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兩年前相繼去世的敬懿太妃和榮惠太妃,被前清皇室葬入清東陵。自此以後,擁有六個皇額孃的溥儀,成了一個沒媽的孩子。
同樣是在這一年,在溥儀的一生中,還有另一件大事即將發生。正是這件“大事”的發生,使得藏身亡國之陰影下的溥儀,人生有了一次絢麗的昇華。
就在兩位老太妃被葬入清東陵的一個月後,1935年4月,溥儀第一次走出中國的國土,坐上日本的軍艦,駛向日本。
這是溥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中國皇帝的一大步。
古往今來,所有的皇帝都認為自己守著的土地,乃是天下之中;所謂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皆是番邦外國、不足為慮。溥儀之前的幾乎所有皇帝,對國門之外的世界,根本就是嗤之以鼻的。按照光緒他乾媽的話就是:
“量與國之物力,結中華之歡心。”
過去幾千年漫長的中華文明裡,中華與番邦外國之間的交往,也是時有發生。那些個番邦國王,偶爾也會點綴一下中外之間的友好互動。比如說蘇祿國的國王巴都葛叭答喇,就曾經親率使者團,出世大明帝國,與當時的永樂大帝就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
皇帝接見國王,這在任何時期、任何國家,都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即便這個國王混的很不咋地,皇帝也要以非常高的規格進行接見,以示大國風範。
當然了,永樂大帝接見這位土著國王,是懷著教化蠻夷的目的:連蘇祿國這樣的大國都來朝貢,那些個越奴、倭奴、暹奴還不都要臣服?
永樂大帝作為盛世之君,自然要表現出大國風範。在收取了極多貢品之後,賞賜了這位土著國王許多綾羅綢緞、茶葉瓷器,並派兵“護送”回國。(巴都葛叭答喇國王一行300餘人,豎著過來的,卻橫著回去了。)
從永樂大帝接見外國國王使團可以看出來,我中華皇帝不屑於外國番邦國王;只要他們敢來,就必定將其留下並永久招待。當然了,這些番邦小國王肯定是自己走過來,一路上的車馬伙食還都是自費。
回到主題,我們再來看看我中華皇帝是如何出世番邦小國的。
1934年,當了兩年偽滿洲國執政的溥儀,終於在長春郊區一個叫杏花村的小村子,舉辦了聲勢浩大的登極典禮。從這一天開始,做了20餘年的“皇帝夢”,終於得以實現。
登極典禮結束之後,日本天皇派來了他的弟弟淳宮親王,帶來了親筆書信,誠摯祝賀我大中華最後一位“皇帝”榮登皇位。
根據傳統,番邦小國拜見中華皇帝,是一定要帶來貴重貢品的。淳宮親王此次來華,自然也少不得貢品。根據日本裕仁天皇的親自準備,淳宮為康德皇帝溥儀帶來了一枚“大菊花”勳章,並給皇后婉容帶來一個寶冠章。
淳宮親王此次來華訪問,自然不是來獻貢品的, 他有更加重要的任務:邀請康德皇帝回訪。可是這種事情是史無前例的呀!不僅淳宮不知道該怎麼辦,溥儀也不曉得具體步驟。
君臣有別,溥儀作為滿洲國皇帝,自然也算是中華皇帝。古代的禪讓都需要三番五次邀請,德康皇帝訪問番邦,也必然需要多次邀請才可以。
為了促成這場劃時代的訪問,淳宮親王在“國都”長春住了下來,其目的就是完成“三番五次”的邀請。盛情難卻之下,康德皇帝溥儀答應了出使訪問日本的請求。
1935年4月,日本天皇特派樞密院組成“迎駕”團,到長春迎接康德皇帝。
僅僅是從這一個細節,就足以彰顯中華與番邦之間的差距:番邦效果來華訪問,是自費自行前來;中華皇帝出使番邦,則由他們親自迎接並吃住全包。
溥儀一行在樞密院的接待下,從大連港起航,乘坐日本最先進的戰列艦“比睿號”,向日本晃悠悠漂去。除了這一艘戰列艦,還有白雲、叢雲、薄雲等驅逐艦護航。
在起航之時,天皇派來的樞密院一行,在沿途參觀了“滿洲國”高度發達的經濟建設之後,自尊心嚴重不足!為了挽回一絲顏面,他們特意請康德皇帝檢閱了日軍的第十二、十五、球磨艦隊,以及飛機編隊。
面對日本人的諂媚,康德皇帝嗤之以鼻,並寫下一詩,以示嘉獎他們有眼色、會辦事。
海平如鏡,萬里遠航;兩邦攜手,永固東方。
溥儀剛剛抵達日本東京,裕仁天皇攜家眷和元老重臣,親自到火車站迎接。
根據裕仁天皇后來的回憶錄,“中華皇帝垂訪的那天,從他下車一直到明治神宮,道路兩旁那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並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自己從小大的從未見過如此震撼人心的場面。
這就是中華皇帝的力量,即便是遠行他國,其餘威,亦足以震懾其臣民。此情此景,更是印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量倭國之物力,結中華之歡喜。
