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終止了禪讓制,使各朝代皇位的繼承變為了世襲制

在我國古代,歷朝歷代,君王之位如無特殊情況,基本都是父傳子,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直到改朝換代,下一個朝代依然是如此世襲下去。

即使出現傳位不當的情況,那麼也都是皇帝的幾個兒子之間在爭奪皇位,其他人是沒有資格來繼承皇位的。

即使如曹操這般,也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敢擁兵自立。

那麼這種傳承的制度是什麼時間開始的呢?

這個人終止了禪讓制,使各朝代皇位的繼承變為了世襲制

一、 禪讓制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

堯登帝位七十年後而得到舜,又過了二十年而告老,讓舜代行天子的職務,向上天舉薦舜。

在將帝位禪讓給舜之前,堯對舜進行了全方位的考驗,“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

這個人終止了禪讓制,使各朝代皇位的繼承變為了世襲制

帝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觀察他如何治家,又讓九個兒子與他相處,觀察他如何待人接物。又讓他進入山林川澤,即使遇上暴風驟雨,舜仍然不迷路,依舊前進。

經歷了種種的考驗,堯才將帝位禪讓給了舜。

同樣,舜也是通過對禹的重重考驗,讓禹去治水,成功後才將帝位禪讓給禹。

二、 世襲制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而後舉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

大禹被立為天子後,便向上天推薦皋陶繼任天子,並且讓他管理政務,可是不久皋陶死了。

然後大禹向上天舉薦了益,讓他執政。

在位的第十年,大禹到東邊巡視諸侯時,在會稽崩逝,把天下交給了益。

這個人終止了禪讓制,使各朝代皇位的繼承變為了世襲制

接著就出現問題了。

通過讀《史記》

我們發現,無論是帝堯、帝舜還是帝禹,他們去世後,指定的繼任者都會有三年的守喪期,一般守喪三年後,基本都會被尊為下一任的執政者,然而他們守喪結束後往往都會謙讓一番,群眾和謙讓的對象也會完美的配合他們的表演。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闢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

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帝堯去世,三年守喪結束後,舜把帝位讓給了帝堯的兒子丹朱,自己躲避到南河的南岸。朝見天子的諸侯不到丹朱那裡,而去朝拜舜。

帝舜去世,三年喪期完畢後,禹把帝位讓給了舜的兒子商均,自己便跑到了陽城躲起來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了商均而去朝拜禹。

當禹去世,將天下交給了益,益也同樣為禹守喪三年。

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

三年的喪期完畢後,益也將帝位讓給了禹的兒子啟,自己貓到箕山的南邊,等著諸侯來請自己,可是,萬萬沒想到,該配合他演出的諸侯演視而不見,諸侯都跑到啟那裡去了,而啟也不厚道,違背了自己父親的遺言,繼承了帝位。帝啟死後,自己的兒子太康繼位。從此,帝位的繼承由禪讓制變為了世襲制。

這個人終止了禪讓制,使各朝代皇位的繼承變為了世襲制

三、 不同的聲音

為什麼諸侯沒有配合益進行慣例性的政治表演,《史記》中給出的答案是因為“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禹的兒子啟很賢惠,天下都希望他承帝位。

而在戰國楚國上博簡《容成氏》記載“禹於是乎讓益,啟於是乎攻益自取。”也就是說啟攻打本來要稱帝的益,殺死益後自己稱帝。

說到不同的聲音,啟即位後也存在不同的聲音,一個東方的部落,有扈氏表示不服,於是啟動用武力,揮師討伐他,將有扈氏打敗。

其實歷史事實究竟如何,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就現有資料來看,“禪讓制”終於啟,“世襲制”始於啟。

往後歷朝歷代,“世襲制”便沿襲了下來,也標誌著原始社會的結束,奴隸社會的開始。

參考資料:

1.《史記·五帝本紀》

2.《容成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