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路是個小男孩,愛說愛笑,活潑好動。這一天,爺爺奶奶帶著孫子凱路散步,見到一個小女孩,爺爺說:“瞧這小姑娘,多聽話啊,一點都不鬧。”奶奶接著半真半假地對孫子說:“你要是有她一半乖,就好啦!”
有一天,凱路來到幼兒園。老師在寫板書,小朋友們都在認真地聽課,突然凱路站起來說:“老師,那兒錯了。”老師很不高興地說:“嚷什麼?給我坐下!”
一個週末,家裡來客人了。爸爸正和客人說話,凱路興沖沖地把在幼兒園的畫拿給爸爸看,爸爸很不耐煩地擺擺手:“去去去,大人說話呢,別添亂!”
一次,兩次,三次,類似的情形讓凱路不知道遭遇了多少次。
後來,凱路的家人發現,孩子變得內向了,不愛說話了。他們想到了內向性格不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凱路爸媽的煩惱
專家解答:孩子的性格是“培養”出來的
首先得肯定地說,心理學把性格分成內向和外向,這僅僅是說性格有兩種心理傾向,兩種性格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性格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但是,後天環境是影響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凱路的故事告訴我們,孩子的性格常常是大人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凱路之所以變得內向了,就是因為大人壓抑外向的行為反應,孩子就學會了按照大人的喜好去做,因為這樣能博得大人的喜愛。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表達自己,漸漸朝著內向性格發展了。可見,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石。
雖然整體上說,兩種性格沒有優劣之分,但是,具體來說卻各自都有不利的一面。就內向的孩子來說,他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所以不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比如,幼兒園兒歌朗誦比賽,外向的孩子會主動要求參加,內向的孩子卻很少主動去爭取。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往往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只好將所有的煩惱、憂愁、痛苦壓抑在心,長此以往,對孩子的人生、心理和身體健康都不利。所以,家長也應對內向的孩子給予適當引導。
專家建議: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那麼,家長該怎樣幫助內向的孩子呢?
培養參與意識。家裡有客人來了,不妨讓孩子學著去接待客人,比如幫客人拿拖鞋,端茶倒水,還可以讓孩子在客人面前唱歌,讓孩子感受到與人交流的樂趣。家長出去串門時,儘可能把孩子帶上,可以讓他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從中學習人際交往。
創造交往機會。可以先把夥伴請到家裡來玩,慢慢再讓孩子和夥伴一起出去玩。剛開始時,最好先把性格比較內向的夥伴請到家裡來。等孩子和內向的夥伴玩熟了,再讓其擴大交往範圍。因為內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在一起時,容易產生自卑感,經常會冷冷地在一旁觀看,不積極參加遊戲。
進行交往指導。在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多給孩子提供交往知識,創造交往條件。比如,利用孩子的生日,邀請朋友聚會,讓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拿手節目。當然,需要事先給孩子做一些指導。
培養自理能力。多安排孩子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去領居家借東西。家長應相信孩子的能力,遇到問題要儘量讓他獨立解決,同時鼓勵他說出自己的困惑,以便獲得幫助。
維護孩子自尊。不要指責孩子“太老實”“沒出息”,或當著外人的面說孩子“不大方”“見不得人”等等。這種責備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反而使他更加內向。應該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多肯定孩子積極的一面,以增強其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