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却在统一天下前夕,以五十岁的年龄暴死

宋朝的两份面孔

说起宋朝,我们对一般对宋朝的映像有两个,一个是文化昌盛,经济富裕,社会空前发展的大宋;另一个是国民孱弱,对外战争屡遭失败、大国颜面尽失的大宋。

这两个面孔都是大宋的,它既是社会空前发展、文化空前昌盛的时代,也是中原王朝颜面尽失的时代。

造成这个局面的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在宋太祖离奇死后,继承帝位。宋朝之所以对外战争那么捞,完全就是他造成的。在宋太祖死后,赵光义曾今进行过数次北伐。

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却在统一天下前夕,以五十岁的年龄暴死

宋太宗

但是却都完全失败,开国精锐一朝丧,从此进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丧失对外战争的主动权之后,宋朝已经完全不行了。

宋太祖的介绍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1]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2]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宋太祖的皇位得来不正,毕竟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得到的皇位,所以,宋太祖要坐稳这个位置,无疑是需要表现出自己的文治武功的。

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却在统一天下前夕,以五十岁的年龄暴死

宋太祖

在被手下黄袍加身之后,当上了皇帝,你要说宋太祖不怕自己手下的将领们也来这一套,那肯定是骗人的,所以,在刚刚登基之后,宋太祖就开始收拢军权。

首先是兵权,兵权是最重要的, 手里没兵,管你是谁,都注定是一个傀儡。在五代那个时代,掌握不了兵权的皇帝,无疑离被篡位已经不远了。

掌握实际权力的手段

宋太祖掌握兵权可以说是很有一手,他没有向汉高祖那样杀戮功臣,也没有唐太宗那么大的威望压制住手下的将领。

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却在统一天下前夕,以五十岁的年龄暴死

杯酒释兵权

所以他使用了一出巧计——“杯酒释兵权”。宋太祖登基的时候,军中各大主将手里都是有兵权的,他们直接掌握了很大的一股兵力。这可是让宋太祖寝食难安啊,自己就是被部下黄袍加身的,谁知道他们会不会也来这一招。

于是在登基之后,皇位基本稳固的时候,借着一次酒宴,宋太祖暗示手下的将领们把兵权交给中央,全都归入禁军。通过杯酒释兵权,宋太祖成功地将功臣们的兵权收入手中,解除了功臣将领对皇权的威胁。

同时,宋太祖以赵普为相,大兴文教,开始收买国内的士族阶级的民心,这一招果然大受好评,人们经历五代乱战,早就人心思定,不想在打仗了。

先南后北的国家方略

在自己的皇位稳固之后,宋太祖就准备统一全国的大业了,当时宋太祖继承后周的实力,是诸国之中最强的,但是当时同时还存在着蜀、南汉、南唐、楚、吴越、北汉等等国度。

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却在统一天下前夕,以五十岁的年龄暴死

宋初局势,先南后北

当时北边是不好打的,北汉受到辽国支持,宋太祖觉得马上和辽国起冲突不好打。所以决定先把南方干掉,当时的南方已经和平很多年了,经济发展的极好,但是军队又很弱。

这就是上好的肥猪啊,杀一头能吃好久了。在朝廷廷议之后,宋太祖得出了和后周世宗一样的方略,先南后北。

于是先后攻灭了蜀国、南汉、南唐、湖南割据势力。国力得到了大幅增强,但是宋太祖却在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突然去世了。

莫名去世,导致宋朝先天不足

宋太祖的去世,宋太祖在公元976年其实,这一年他才五十岁,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还是正值盛年,但是宋太祖却离奇去世。

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却在统一天下前夕,以五十岁的年龄暴死

公元976年,烛影斧声后,宋太祖暴死

史书上记载,宋太祖在召见宋太宗入宫之后,第二天突然暴死。然后宋太宗就召集百官登上帝位,这其中疑点重重,因为宋太祖当时的大儿子已经二十多岁了,这个年纪承袭帝位无疑是很合适的。

宋太宗即位之后,宋太祖的大儿子没几年就死了。

在宋太祖暴死之后,宋太宗即位,因为即位的合法性受到了严重质疑,宋太宗的皇位非常不稳定。

宋太宗需要足够大的功业来稳固他的皇位,最大大的功业无疑就是统一天下了,于是宋太宗先是以政治手段迫使吴越国和漳、泉二州的割据势力屈服,彻底统一南方。

然后在公元979年攻灭北汉,至此北方也只有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复了。

宋太祖文治武功兼具,却在统一天下前夕,以五十岁的年龄暴死

宋太宗

可惜宋太宗没有军事才能,打仗全靠开国强大的精兵强将硬打,这一套打南方那些安逸已久的军队还行。但是去和同样强大的大辽打,这一套就不够看了。

在攻灭北汉之后,宋太宗携灭国之威开始北伐,大败。宋太宗仓皇的乘着驴车跑了回来,屁股上还中了一箭。这一战把宋太宗的权威都打没了,也把开国精锐折损大半。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权威大损的宋太宗重用文官,压制武将,所以宋朝也再次埋下了祸根,再也打不过辽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