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文到殷墟,100多年研究揭開商朝神祕面紗 | 經典中國通史16

從甲骨文到殷墟,100多年研究揭開商朝神秘面紗 | 經典中國通史16

自從甲骨文被辨認出是商代的文字以後,學者們和古董收藏家都在蒐集和打聽出土的地點。古董商為了謀取高利,壟斷甲骨的來源,對出土地點一直是秘而不宣,或指東道西地胡說,以至劉鶚都上當。他在《鐵雲藏龜》自序中說:“龜板己亥歲出土在河南湯陰屬之古牖里城。”甲骨是否出土在河南湯陰?有人置信不疑,有人將信將疑。

將信將疑的學者中有位頗有名氣的金石學家羅振玉。他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用事實證明甲骨文的真實,以平息當時有人說甲骨文是偽造的輿論,便親自前往湯陰探訪,終於揭穿了古董商的謊言。於是他不惜花高價收買了一個古董商,終於在光緒三十四年(1910),從這個人口中得知甲骨出土在安陽。後經調查,證實了甲骨出土的地點是在安陽小屯村。1911年,羅振玉派人前往小屯村蒐集甲骨。1915年羅振玉又親自前往小屯村去調查。

經過羅振玉的瞭解,證明安陽小屯村不但出土甲骨,也出土銅器、玉器和其他器物。地下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寶藏,一定是商代的一個重要的地方。在此之前,相傳自北宋以來,小屯村就不斷出土過鼎、彝等青銅器,有的就記載是得於洹水之濱。洹水就是洹河,又叫安陽河,它發源於河南林縣隆慮山,經小屯村東流過安陽到內黃縣境北入衛河。

小屯村的東、北和西北三面臨洹水,古書中將小屯村一帶稱為殷墟。如《史記·項羽本紀》有項羽和章邯“與期洹水南、殷墟上”立盟之事。《水經·洹水注》:“洹水出山東、徑殷墟北。”《史記·殷本紀》《正義》引《括地誌》:“相州安陽本盤庚所都,即北冢殷墟。”又《項羽本紀》《集解》:“應劭曰,洹水在湯陰界,殷墟,故殷都也。”這些記載中都說明“殷墟”與洹水的地理位置,殷墟是“故殷都”。

自從甲骨文被發現是商代的文字以後的20多年,殷墟這座地下文化寶庫則遭到私挖濫掘,大批有字甲骨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流出國。為了防止繼續對殷墟的破壞,弄清楚殷墟的情況,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決定對殷墟進行科學考古發掘。

從甲骨文到殷墟,100多年研究揭開商朝神秘面紗 | 經典中國通史16

1928年8月考古學家董作賓前去安陽調查。經在安陽城中訪問和小屯村實地調查,瞭解到在小屯村農田中還不斷挖掘出土甲骨。於是從這年10月開始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

結果出土了有字甲骨800多片,同時還出土銅、陶、骨、蚌、玉、石等許多器物,初步探明瞭小屯村地下藏甲骨的大概情況。從1929年3月到1937年6月,又對殷墟進行了14次發掘。發現殷墟的範圍是以小屯村為中心,包括洹河兩岸的一些自然村莊和地點,共出土了27600多片甲骨。

殷墟發掘,除了出土甲骨外,在小屯村北的農田下面還發現了商王朝的宮殿建築基址,在侯家莊西北崗發現商王朝後半期的皇陵墓葬區。在其他地點也發現了墓葬、窖穴、居住遺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證明這裡是商王朝的一座王都。參照古書中所說:“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史記·殷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進一步證明了這就是商王盤庚遷都至此以後到商紂滅的273年的殷都。

1937年7月抗日戰爭開始,對殷墟的發掘工作被迫中斷。新中國建立後,從1950年春天開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又繼續有計劃地對殷墟進行發掘。

1950年春天在武官村發掘了一座商代晚期大墓,其中除有豐富的隨葬品外,還有79具殉葬的人骨架。1976年冬天在小屯村西北又發掘了一座中型的商代貴族墓,出土的銅器銘文有“婦好”二字,又稱為“婦好墓”。隨葬品多達1600多件,也有15具殉葬的人骨架。同年在殷墟王陵東區發掘出了大面積的埋人坑,考古學者稱為“祭祀坑”,估計是商王朝的“人祭場所”。

1959年至1960年在小屯村東南面的苗圃北場,發掘出一處商王朝晚期的鑄銅遺址,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出土的陶範有三四千塊。在小屯村、薛家莊等地點也發現有鑄銅遺址。1958年在小屯村西面的北辛莊發現了一座製作骨器的作坊遺址,發掘出一座豎穴房基址,一個橢圓形的骨料坑,還發現了一批小型的青銅刀、鋸、鑽和粗、細礦巖礪石等工具。在50年代對殷墟的發掘中,還發現了一些青銅的生產工具,這些對了解商代社會生產都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明。

