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大考”證明地位重要亟待強化

城鄉社區是疫情聯防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管控單元。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疫情防控工作開展得順利與否。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問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解放軍指戰員、社區工作者、公安幹警、基層幹部、下沉幹部、志願者和居民群眾。他強調:“抗擊疫情有兩個陣地,一個是醫院救死扶傷陣地,一個是社區防控陣地。”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基層社區是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主戰場,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口。

1 “過去三年都沒這段時間打交道多”

“從哪兒來的?”“住哪棟樓?”“常住戶還是租戶?”2月9日,剛從老家過年返回河北保定永華園小區的賈先生在小區入口處,被“攔”了下來,一一回答社區工作人員的問題,並測量了體溫。隨後,賈先生收到了工作人員的一大堆囑咐:疫情期間沒事兒別出門,出門要做好防護,回來趕緊帶著房產證、身份證去辦理出入證,兩天只能出門一次……自2017年入住永華園小區,賈先生頭一次感覺自己與社區同呼吸共命運,“辦理普通出入證、復工出入證,樓道消毒,入戶排查,出門測體溫,我過去三年都沒這段時間跟社區的人打交道多。”

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區航天中心醫院的李奶奶告訴記者:“我們一家租住在醫院家屬區,過年回了老家。返京之前,社區的人幾次打電話詢問情況——有沒有返京的打算,返京之後隔離期內如何生活……”李奶奶說,她3月初的一天中午從老家返京到達小區時,社區的工作人員早已在小區門口等候了。

“近來最讓人開心的事情發生了,社區志願者可以給理髮,我太快樂了!”3月17日下午兩點,在深圳工作的吳先生髮了這樣一條朋友圈,配圖是一張演員披頭散髮的劇照。

吳先生髮朋友圈的這一天,2020年3月17日,是第十四個“社會工作日”。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城鄉社區是疫情聯防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管控單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城鄉社區工作者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守崗位、日夜值守,英勇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為遏制疫情擴散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東關街道東方家園社區黨總支第一書記袁紅梅在社區工作了近20年。作為河北省唯一一位從事社區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也是連任兩屆的老代表,趕上疫情防控這樣的大事,袁紅梅和所在社區的工作者使出了渾身解數。

袁紅梅告訴記者,大年三十以後,她所在社區的工作人員就沒有了週六週日。“入戶排查、整理報表、社區消毒、辦理出入證、給處在隔離期的居民買藥買菜……雖然每一項工作都看著不起眼,卻切實關係到每一位居民的健康,也關係著疫情防控的大局。”

大多數人都明白社區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也理解社區工作者的辛苦,但社區工作的開展並非輕而易舉。“比如,辦理出入證的時候,有居民擔心簽字的筆大家都用過,有被傳染的風險。”袁紅梅告訴記者,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就主動跟居民溝通,多準備筆,及時消毒,盡全力讓居民滿意。“早期還有居民問,我天天從小區門口過,你難道不認識我麼?還每天都查出入證?”袁紅梅說,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就得不停地解釋,因此“小區門口站崗的社區志願者、門衛都說,一個月下來,感覺把一年的話都說完了”。

2 疫情之下考驗社區治理能力

非常時期,是考驗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的“試金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值得慶幸的是,疫情發生後,社區防控網格化管理不斷強化,逐漸形成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的局面,城鄉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社區工作者、志願者、社區居民等並肩作戰,形成了有序參與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強大力量,有效遏制了疫情擴散蔓延。

被網友稱為“洪山區最牛小區”的武漢華大家園小區,就是社區、物業和居民並肩作戰抗擊疫情的典範。他們一起盡最大能力切斷傳播途徑,比如,從1月20日開始,僅保留一個出入口,嚴格禁止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入小區,並且每天對小區住戶進行體溫測量;每天定點給小區居民送愛心菜;物業及時對小區公共區域開展消殺工作,集中給業主圈存煤氣卡,給小區住戶發放預防中藥、口罩和消毒水;等等。

不過,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也反映出社區治理的重要性,在許多方面必須高度重視社區治理,強化社區工作。

“我所在的東方家園社區,有的人退休了,有的人生二胎了,真正能幹活兒的也不過五六個人。可是,我們要服務社區2500戶近9000名居民。”袁紅梅表示,一直以來,儘管有志願者,但社區工作人手不足的問題一直存在。事實上,“缺人”是社區工作普遍面臨的基礎難題。2月10日,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說:“疫情發生以來,近400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的疫情防控一線,平均6個社區工作者守護著一個社區,每名社區工作者面對350名群眾。”疫情之下,如何解決人手不足問題、有效發揮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的前沿關口和重要堡壘作用,成為眾多社區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部分基層社區行政化色彩過濃。有的社區需要應對自上而下的不同部門各個條線的大量檢查、督查、評估,社區工作人員在疫情防控中成為“表哥”“表姐”。湖南省長沙市某社區一共12名工作人員,要服務近萬名常住居民和流動人口,每天要承擔防控宣傳、轄區巡查、送醫協調、消毒、居民勸導、物資發放等大量工作,人手非常緊張,還不得不抽出兩個人做“表哥”“表姐”,專門承擔數據收集、登記造表、上報信息等任務。社區主任抱怨:“人手這麼緊張,卻要花費很多時間重複填表報資料,這是對基層防控力量的嚴重浪費。”這些一線信息,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

此外,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不足,專業社工組織不多,社會工作者專業化水平不夠高等問題,也直接影響著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效。

3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禍兮,福之所倚。”疫情防控期間,社區治理顯露出來的社區工作亟待強化的重要性,也是社區治理體系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契機。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如何藉此次疫情防控契機強化社區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在破解基層社區權責不對稱、行政化傾向、治理資源匱乏等難題上,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鵬認為,要進一步強化社區治理機構的自治屬性,加大對社區治理的賦權放權力度,把社區從行政事務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把精力都放在社區治理、服務群眾上。在社區治理的主要方式上,一些新的治理手段應用程度也有待提高,既要發揮過去群防群治、網格化管理的優勢,又要廣泛應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高科技。此外,還要鼓勵向第三方購買服務來彌補社區基層組織服務的不足,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提高社區服務和管理的質量水平。

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居民的參與必不可少。疫情期間,廣州市越秀區人民街發起“我為自家守大門”行動,動員每戶家庭派一名18歲至65歲、身體健康的人員參加社區防控值守工作。3月27日,在“疫情視角下的社會治理現代化”線上高峰論壇上,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王天夫指出,此次抗擊疫情充分體現出基層社區這個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巨大優勢。他提出,應從加強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完善動員機制、以專題活動形式激發基層社區活力三個方面將社區公共治理的模式延續下去。

人在哪裡,疫情防控的重點就在哪裡;人在哪裡,社區治理的重點就在哪裡。這場社區治理的“大考”還在進行中,我們期待更多探索,期待更好答卷。(《中國人大》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