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太無聊?帶你領略日本雕金工藝,看傳統與現代碰撞

雕刻是一種極其細緻、複雜的工藝。千百年來,人們對器具裝飾的藝術追求不斷攀升,加之對金屬的崇拜,雕金工藝成為尤為高級的一種雕刻藝術。


而雕金的匠人,往往從年少時代開始,苦心鑽研至滿頭華髮。他們不僅是在打磨手中的工藝品,也是在雕琢自己的人生。


疫情在家太無聊?帶你領略日本雕金工藝,看傳統與現代碰撞


日本雕金工藝:時代變遷中歷久彌新


日本開始使用金屬的最早記錄,是在彌生時代(約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50年)。據《後漢書·東夷傳》中的記載,當時的日本開始普遍使用銅器和鐵器,到了公元1世紀,人們開始掌握鑄造、鍛造的技術來製作各種金屬製品之後,相應地,銅鏡、金屬器皿,以及兵器、甲冑上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裝飾性雕刻。


那些圖騰、花紋便是雕金工藝的雛形。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圖騰、一個家紋的意義相當於今天的國家、部落的概念,它們承載著不同的文化,亦能反映出那個時代的一些精神內涵。


到了飛鳥時代,人們發現了金、銀等稀有金屬,金屬工藝便也往“貴金屬時代”的方向發展。當時的金銀雕刻技術成本高,動用的人力、物力都很大,所以只有皇室與寺廟才能夠使用。


著名的大阪四天王寺的“七星劍”便是金工技藝的一個經典之作,它不僅是金屬雕刻的技藝之寶,還結合了從絲綢之路傳來的敘利亞大馬士革的金工鑲嵌技術,進一步將雕金藝術發展到了極致。


隨著現代工藝的發展,雕金藝術沒有被快速發展的機器時代所淘汰,而是歷久彌新。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雕金工藝被日本官方正式命名,其中“鑲嵌”“鏨刻 ”“雕削”等技法都算是雕金技藝的一種,它們被用於各個行業,也發揮著巨大的價值。


各位能工巧匠傳承經典技藝的同時,也不斷地為其注入現代的靈魂。尤其是將“匠人精神”總能發揮到極致的日本人,將雕金藝術賦予了自己的風格。


疫情在家太無聊?帶你領略日本雕金工藝,看傳統與現代碰撞


雕刻時空的匠人


“雕金”這件事,往大了看,是傳統技藝,是一個國家、一種文化的承載,但往小了說,它們是一件藝術品,是一個工匠的“孩子”。


和學習其他的工藝一樣,雕金這項手藝需要很長時間去修煉基本功,去“打底”。鹿島和生是現在日本為數不多的傳統雕金藝術家之一,他的手藝來自他的祖父—雕金大師“鹿島一谷”的傳授。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處於戰後急速復興的昭和時代末期,鹿島和生成長於這個時期。


當時的日本被大量西方文化侵入,流行文化、朋克精神都在刺激著年輕人的大腦,鹿島先生也一樣,他也曾經是個追逐流行文化的少年,高中畢業後有些頹靡,沒什麼切實的夢想,每天就和朋友吃喝玩樂,享受當下。


而祖父的一次深刻的教訓讓他幡然醒悟過來:“你知道你已經19歲了嗎?你知道人這一輩子能有多少個19年嗎?”


鹿島開始認真地思考,自己人生的下半程該如何度過。祖父的話語在耳邊迴響,他是名德高望重的傳統金工技師,一生奉獻於雕金。


“我留下作品不是為了名氣,而是為了證明我曾來過這個世界。”他語重心長地勸著年輕的鹿島,“人的一生短暫,虛度是過,認真也是過。我希望你自己好好思考一下,自己存在於世的意義以及你的價值。”


這段話徹底改變了鹿島的人生,從此他像開了竅一般,開始認真跟祖父學習雕金技藝。儘管從小耳濡目染,但第一次自己親手去嘗試,才覺得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疫情在家太無聊?帶你領略日本雕金工藝,看傳統與現代碰撞

鹿島和生


然而師從祖父之後,他從不給予鹿島評價,只指導雕刻手法,這令他十分苦惱。祖父過了好久才解釋道:“技法是基礎,但在此之上,一個好的作品,評判標準在你自己心裡,而不是別人的嘴裡。”


這些富有哲理的話語也如刻刀一般雕刻在鹿島的心上,多年來,他始終沒有忘記。令他感觸最深的便是,祖父交給他的不僅僅是雕金的技藝,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正如祖父所期望的那樣,自鹿島先生之手而出的雕金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有獨特的含義。


“我時常躺在浴缸裡尋找靈感,聽著Janos Starker演奏的巴赫名曲專輯,腦海裡飛過各種各樣的造型,從中國三星堆面具到美索不達米亞薩爾貢大帝銅像,它們全都規規矩矩地排列並融合在一起,閉上眼睛,感受泡澡水逐漸冷卻的溫度,幻想著我的刻刀與金屬觸碰,新作品的雛形慢慢浮現出來。”


