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背後

中經文化產業

4月27日,國家文物局發佈關於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的通知。今年的主題是“文物賦彩 全面小康”,這將是我國迎來的第十五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那麼,在十五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曆年文保工作各自凸顯了哪些特點,實現了哪些“新”突破?

統籌:成琪

通知明確,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時間為2020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有關活動將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舉行。

今年的宣傳口號包括:“傳播文物價值 展現中華風采”“全民參與保護 資源你我共享”“文物珍藏記憶 見證抗疫歷程”“在線雲觀展 文博新樣態”,以及“ 一城文化滿城綠 多彩文化數桂林(主場城市口號)”。

與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為了加強疫情防控, 加大了線上傳播與宣傳的推廣力度。

通知明確,嚴格按照中央和本地區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有序組織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相關活動。減少人員聚集,採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加強數字化展示和網絡化傳播,保障文物安全和人員健康。

各地文物部門可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 因地制宜舉辦文物保護單位預約參觀、線下或線上文物展覽展示及宣傳教育活動, 提供網絡展覽、線上講解、文博雲課堂等惠民服務。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因此,活動主題進一步契合主旋律。

根據通知, 今年將加大傳播力度,展現文物賦彩全面小康工作成就。 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開展媒體融合傳播,宣傳推介文物資源在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方面的獨特作用,宣傳傳播文物工作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方面的顯著成績。

源起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建設重要主題之一,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

時間回到十五年前。

2005年7月19日,國家文物局前顧問謝辰生,聯名舒乙、吳良鏞等11名學者致信第十六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 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使人民群眾更多地瞭解祖國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以及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各項政策,關注文化遺產的保護動態,自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行動,既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客觀需要,也是保障人民群眾分享文化資源,參與監督文化遺產保護的權利和義務。”

2005年7月21日,胡錦濤對信作出批示,溫家寶隨即指示國務院辦公廳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意見,“文化遺產日”誕生。

2016年9月29日,中國政府網發佈了《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批覆》,根據《批覆》,國務院同意 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為擴大文化遺產日的影響,進一步推動全社會關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示範推廣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成績突出城市的經驗, 國家文物局決定從2009年起設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同時建立主場城市申辦制度,每年與主場城市共同舉辦活動,首屆主場城市為歷史文化名城、古都杭州。

過往

十五年風雨走過,多元化發展書寫文物保護事業新篇章。

回顧過往,歷年文保工作各自凸顯了哪些特點,實現了哪些“新”突破,對於今後我國文保工作又將會帶來哪些啟示?

2019年

“保護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基因”

時 間:6月8日

主場城市:延安

入選理由: 延安作為革命聖地,承載著中國人的紅色記憶。 幾十年來,延安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時過境遷,延安保留的6.2萬件文物、445處革命舊址成了延安精神的重要載體,延安寶塔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期間,被稱為新中國文藝出發地的魯迅藝術學院,歷經5年維修後,也在遺產日面向公眾首次開放。

在當天的主場活動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文物之美,在於精神世代傳承。革命文物是最能展現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的實物見證, 正值新中國70華誕之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放在延安舉行,其目的就是要 廣泛傳播延安精神的時代風采、革命歷史的豐功偉績、紅色文化的永恆魅力,不斷激發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始終牢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把革命文物保護好,把革命傳統弘揚好,把革命精神傳承好。

2018年

“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

時 間:6月9日

主場城市:廣州

入選理由: “五羊城下十洲通”,2000年前,廣州就與大洋各國港口往來交互; 1400年前,扶胥古港南海神廟始建,承載“海不揚波”的美好祝願; 公元800多年,韓愈題寫“南海神廟碑”; 2006年瑞典國王夫婦攜“哥德堡”號系 舟廟外古港。 相同的地點,不同的時空,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見證了中外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興盛。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活動開幕式上表示,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離不開各方協作、離不開媒體支持、離不開公眾參與。

要在更廣闊的範圍, 搭建更開放的平臺,深入研究和充分發掘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價值,弘揚絲路精神,促進“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

要讓文物報道有廣度、有深度、有溫度,讓國寶會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加強多形式多層次的傳播與解讀,展現文化遺產的勃勃生機和活力。

要鼓勵公眾尤其是青少年走近文化遺產、認知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讓文化遺產成為人民群眾的文化遺產,讓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成為每個公民的節日。

