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以後的男孩怎麼養?

很多家長留言說,自從我家的男孩進入三歲以後,彷彿變了一個人。原先乖巧可愛的暖男不見啦,取而代之的是事事讀對著幹的“小野獸”,真令我抓狂。

三歲以後的男孩要怎麼養呢?我們來談一談孩子的情感需求。

對每一個孩子來說,人生的頭五年,是構建自我的階段。這五年,也有人說四年或六年,我們會面對大量的信息,然後根據自己所獨有的主觀詮釋做出很多決定。這些信息包括父母的養育風格、家庭價值觀、家庭氛圍、遭遇的疾病或挫折,等等。然後我們決定自己是誰,想成為怎樣的人。我們有可能形成或者沒有形成下面的認知:

“我是重要的!我是有價值的”

“我能行!”我是有能力的!

“我相信我有歸屬。我有一席之地。”

“我能應對所發生的任何事情。能從錯誤中恢復。”

三歲以後的男孩怎麼養?

對於一個孩子,如果以下需求能得到滿足,便能生活得很好。這四個關鍵的C,是情緒健康的四塊基石。

Connect 連接 (我相信我有歸屬。我有一席之地。)

Capable 能力 (我能行!”我是有能力的!)

Count 認可 (我是重要的!我是有價值的!)

Courage 勇氣 (我能應對所發生的任何事情。能從錯誤中恢復。)

阿德勒認為,我們都是社會的人,我們有“連接的需要”。美國醫學協會有一個研究,每4個死亡的青少年中,有3個人都是死於疾病之外的原因,比如毒品、酒精、暴力或自殺。而有連接的,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保護青少年遠離這些的最重要的因素。

每個孩子都需要對家長和老師有牢固的情感依戀,哪怕其中一端有也是好的,他們能感知到與他人的連接——自己是被愛的,被理解的和被重視的。換句話說,一個孩子,他/她是生活在單親家庭還是雙親家庭並沒有多大關係,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和爸爸或媽媽產生很好的連接。

當4個C的Connect(連接)缺失時,孩子可能感受到疏離的,不安全的。有這些感覺,就會有一些淘氣的、糟糕的行為,這個孩子可能會嘗試各種各樣惱人的行為,讓自己成為焦點。

讓我們再來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的小時候,或者我們的孩子,當他蹣跚學步摔倒了努力爬起來的時候,你有沒有說“你可以做得到”?當他要求自己吃飯時有沒有放手讓他自己去吃?當他要幫你把炒好的菜端上餐桌時有沒有讓他去做並相信他能夠做得到?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這就是一種認知——我行!我可以!我有能力。

當4個C的Capable(能力)缺失時,孩子可能感受到自己是不能勝任的。而他的行為可能表現為與成年人對抗,表明自己說了算,或者其他人管不了自己。

我們提倡陪伴孩子的時候要全身心和孩子在一起,而不是你的人和孩子在一起,心裡卻惦記著那些未完成的家務,那些打進來的業務電話,或者刷了一半的朋友圈;我們也建議即使有了小弟弟或小妹妹,也要愛他/她如初;當然,我們也要能夠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能夠尊重他/她。

我們希望幫助孩子形成一個這樣的認知——我是重要的,我有價值。這樣的孩子他日後很願意並且能夠做出貢獻,發展出自尊和同理心。

當4個C的Count(重要)缺失時,孩子可能會感受到自己是多餘的,無關緊要的,受傷的。他會不斷地證明他人的不公正,他感到受傷時會以牙還牙。

我小時候常常被說成懶惰,我自己也以為自己是懶惰的。而當我終於讀懂關鍵的4C之Courage(勇氣)的時候,我才明白。懶惰只是我的防禦機制。我懶惰,就可以不去嘗試,不去嘗試就不會有失敗,不會被罵“沒用”“笨蛋”,不會被批評和羞辱。我們以自己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

當4個C的Courage(勇氣)缺失時,孩子可能會感受到自卑的,被打敗的,無望的,害怕的,於是他會放棄,竭盡所能地避免失敗。

三歲以後的男孩怎麼養?

這關鍵的4C,可以說是人類的基本需求。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這個孩子,他會成為一個備受鼓舞也能鼓舞別人的人,並傳播來自健康家庭的正面能量。反之,這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會出現一些“不當行為”。

比如放棄、迴避、欺騙、否認、拖延、強詞奪理、找藉口、爭辯、對著幹……等等。所以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不是僅僅看孩子所處的是否孤兒院,而是看孩子經歷了什麼,對自己的經歷有怎樣的詮釋。這些,才是決定一個孩子一生幸福與否的基礎。

三歲以後的男孩怎麼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