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小學生照顧同學6年,上了人民日報,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有個12歲小學生照顧同學6年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直接上了人民日報。

小學生叫徐彬洋,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照顧肌無力的同學張澤,在學校裡幫張澤倒水、交作業、上廁所,這一照顧竟然堅持了6年。

被問及為什麼幫張澤,他說:”要是我不背的話,他就只能坐在板凳上,沒有辦法上電腦課了。我和他是同學,是好朋友,做這些,都是應該的。”

這中間也有其他同學幫忙照顧張澤,但是堅持下來的卻只有徐彬洋。

徐彬洋的媽媽說,家裡經濟條件雖然不好,但她經常教育孩子,能幫別人就幫。

在這樣家庭教育下,徐彬洋變得有愛心,有同情心,照顧同學6年,從不抱怨,從不喊累。

12歲小學生照顧同學6年,上了人民日報,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徐彬洋的行動演繹著善良和自在,平凡中也見精彩。

什麼是善良?什麼是素養?作家梁曉聲曾做過精闢闡釋: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是善良的最好體現;心裡裝著別人,能體諒別人的感受,做出善解人意的行動,這份同理心實在難能可貴。

說起同理心大家可能首先會想起同情心。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一定的聯繫,但不完全一樣,因為同理心要比同情心程度更深,在人際關係中發揮的作用也更大。同情心是認知到別人的痛苦,從而引發自己的惻隱之心。而同理心呢,它是能夠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實際感受到他人的感受。
李嘉誠說“推己及人的態度,是一種為自己靈魂充電、成就他人、造就成功的超能量;一念的同理心,有無可量度的威力,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儲備貨幣’

。”

12歲小學生照顧同學6年,上了人民日報,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這話說的很文鄒鄒的,給大家再翻譯一下吧,簡單點說,就是推己及人的態度是可以成就別人、造就自己的,是這樣一種超能量,所以他認為同理心是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東西。
李超人的小兒子李澤楷曾經給貓叔說過,“父親從沒告訴我賺錢的訣竅,他只教了我一些做人處世的道理。父親叮囑過我,你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你看,他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同理心?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我們講同理心,其實不僅僅是對別人的同理,也包括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同理,也就是對自己情緒的感受、理解和接納。

蘋果公司CEO庫克曾經說過,我不擔心人工智能跟人一樣有思維,而擔心人類變得像電腦一樣,失去價值觀和同理心,科技需要人性的光輝。

12歲小學生照顧同學6年,上了人民日報,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教會孩子善良,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良知,有正確價值觀的人,是教育的重要一課;教孩子富有同理心,懂得尊重和理解別人,能為他人著想,是善良的重要方面。

那麼,究竟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下幾個方面。

一、父母的同理心,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基礎

比如說帶孩子去醫院打針,這樣的事兒大家都經歷過吧?孩子會表現出怕疼,陷入恐懼情緒。這時候你會怎麼說?會用什麼話哄孩子呢?大多數家長肯定會說這樣的話:寶寶不怕,打針不疼。你這樣說過嗎?其實孩子一定怕,打針對他來說真的疼。不光孩子怕打針,其實很多大人也都害怕打針。你為什麼要告訴他不疼、讓他不要怕?因為你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沒有同理心。你說不疼之後他感受到的還是疼,他會怎麼看待你?

所以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同時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研究發現,孩子難過時,父母如果給予孩子安慰,當孩子看到別人難過的時候,他就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去關心別人。

二、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讓孩子去思考他人的需要。例如“你覺得小明推小紅的時候,小紅會有什麼感受?”,“你為什麼認為花花沒有邀請桃桃參加生日聚會?”“妹妹拿你的玩具不還的時候,你會怎麼辦”孩子回答的時候,你要確保自己能冷靜回應。在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前,先聽孩子把話說完。孩子需要感受到即使你和他的看法不完全一樣,但他的觀點仍然是受到重視的。在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多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的小遊戲,讓孩子體會另一種角色以及感受。例如爸爸去哪兒中,張亮和他的兒子天天在某一期節目中,村長在說事情,可是天天一直在說別的,沒有聽村長講話,回家後,張亮就讓天天扮演村長,自己扮演天天,讓天天從遊戲中理解到了村長當時的感受,也教會了他尊重他人。

三、鍛鍊孩子的傾聽、觀察能力
傾聽是人與人相處的第一步,只有願意傾聽對方的情緒表達,才有可能換位思考,產生同理心。
所以,家長要多給孩子溝通、交流的機會,甚至創造機會讓他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尤其是遇到對方不開心的時候,這是展現和培養孩子同理心的重要機會。

同理心,就是一張自帶光環的名片,不管孩子走到哪,都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

有同理心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驕傲。

具備同理心的孩子,人生的運氣也不會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