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無救藥的韓信

原創不易,轉載請註明,感謝!

死無救藥的韓信

韓信是在長樂宮不見天日的的鐘室裡被殺的,先是被蕭何誆騙進宮,然後被呂后埋伏的衛兵抓住,綁起來砍了。作為曾經在戰場上叱詫風雲、為大漢朝立下不世之功的開國大將,這樣的死法可以說是虎落平陽,非常窩囊。臨死之前,韓信如果回想自己的一生,他一定會懷著複雜的心情想起那個亦主亦敵的身影:劉邦,而劉邦此時如果在旁邊,一定會懷著更加複雜的心情罵道:你也有今天!(韓信被殺時劉邦正帶兵在外平息陳豨的叛亂)

說到韓信的死,那就一定繞不過劉邦。劉邦和韓信的關係,可以說既是君臣,又是對手。

劉邦對韓信的態度,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欣賞,後一個階段則是欣賞的同時又猜忌和防範。

欣賞的階段,大致是從韓信被拜為大將軍之後就開始了,當韓信滿腔熱情一臉認真地向劉邦問道:“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的那一刻,劉邦就知道這個下屬不簡單,之後討論天下局勢,提出先定關中後爭天下的策略更是令劉邦感到相見恨晚。劉邦對韓信無疑是欣賞的,韓信也確實沒有辜負劉邦,在今後的兩年多時間裡,韓信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暗渡陳倉,席捲關中;

破魏國,擒魏王;

破代國,擒代王;

破趙國,擒趙王;

說降燕國;

同一時期,在韓信高歌猛進的時候,另一邊的劉邦卻經常被項羽各種吊打,甚至連親爹劉太公和老婆呂雉都被項羽俘虜了。所以韓信時不時還要幹些幫劉邦收拾爛攤子之類的活。

這個階段劉邦和韓信之間的君臣關係非常和諧,如果按照這個趨勢延續下去,韓信在大漢朝的前途毫無疑問將是一片大好。

死無救藥的韓信

但是很快,劉邦對韓信的欣賞之中便加入了猜忌和防範,這個轉變是從幾件事情開始的。

第一件事情,是攻打齊國。在韓信向齊國進兵的過程中,劉邦派往齊國的使者酈食其已經說降了齊王。齊國已經和平解放了,因此對於韓信的到來並沒有防範,韓信起先也不打算進攻。這時候韓信手下的謀士蒯通對韓信說:你接到的命令就是攻打齊國,沒有命令讓你停下來,再說你花了一年的時間打下了五十多座城的趙國,人家動動嘴皮子搞定了七十多座城的齊國,你拼死拼活到頭來功勞反而不如一個書生?韓信頓時頭腦短路,立即向齊國發動了進攻。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攻破了齊國,但是後果也很嚴重。首先是酈食其還在齊國,韓信發動進攻,齊王馬上把酈食其煮死了,也就是韓信的擅自行動直接導致了劉邦使者的死亡;其次,是韓信的行動打亂了劉邦的戰略部署,當時劉邦正在滎陽和項羽苦苦對峙,而齊國位於項羽的側後方,可以為劉邦減輕很多壓力,劉邦在說降齊國之後一定是有下一步的行動,但是一夜之間所有的計劃要回到原點,漢軍的作戰指揮部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是一片混亂;第三,這次行動體現了極度的私心和不顧大局,這次進攻說白了,完全是因為妒忌別人的功勞才發動的。沒有哪個老闆能夠容忍這樣的事情,所以劉邦當時一定是非常生氣。

當然這一次劉邦生氣歸生氣,還並不打算把韓信怎麼樣,因為還在打仗,而且畢竟韓信是把齊國拿下了,但是韓信打完齊國馬上又做了第二件令劉邦更加生氣的事情,這一次後果嚴重得多。

攻破齊國之後,韓信寫了封信給劉邦,請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但是這封信寫得還很隱晦,沒有直接說自己要當齊王,寫的是這個地方老百姓很狡詐,我需要當個代理齊王才能鎮住他們(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當時的韓信攻破齊國之後,已經威震天下,尤其在齊國這個地方,他就是老大,所以所謂的代理齊王,“代理”兩個字,純粹是塊遮羞布,韓信就是想當齊王,同時又不想顯得太暴露自己的慾望而且又避免跟劉邦翻臉而已。劉邦當然不是傻子,司馬遷記載劉邦大怒,“欲攻之”。如果不是張良和陳平勸阻,劉邦和韓信這對君臣關係很可能那時就結束了。但是劉邦冷靜下來,不但答應了韓信的要求,還直接給韓信封了個齊王而不是“代理”齊王。促使劉邦冷靜下來的原因,一是劉邦自己當時被項羽團團圍困在滎陽,正泥菩薩過江處境危險,還指望著韓信來搭救一下;二是韓信正處於力量最強的時候,韓信的立場決定著楚漢相爭的結果,連傻子都看得出來韓信“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此時的劉邦根本承受不起和韓信翻臉的代價;三是劉邦擁有卓越的大局觀,能屈能伸,知道什麼是重點,理性大於感性。但無論如何,劉邦這一次給韓信封王,是很不情願的,是在被脅迫之下,不得已而為之的。這裡還有一個細節,劉邦當時生氣的時候是想進攻韓信,我們知道古代正常的君臣之間皇帝看哪個臣子不爽,通常的操作是派個使臣過去把那個臣子的腦袋砍了。而劉邦這一次的想法是出兵去攻打,所以看得出韓信的實力至少是和劉邦平起平坐,劉邦這個時候對於韓信並沒有把握控制住,他對韓信是忌憚的,如果派人過去砍韓信的腦袋,不但有可能砍不到,反而還會把韓信推到項羽那一邊去。

