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別隻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往往充當上帝的視角,對孩子進行批評管束,但其效果卻並不好。孩子對於錯誤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只是服從父母的威嚴進行改正。

父母別隻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孩子犯錯誤之後,父母除了要管教孩子,還要讓孩子自己參與到管教過程,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五點:

1孩子處於被動教育的狀態

父母別隻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父母如果沒有讓孩子參與到管教過程,這種教育模式很容易變成一種單向的管教方式,僅僅是父母對孩子進行說教,站在權威的地位對孩子進行管束。

這樣孩子在這次的錯誤中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點,沒有正確的對錯觀念,很容易人云亦云。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這次錯誤當中並沒有端正自己的態度,承認犯錯。

2孩子容易產生懈怠心理

父母別隻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很多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因此父母對於他們並不存在威懾力量,這就導致孩子的教育問題更加棘手。孩子沒有自律,父母也沒有威嚴,這使得孩子即使犯錯誤很懂得耍滑頭,表面跟你承認錯誤,但是到下次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因此讓孩子自己參與到管教過程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讓孩子自己約束自己。

3孩子沒有共情能力

父母別隻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孩子在年齡很小的時候是不具備共情能力的,也不能對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無法為他人著想。但是如果孩子自己參與到管教過程,就能對自己錯誤行為負責,還會對自己被打行為感覺到痛苦。

等到下次見到別的小孩子被打之後自己就本能的會感覺到難受,從一定程度上對小孩子的性格有很大的培養,使得他們在以後的人生中會對別人更加的寬容。

4孩子沒有洞察能力

父母別隻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孩子在犯錯誤之前並不會知道自己犯錯誤,但是如果父母讓他們在這次的錯誤管教過程參與進來,那麼孩子就能及時判斷自己的錯誤點,並且能在下次要犯錯誤的時候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制止錯誤的發生。

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小孩子的洞察能力是很好的培養,不僅是對錯誤的認知,還有將來人生道路上對於其他事情的洞察能力也會相應增強。

5孩子沒有承擔責任意識

父母別隻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孩子在小的時候是不懂得責任二字,更加不會想到要去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買單。父母不應該只是讓孩子承認錯誤點,還應該讓孩子參與到管教過程,讓他們承擔相應責任。

這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孩子的責任心,使孩子開始擁有責任意識。將來孩子在社會上工作的時候,就懂得三思而後行,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父母別隻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不得不說,父母管束孩子不單單是要讓孩子承認錯誤,更重要的是要積極引導孩子參與到管教過程。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讓孩子有效參與管束過程呢?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 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
父母別隻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父母在看到孩子錯誤的第一時刻總是會覺得非常生氣憤怒,從而立馬對孩子進行教育,但是這種教育往往夾雜了一些父母的情緒,會影響教育的管束。

父母在看到孩子生氣之後,可以先從自身出發,平復自己的情緒,明確自己的教育目的,並且追究孩子犯錯誤的內在原因,從而對孩子進行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別忘了考慮孩子的感受。

  • 讓孩子自己明確錯誤
父母別隻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父母在孩子陳述自己犯錯誤的事實的時候首先應該認真傾聽,全面的進行分析孩子。其次,在其過程中對於孩子的痛苦的感受必須從情感角度出發,肯定孩子的痛苦。最後,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價,並且告訴孩子這樣做不正確的原因,讓孩子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肯定孩子的感受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行為表示肯定,父母在心疼完孩子之後還是應該正確評價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情感上受到肯定,同時讓孩子明確自己犯錯誤點。

  • 父母尊重孩子
父母別隻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在管束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除了教育批評更應該站在平等的角度跟孩子對話。很多父母在管束的時候處於權威,讓孩子感覺到害怕,從而不敢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導致父母片面的進行錯誤的教育。

但是這樣並不會使得管束教育得到成功。最好的管束應該是父母與孩子一起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糾正問題。

父母別隻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孩子犯錯誤並不可怕,但是改正錯誤的態度卻很關鍵。父母在管束孩子的過程需要注重方式方法,最好讓孩子參與其過程,自己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內心出發,自願改正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