從甲骨文到殷墟,100多年研究揭開商朝神秘面紗 | 經典中國通史16

多年以來,通過對殷墟的考古發掘,考古工作者為進一步研究商代史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和實物根據,對商王朝後半期的王都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現這座都城的城牆,但是它的範圍基本上是瞭解的,東起後崗,西至北辛莊,南自鐵路苗圃,北到西北崗一帶,總面積為24平方公里。

在它的中心有商王朝最高統治者商王起居、祭祀鬼神和發號施令的宮殿;在它的西北面有歷代商王和一些貴族的陵墓和殺人祭祀的場所;在它的南面有大規模的鑄銅作坊;在它的西面有一個較大的製作各種骨器的作坊。大大小小的居住房屋分佈在它的四方,還有一些小型的手工作坊,也有一些分散的墓葬。在這座王都中還有許多空地是用作農田和飼養牲畜的。清澈的洹河水終年不斷地由西向東穿過王都,甲骨文中就有它的名字,3000年來一直不變的叫洹。

這一座3000年前宏偉的王都,在周滅商後還保存了段時間,到了周成王時,商紂的兒子武庚聯合“三監”起兵叛周,被周公旦率軍所平,將“殷頑民”全部遷往成周以後,這座都城就成為廢城。隨著時光的流逝,逐漸地被淹沒於地下,後人就稱它為殷墟。

有人說殷墟出土了10萬片有字的甲骨,這是“商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它記錄了當時的天文、曆法、氣象、地理、動物、植物、水旱災害、農業、畜牧、田獵、疾病、生育、鬼神、夢幻、祭祀、征伐、制度、人物活動和商王世系等等。對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到目前為止,甲骨文的單字已發現有近5000個,考釋過的不到一半,公認的或為大多數人公認的也只有1000多個。但是根據這些甲骨文結合古書中有關的記載和其他考古資料,對商代的歷史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

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自從甲骨文發現以來,對商代史的研究進行了一個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過程。同時產生了歷史學和古文字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甲骨學。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劉鶚著錄了甲骨文的第一部書《鐵雲藏龜》,次年經學家、古文字學家孫貽讓

寫成了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專著《契文舉例》,對商代的卜法、祭祀、官制、方國等進行了初步的考證,是運用甲骨文來研究商代史的第一部書。

從甲骨文到殷墟,100多年研究揭開商朝神秘面紗 | 經典中國通史16

繼劉鶚和孫貽讓之後,要算羅振玉和王國維兩位學者的貢獻最大。羅振玉除了蒐集甲骨文著錄出版外,還作了些文字考釋和商代史問題的研究。王國維自1915年起,先後發表了《殷墟卜辭中所見地名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殷周制度論》《古史新證》《殷禮徵文》等論述。為運用甲骨文資料研究古代史開創了一個範例,將商代史研究向前推進一大步。

在王國維研究的基礎上,有的學者又根據新發現的甲骨文對商王世系作了進一步的研究,為研究商代史提供了更加確切和具體的資料。

從1928年開始對殷墟進行科學發掘以後,董作賓根據第三次(1929)發掘出的四個比較完整有字的龜腹甲的比較研究,發現了用甲骨占卜的史官,他定名為“貞人”。1933年他發表了《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的論文,奠定了商代甲骨文分期斷代的基礎,這在甲骨學和商代史研究中是一大貢獻。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我國古代史的資料進行科學分析,對我國古代社會作系統深入的研究,是歷史、考古和古文字學家郭沫若從1929年開始陸續出版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著述,給甲骨學和商代史研究開闢了一條全面發展的道路。

從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國內外的學者運用甲骨文資料和考古發掘的其他資料,結合古書中有關記載,對商代的社會生產、階級關係、典章制度、自然現象等都作了全面的研究。雖然許多問題還僅僅是一個開始,但也為後來繼續深入研究打下了有利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許多學者著錄出版了更多的甲骨文資料。過去分散在私人手中的甲骨也逐漸集中保持,系統整理出版。田野考古工作的發展,發現了不少商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大批器物。不僅使甲骨學有較快發展,稱為一門在學術活動中的較活躍的學科,也促進了商代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發展。

雖然甲骨文的研究成果並不完全能代替商代社會史,但是許多學者運用了甲骨文、考古發掘和少數民族社會調查的資料,結合古書中有關記載,對商代史進行了綜合研究。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夏商史話》。《夏商史話》作者為孟世凱先生,1935年4月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從甲骨文到殷墟,100多年研究揭開商朝神秘面紗 | 經典中國通史16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17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