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禦寒工具到權勢的象徵,淺談冠冕的演變歷程

引言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服飾文化也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從過去許多年的考古經歷中就能看出,在不同的年代,我國人民的服飾文化也各不相同。在封建社會中,基於對身份階級的劃分,服飾文化裡也出現了一些特殊的制度,而在不同的服飾中,冠冕的演變歷程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那麼,這種最開始是以禦寒為主要作用的冠冕,到後來為什麼會成為權力地位的象徵呢?

從禦寒工具到權勢的象徵,淺談冠冕的演變歷程

冠冕的來歷與起源

在《玉篇》中曾有這樣的記載:

“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

由此可見,在最開始的時候,冠冕並不是以戴在頭上的形象而存在的。起初,人們在勞作的時候,都會在脖子上圍一塊擦汗的布,而這也就是冠冕的雛形了

隨著自然環境的不斷變化,人們也慢慢地將圍在脖子上的“巾”圍到了頭上,這時,當惡劣天氣來臨之際,這種“巾”就成為了人們的禦寒工具。而這也就是最初的冠冕了。

從禦寒工具到權勢的象徵,淺談冠冕的演變歷程

後來,在《後漢書·輿服制》記載到:

“上古衣毛而冒皮。”

由此可見,最開始的帽子是用毛皮作為材質的。而在《釋名》中也記載道:“帽,冒也。”這也進一步論證了,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已經有了佩戴冠冕的習慣。

從禦寒工具到權勢的象徵,淺談冠冕的演變歷程

不同的冠冕對地位的體現

當中國曆史進入到奴隸社會之後,社會中就逐漸出現了等級劃分,在這個時候,只有上層貴族才能夠佩戴冠冕,普通的百姓是沒有資格的。此時,冠冕對於人們而言的作用就不僅僅是禦寒了。在《釋名》中記載到: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從這句話中就能看出,只有“士”以上的階級才有資格佩戴冠冕,普通的百姓只能夠佩戴頭巾。在《說文》中也有這樣的記錄:

“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纊。”

由此可見,在那個時候,即使是有資格佩戴冠冕的人,也有著不同等級地位的劃分。

從禦寒工具到權勢的象徵,淺談冠冕的演變歷程

到了漢代社會,“冕旒”已經成為了皇帝的專屬象徵,其背後所代表的也是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通過《夷堅乙志·更生佛》中的:

“吏引入殿下,王者旒冕坐其上。”

就能體會到這一點。當時,天子所戴的冠冕名為“通天冠”,太子所戴的冠冕為“遠遊冠”,而樂師們所戴的則為“方山冠”。此時,冠冕對於身份地位的體現業發展到了一個巔峰之上。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逐漸變得動盪不安,冠冕也開始流行於民間的文人中。這時,冠冕也成為了一種文化的象徵。

從禦寒工具到權勢的象徵,淺談冠冕的演變歷程

冠冕對地位象徵的逐漸淡化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發展逐漸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的思想也變得更加先進了,在這種情況下,冠冕對於地位的象徵意義也逐漸淡化。在當時的社會中,無論是讀書人還是商人,都有資格佩戴冠冕,但即使如此,對於不同階級的人來說,冠冕的佩戴仍然有著一定的要求。

而到了唐代社會,官職的劃分就體現在了冠冕上飾玉的樣式,飾玉越多的人,他們的官職也就越大。此時,雖然說大部分人都有資格佩戴冠冕了,但只有官員才有資格佩戴那些嵌有飾玉的冠冕。

從禦寒工具到權勢的象徵,淺談冠冕的演變歷程

到了宋朝,冠冕對於地位的象徵則進一步淡化,在當時的社會中,商人帽與書生帽也開始流行。此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帽子作為服飾裝飾的一部分。

而在元朝統一中原後,由於他們遊牧民族的傳統,因此,當時的社會也開始流行起了皮帽以及氈帽等。

隨著明朝的建立,冠冕對於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曾短暫恢復,其中,“烏紗帽”所指代的就是效力於朝廷的官員。但在清朝統治中原之後,冠冕也真正在民間流行起來。至此,作為曾經尊貴的象徵,此時的冠冕也變成了一種十分普遍的服飾。

從禦寒工具到權勢的象徵,淺談冠冕的演變歷程

結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冠冕也逐漸成為了一種社會中的流行配飾,現如今,當人們戴帽子的時候,更主要的目的是想讓整體服飾變得更加美觀。

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時代發展背景之下,人們對於服飾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或許在未來的日子中,對於服飾的含義理解也會出現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參考資料:《玉篇》、《後漢書·輿服制》、《釋名》、《說文》、《夷堅乙志·更生佛》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