每當這個時候,鹿島便會興奮地從浴缸裡爬起來,身上還掛著水珠,就裹起浴衣衝到工作臺開始造型。他笑著說:“經常也會因為這個感冒。”


從鹿島先生的作品中不難看出,那些深色與金色的金屬面交接,簡潔但質地有力的線條交織,有種神秘的東方之美,彷彿訴說著幾千年前曾在東方大陸上恢宏的文明。


曾有人評價鹿島先生的雕金作品道:“他雕刻出了時空。”而他卻總是謙虛地說:“我也只不過是個凡人而已。能做出這些作品,是自己把自己逼出來的。過程也經歷很多煩惱和糾結。”


金屬也有“溫度”


另一位雕金匠人大槻昌子,師從於日本的“人間國寶”井伏圭介先生已逾五十載。現在的她和兒子一起經營著一間“大槻工坊”,用於展示她和兒子的工藝作品。


身為女性,大槻女士的作品裡帶著更多的細膩和柔軟,與金屬堅硬的質地相碰撞,往往能夠表達出更多的韻味。在她看來,女性製作的雕金作品更具有柔和的特質,而只有“堅持”,才能讓這種“柔和”有所成就。


大槻女士在老師傳授的技藝基礎上,嘗試表達出一種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思考。


在她年輕的時候,日本的多數女性在結婚生子後會選擇成為家庭主婦,而大槻受了母親堅強性格的影響,希望在步入社會之後能成為一名職業女性,並且一直做下去,“堅持”這個詞大概在那個時候就埋下了種子。“我不願意度過那樣的人生,我要有我自己的人生軌跡。”


疫情在家太無聊?帶你領略日本雕金工藝,看傳統與現代碰撞

大槻昌子


偶然的一次參觀雕金展覽的機會,讓她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到了這種“帶有溫度的金屬”,她被這種神秘而又柔軟的工藝深深吸引,便決定要拜師學藝。


師父井伏圭介告訴她,“有些人會各種花裡胡哨的東西,但你,只要學習好鏨與雕削兩項技巧即可。簡單的堅持,便能做出好的作品。”大槻昌子謹記這兩句簡單卻深刻的教誨,在學習的過程中勤加苦練,結合各種質感的材料,不斷地在這個過程中摸索到了自己的風格。


大槻女士的鏨刻紋路十分精細,很多圖案都是由排布細密的線構成的面,通過不同的疏密程度將金屬的表面分割,質感各異,並且能反射出不同的光澤。從她的作品風格中還可以看出,她喜歡保留金、銀器具最原始的顏色,從它們最本質的美出發,也是大槻作品的一個特點。


大槻女士的作品裡有一個系列叫“念”,是體現她心目中的宇宙、時空和生死主題的作品。


每一件作品從構思到製作需要花上將近一年的時間,耗費了非常多的精力和成本,但令她無比驕傲和欣慰的是,這個系列的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好評和認可,也將她所想傳達的空間、時間的概念展示給了大家,對大槻來說,這是目前最接近自己期望值的一套作品。


另一個系列則是偏向比較細膩的日常生活。大槻女士對這個系列也很有感觸:“我曾為一位夫人加工過一顆珍珠掛墜,那是她去世的丈夫送給她的禮物。”


從那件作品之後,大槻受到了啟發,經常幫客人們打造親友們的遺物,做成好看的小飾品,讓他們能夠佩戴在身邊,寄託著一份溫暖的思念。這樣的作品,更能體現“金屬的溫度”。


疫情在家太無聊?帶你領略日本雕金工藝,看傳統與現代碰撞


好的作品即是如此,無論觀賞的人是怎樣的身份、怎樣的背景、怎樣的情緒、都能被眼前的作品抓住目光,它們閃耀著的光輝不但傳遞著美,更傳遞著一種直擊心靈的觸動。大槻女士的“信物”類作品,即使不放在展覽館裡,也依然在溫暖著人們的心靈,這種力量,正是她的“堅持”和“溫柔”。


這項傳統古老的工藝,經過這些熱愛之人的手,與現代美結合,在幾千年後依然煥發著光彩。


除了像鹿島和生與大槻昌子這樣的藝術家之外,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的匠人,他們為自己的作品而驕傲,他們傳遞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他們的每一次靜心創作,都是一份“雕刻人生”的過程。


我們的人生亦如匠人的作品,經得起磨礪,經得起敲打,才可稱之為有意義的一生。當年歲已老,回望走過的歲月長河,觀察這部名為“人生”的鉅作時,也從無悔意。


疫情在家太無聊?帶你領略日本雕金工藝,看傳統與現代碰撞


注:本文由正華年原創,多謝關注!

自信人生不畏老,華叔陪你正華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