在日本,康德皇帝接受了裕仁天皇的“叩拜”,之所以在這裡加個引號,是因為三叩九拜之禮太過繁瑣,裕仁肯定不知道如何操作。康德皇帝又是一位新時代皇帝,為了彰顯大國風範,親自為裕仁演示這一禮節,算是完成了見面之禮。
雙方的第一次會面,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結束了。會面結束之後,根據裕仁天皇的指示,樞密院安排康德皇帝在明治神宮旁邊的“五星大賓館”住下。
接下來的幾天,康德皇帝在裕仁天皇的帶領下,一前一後參觀拜訪了天皇的祖墳、天皇的祖廟、天皇的醫院、天皇的宮殿等著名景點。
尤其是在最後一天的訪問裡,裕仁天皇非要拉著康德皇帝去拜見他的母親貞明太后。這可是來倭國做客了,客隨主便。沒辦法,康德皇帝只好前去拜訪。
貞明太后所居,乃是長春宮;康德皇帝所都,乃是長春城。彼與此雖萬里之遙,卻在冥冥中有不謀而合之意。此情此景,大康德皇帝似乎想起了自己的故鄉,想起了自己的媽媽。抬頭看見貞明皇后坐在前面,康德皇帝管不住自己的雙腿,“撲通”一聲跪在前面。
根據國外媒體的報道:“當時康德皇帝情緒非常激動,他和裕仁天皇是一同下跪的。裕仁天皇用日語唸叨著媽媽,康德皇帝嘴裡唸唸有詞,因為太過激動發音異常,聽不出來在講什麼。根據不可靠消息透露,溥儀也在唸叨母親。”
從長春宮出來,貞明太后起身將二人送至宮門口。在送行的過程中,長廊裡有一個比較陡的大土坡。康德皇帝一眼就瞧出來這個坡對老人有危險,秉承“五講四美”的優秀品德,康德皇帝親自攙扶貞明太后過了此路。
事後,多家媒體採訪了溥儀,並就“扶老人”一事,進行了專門諮詢。溥儀表示:
我還從來沒有攙扶過自己的母親,如果問我攙扶裕仁天皇的母親的心情,坦白的說,這和我攙扶自己的母親是一樣的心情。
裕仁天皇得知此事之後,大感震驚!沒想到中華皇帝竟然也是如此的宅心仁厚。
考慮到康德皇帝也是一位缺乏母愛之人,裕仁天皇特意申請:欲和他共同享有母親貞明太后。
咱們中國人啊,自古都是以孝治天下,皇帝作為天子,更是要起到帶頭作用。為了彰顯自己的孝心,溥儀更是有六位母親!
如今溥儀所有的母親皆已不在,即便是最後一位母親,也於來日訪問之前,三年服喪完畢入東陵為安。沒了母親,康德皇帝又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孝心?又如何讓國人知道,他們的皇帝是一位有孝心的皇帝!
考慮到這些,康德皇帝非常堅定地答應了裕仁天皇的請求,認貞明太后為母親。於是,溥儀就有了第七個媽,而且還是番邦小國進獻來的媽。
在臨別之際,日本裕仁天皇親自將康德皇帝送到車站。和來的時候一樣,道路兩旁依舊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列車將走時,康德皇帝緊緊握著裕仁天皇的手,兩眼飽含熱淚,悲傷地對他說道:“我走了,請你照顧好咱們的母親,並帶我向她老人家問好。阿利亞多,烤雞姨媽死!”裕仁皇帝震驚了!原來中華皇帝真的會垂情這些番邦小國!
此一別,即是山高路遠、天人兩隔。護送溥儀的戰列艦離倭國越來越遠,直到縮成一個點,最終消失不見。
離開日本,溥儀得了思鄉病,從此蝸居皇宮再不出現。
有人就會奇怪了,溥儀明明是個中國人,東北又是他的故土,怎麼會得思鄉病呢?這你們就有所不知了,有母親的地方才是故鄉!溥儀新認了個倭國的母親,自然而然,倭國也就成了他的故土。
思鄉心切漸成疾,寒窗日月故客稀。不見母親空流淚,一九三五永回憶。
整天憋在寢宮裡的溥儀,茶不思飯不想,連朝政都不問一下,任由低下大臣們自由發揮。思鄉病的痛苦,溥儀過去從未體會過,這一刻,他才知道這比死還讓他難受。
後來,康德皇帝的思鄉病,不知怎的被裕仁天皇知道了。兄弟倆數年不見,甚是想念,於是,裕仁天皇再度誠邀康德皇帝訪日,並覲見母親。
聞之,大喜。
1940年,溥儀再次蒞臨日本,與裕仁天皇進行了深切的溝通,並拜見了母親。臨走之際,母親貞明太后特意將日本三神器之草雉劍和八尺鏡贈與溥儀,以供思念之用。
回到長春之後,溥儀拋棄對佛教的信仰,開始信奉母親所信奉的“神道教”。特意修建一座龐大的宮殿,專門用來供奉草雉劍和八尺鏡,帶領滿洲國百姓跨入“全新”的時代。
這一次,溥儀終於不用得思鄉病了,因為當他看到兩件神器時,就能想到母親。為了表達自己的孝心,溥儀每天都會去神殿供奉、思念自己的母親。
無人打理的朝政日漸荒廢,終於在五年後,人心離散而衰亡。蘇聯軍隊開進東北之際,溥儀落荒而逃。逃走的時候路過草雉劍和八尺鏡,還不忘鞠個九十度的躬,可見其至誠至孝。
(文中康德皇帝即溥儀,不同情節語境,稱呼不一樣。)
唉!滿紙荒唐言,君等隨心一看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