2017年

“保護文化遺產 守護精神家園”

時 間:6月10日

主場城市:洛陽

入選理由: 自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以來,“一帶一路”逐漸從理念轉化為切實行動。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作為東漢之後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整個絲綢之路上佔有重要位置。 在洛陽舉辦以“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為主題的主場城市活動,既能直面古都歷史的厚重,又能近距離感受絲路精神的博大,更能多維度體現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的古今淵源和未來發展。

“文化遺產日”更名之後,首次於2017年6月10日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亮相。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活動當天的開幕式上表示,"一帶一路"建設根植於歷史,源於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與文化遺產息息相關。 這些珍貴的遺產遺蹟,既是記載這段歷史的"活化石",更是文明交流的符號,在促進民心相通、弘揚絲路精神、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紐帶作用。

2016年

“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時 間:6月11日

主場城市:承德

入選理由: 承德市具體實施的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是“十二五”時期國家重大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搶救保護了一大批存在不同程度險情的文物,恢復了避暑山莊及外八廟部分歷史環境風貌,最大限度保留了文物建築的歷史信息,使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和弘揚。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 2016年是我國文物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國務院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召開,對新時期文物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四部委《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全國文物系統正認真學習貫徹,積極推動各項任務落實, 文物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015年

“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

時 間:6月13日

主場城市:重慶大足區

入選理由: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因其體量大、結構複雜、技術難度高,被國家文物局列為我國石質文物保護的“一號工程”,歷時8年創新性地運用多種現代科技手段,深入發掘傳統工藝的優秀成果,解決了保護修復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為類似文物保護修復提供借鑑意義。

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充分肯定了 重慶市發掘特色文物資源,在抗戰文物保護、三峽文物搶救保護、水下文物保護展示、紅色文物保護利用、文物保護宣傳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

勵小捷指出,主場城市活動圍繞“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主題,從不同側面宣傳展示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成就和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文物保護的可喜變化,引導、鼓勵公眾共同保護文化遺產,為文化遺產日活動增添了亮麗的風采。

2014年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時 間:6月14日

主場城市:景德鎮

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在當天的活動上表示,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秘不示人,而應融入社會、惠及民生,努力展示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物部門和廣大文博工作者應該肩負的責任,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

他充分肯定了景德鎮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中作出的努力,下大力氣保護利用好" 老窯址、老廠房、老街區",探索出一條城市建設和文化特色融合、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共贏之路。

2013年

“文化遺產與全面小康”

時 間:6月8日

主場城市:咸陽

入選理由:咸陽已有2360多年的建城歷史,先後為秦、漢、唐等13個封建王朝的都城或京畿之地,留下大批著名的古蹟遺址,28位赫赫有名的封建帝王陵和上千座王公大臣、皇親國戚的陪葬墓讓咸陽享有“ 東方金字塔之都”的美譽,咸陽還有大批紅色旅遊資源,豐厚的文物旅遊資源奠定了咸陽文物旅遊事業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

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表示,2013年的主題更加深刻地強調了 文化遺產事業是一項民生工程、國家工程,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文化根基。保護好利用好文化遺產不僅是文化強國政策的重要支撐,而且貢獻於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

2012年

“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

時 間:6月9日

主場城市:鄭州

2012年是文物保護法頒佈實施30週年和修訂實施10週年,以國家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新體制逐步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社會環境不斷改善。

作為中華文化的內核與底蘊,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普及弘揚,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基礎和有生力量,也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文化繁榮離不開文化遺產的豐富滋養,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文化繁榮的強勁支持。

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於2012年6月8日發表了題為《文物工作助推文化繁榮》的文化遺產日賀詞,指出 文化遺產事業面臨著投入增長前所未有、公眾關注前所未有、保護壓力前所未有的全新形勢,強調文物工作要為推動文化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11年

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

時 間:6月11日

主場城市:濟寧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當時活動的講話中提到, 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對精神家園的堅守。2011年文化遺產日主場活動的主題體現出文化遺產保護是社會大眾的共同事業,文化遺產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是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

當年在考察棗莊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單霽翔強調,就文化遺產保護而言,成功的標準有三條:第一, 要體現文化遺產的尊嚴,讓人們感受深刻、心嚮往之,成為一個城市的驕傲和市民的驕傲。 第二,要讓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第三,要讓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惠及民眾,老百姓才會支持和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