第三件事情,是在漢五年,劉邦與韓信、彭越相約一起進攻楚軍。劉邦帶著部隊到了固陵這個地方之後卻發現說好的韓信和彭越的軍隊都沒來,楚軍趁機發起攻擊,又把劉邦殺得大敗。張良告訴劉邦,韓信和彭越不肯出兵的原因,是因為看到戰爭的大勢已定,楚軍已經大勢已去但自己手裡卻沒有封地,劉邦不得已,只能宣佈將給韓信和彭越大片的封地,而這兩個人一聽到有好處了,立即宣佈出兵,這才為楚漢戰爭畫上了句號。從這件事情來看,韓信和彭越兩個人都沒有考慮好戰爭結束之後怎麼樣和劉邦相處。戰爭中,劉邦不光是老闆,同時還是戰友,還得互相配合互相依賴;但戰爭一結束,老闆就是老闆,君臣就是君臣。老闆是有記憶的,尤其當這個老闆還是皇帝。狡兔死,走狗烹,當初你讓老闆不爽,今後老闆會讓你更不爽,這是恆古不變的規律。

死無救藥的韓信

隨著楚漢戰爭的結束,韓信從齊王改封為楚王,韓信本來就是楚人,所以衣錦還鄉。應該說劉邦這個安排非常對得起韓信,很人性化。但問題是,和戰爭年代的劉邦相比,天子堂上的劉邦與韓信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初揮向敵人的利劍現在要提防刺傷自己,老虎只有關在籠子裡才能讓人放心,所以短短的時間韓信毫不意外地被抓回長安,劉邦給出的理由僅僅是“人告公反”。對於謀反這種大罪,處罰卻僅僅是從楚王降為淮陰侯,這說明兩點:一是劉邦心裡很清楚那個謀反的罪名根本就是莫須有;二是不論劉邦如何提防韓信,他對韓信始終非常欣賞,不忍心痛下殺手,因此儘管是謀反的罪名,但劉邦卻並不打算要韓信的命。及至將來得知韓信真的謀反被殺,劉邦的反應也非常微妙:且喜且憐之!

降為淮陰侯的韓信,可以說不停地在作死的路上狂奔。經常稱病不去上朝不說,平時還“日夜怨望,居常怏怏”。整天一副臭臉,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既不去上班,整天躲著老闆,還對同事愛理不理,簡單講,淮陰侯韓信在職場上就是一個渾身不停地散發著負能量的人。韓信曾有一次去樊噲家,樊噲對他非常尊敬,跪拜送印,還說“大王您竟然肯光臨我這個地方”,韓信一邊出門一邊笑:“我這輩子居然和樊噲這般人為伍”。問題是在樊噲面前你韓信怎麼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呢?樊噲第一,是劉邦的發小,和劉邦關係不一般;第二,曾在鴻門宴上為劉邦解圍,功勞怎麼說都不為過;第三,樊噲從劉邦起事就一直跟隨,立過很多戰功,在大漢朝也算是革命老前輩,資格比韓信老得多;第四,樊噲的老婆是呂后的妹妹,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皇親國戚。在韓信面前樊噲完全有資格、有理由昂首挺胸地說話。但連樊噲都被韓信如此奚落,一般的朝臣看見韓信自然只能繞著走了。到漢十年的時候,韓信真的和陳豨商量謀反,可以說是完全是負能量的長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總而言之,no zuo no die用在韓信身上是很合適的,劉邦對韓信態度的轉變,韓信自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劉邦並沒有下決心除掉韓信,這當然是因為欣賞其才能,不忍心、不捨得殺掉他。從風光無限的大將軍,淪落到這個地步固然可惜,但如果回顧過去,韓信曾經完全有機會選擇不一樣的人生。

在當初韓信攻破齊國,威震天下的時候,項羽曾經派使臣拜訪韓信,拜訪的目的當然是希望韓信能歸順項羽,就算韓信不肯跟著項羽幹,項羽也希望韓信可以考慮一下自立為王,三分天下,這也是韓信手下的謀士蒯通極力推薦的。從韓信的角度來看,這應該是最好的出路。蒯通看得很清楚,當時的韓信,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功勞大得已經沒什麼東西可以用來獎賞了,這種人表面風光,但其實處境非常危險,自古以來功高震主都不是好事,隨時會有殺身之禍。劉邦留著你只是因為項羽的存在,當項羽消失的時候,下一個就輪到你韓信了。韓信這個時候卻陷入了猶豫,只因為想起了劉邦的知遇之恩。蒯通反覆勸說,韓信不聽,但是也沒懲罰蒯通,這說明韓信心裡是認同蒯通的建議的,只是不願意去做。歸根到底,韓信心底對劉邦是感恩的。

所以漢朝立國之後,韓信是帶著對劉邦感恩的心同時又帶著一肚皮的怨氣開始了作為朝臣的職場生涯,這兩種矛盾的思想伴隨著韓信的後半輩子。如果灑脫一些,當初在齊國的時候就應該聽項羽和蒯通的話自立門戶,否則就乾脆在大漢朝的朝堂上快快樂樂地做一個開國功臣,無論哪種選擇,最最起碼,都有機會安安靜靜地在家裡壽終正寢。韓信的做法卻是很不聰明,當初選擇在劉邦手下幹一輩子,開始幹了之後又嫌棄待遇不好,渾身不舒服,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蒯通在勸說韓信自立為王時曾說道“天予不取,必受其咎”,結果一語成讖,韓信臨死前留下的話是:悔不用蒯通之計!

韓信在劉邦手下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擺在他面前的曾經是道路千萬條,但是一念之間,他偏偏踏上了一條死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