去世,三年守丧结束后,舜把帝位让给了帝尧的儿子丹朱,自己躲避到南河的南岸。朝见天子的诸侯不到丹朱那里,而去朝拜舜。

帝舜去世,三年丧期完毕后,禹把帝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商均,自己便跑到了阳城躲起来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了商均而去朝拜禹。

当禹去世,将天下交给了益,益也同样为禹守丧三年。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三年的丧期完毕后,益也将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猫到箕山的南边,等着诸侯来请自己,可是,万万没想到,该配合他演出的诸侯演视而不见,诸侯都跑到启那里去了,而启也不厚道,违背了自己父亲的遗言,继承了帝位。帝启死后,自己的儿子太康继位。从此,帝位的继承由禅让制变为了世袭制。

这个人终止了禅让制,使各朝代皇位的继承变为了世袭制

三、 不同的声音

为什么诸侯没有配合益进行惯例性的政治表演,《史记》中给出的答案是因为“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禹的儿子启很贤惠,天下都希望他承帝位。

而在战国楚国上博简《容成氏》记载“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也就是说启攻打本来要称帝的益,杀死益后自己称帝。

说到不同的声音,启即位后也存在不同的声音,一个东方的部落,有扈氏表示不服,于是启动用武力,挥师讨伐他,将有扈氏打败。

其实历史事实究竟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就现有资料来看,“禅让制”终于启,“世袭制”始于启。

往后历朝历代,“世袭制”便沿袭了下来,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参考资料:

1.《史记·五帝本纪》

2.《容成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