2010年

文化遺產在我身邊

時 間:6月12日

主場城市:蘇州

上海世博會“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1開幕當天,恰逢中國文化遺產日。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以《文化遺產,讓城市更美好》為題的主題發言。

單霽翔指出,上海世博會開幕以來,來自世界數以千百萬計的觀眾飽覽城市風景,領略多姿的城市文化。既體現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鮮明主題,也感受了文化遺產讓城市更美好的文化理想。事實上,嚮往美好城市、美好生活的城市,就一定能使文化遺產擁有尊嚴。 文化遺產有尊嚴的城市,就一定能夠使城市更美好。

2009年

“保護文化遺產 促進科學發展”

時 間:6月13日

主場城市:杭州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首屆主場城市廣場主題活動表示,中國政府設立文化遺產日的初衷,就是要告訴人們,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專家學者和各級政府的職責,也是全民共同的責任。 文化遺產日,是全民共同的節日。

在2009年舉辦的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中,國家文物局在前三個文化遺產日活動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決定設立主場城市申辦機制。在確定首屆主場城市活動舉辦地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浙江省和杭州市。

因為多年來,杭州市在文化遺產保護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創造了許多成功經驗。 特別是面對城市化進程加速的挑戰,浙江省和杭州市堅持自我,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作出了長期而艱苦的努力與奮鬥。為表彰和激勵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國家文物局決定把首屆主場城市設立在杭州。

同時,在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國家對國內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1名傑出人物進行了表彰。“今天在杭舉辦的首屆城市活動,也要對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30年和60年的老專家老同志進行表彰,肯定他們長期以來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的突出貢獻。 這是對今天文化遺產日首屆主場城市活動的最好紀念”。

2008年

“保護文化遺產 構建和諧社會”

時 間:6月14日

主場城市:——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不僅危害了震區人們的生命和生活,也嚴重損毀了災區的多處自然、文化遺產。據初期不完全統計,地震造成了四川境內4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5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

國家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員曾憂心忡忡地說:“ 這可能是建國以來四川地區遭受的最嚴重的文化災難。修復保護這次地震中受損文物將是一個非常艱鉅的工程。”

為此,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專門撰文,並提出,文化遺產保護作為災後恢復重建的重要任務,被納入重建規劃,充分表明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視。文物是祖先留下的物質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災後文化遺產保護,既是重建物質家園,也是重建精神家園。災後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是共同守護精神家園、傳承中華文明的一次全民動員,不僅需要文物工作者和文物管理部門“守土有責”,更需要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和配合。 “(受損文物搶救修復)一個都不放棄”。

2007年

“保護文化遺產 構建和諧社會”

時 間:6月9日

主場城市:——

2007年6月9日是中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在當年6月9日至11日召開的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上,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透露,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越來越豐富多彩。

單霽翔表示,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域正在從重視“古代文物”、“近代史蹟”的保護,向同時重視“20世紀遺產”、“當代遺產”的保護方向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20世紀遺產、當代遺產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有效保護;從重視單一要素的遺產保護,向同時重視由文化要素與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遺產”、“文化景觀”保護的方向發展;從重視“靜態遺產”的保護,向同時重視“動態遺產”和“活態遺產”保護的方向發展;從重視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的保護,向同時重視反映普通民眾生活方式的“民間文化遺產”、“世間遺產”保護的方向發展;從重視“物質要素”的文化遺產保護,向同時重視由“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結合而形成的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向發展。

同時,單霽翔也談到,文化遺產保護既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明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職責;又要廣泛動員全體民眾,使其真正成為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的公共事業。無論是在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事業中,在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修繕等工程中,在博物館建設和陳列展示等工作中,都應該積極取得廣大民眾, 特別是當地居民的理解和參與。

2006年

“保護文化遺產 守護精神家園”

時 間:6月10日

主場城市:——

2006年6月10日,中國迎來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標誌著“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大規模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開始啟動。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2006年舉辦的第二屆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上作《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主題發言。他表示, 文化遺產不是城市發展的包袱,而是城市發展的資本和動力,應將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體現到城市規劃的各層面,避免文化遺產保護與工程建設的割裂,將保護融入城市規劃設計之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經文化產業,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