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北宋明道二年,三月,東都汴梁城內一片悲慼,垂簾十餘年的太后——劉娥撒手離去了,天子輟朝、山河垂淚,整個北宋王朝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所有人都試著調整和適應沒有太后掌權的後劉娥時代。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宋仁宗趙禎端坐在大殿之內,聽著群臣們的奏對,偶爾還會湧起那種“還請太后定奪”的衝動,只是身旁的珠簾早已撤去,龍椅旁邊空蕩蕩,再也沒有那雙睿智、威嚴的眼睛盯著自己和朝臣們了,一想到這裡,宋仁宗反而有種不適應的感覺,十餘年了,都快養成習慣了。

除了宋仁宗,皇宮之內還有一人特別不適應,那便是皇后郭氏,她不僅感到非常不適應,而且還有些出離憤怒了。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自打太后走了之後,皇帝就很少再到這邊來了,平日裡都是呆在尚美人、楊才人那裡,自己這邊備受冷落,竟漸漸淪為了這個深宮內苑之中,最孤獨的那個人。

深宮紅顏鎖,寂寞白髮長。

正當郭氏在深宮之內自怨自艾之時,她卻沒有料到,一場攪動朝局的風暴即將襲來,而北宋時期廢后的先例竟會由自己所開啟。

母子間的分歧,成了紮在仁宗心頭的一根刺

當初,郭氏是劉太后為宋仁宗選定的皇后,二十來歲的小夥子與五十多歲的大媽看女人的眼光自然不同,宋仁宗比較喜歡張美人,但最終母后卻給自己定了一個她自己所喜歡的——郭皇后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既然這樣,那麼,你喜歡就好,宋仁宗反抗不了,便用沉默和疏遠郭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

宋仁宗是爽了。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但郭皇后其實挺無辜的,作為一個女人,

本以為嫁入天家,自己將會收穫一份常人難以想象的富貴與幸福,然而富貴是有了,幸福卻連個影都沒有,自己來到宮內就開始過上了守活寡的日子,這種生活讓年輕的郭皇后,很崩潰。

但她是皇后,當了皇后就要恪守皇后的本分,輔佐天子,理調後宮,因此在對待後宮妃嬪侍寢的問題上,郭氏與青春期萌動的宋仁宗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官家保重龍體,則成為了阻撓宋仁宗肆意的一句冠冕堂皇之語。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而對於這個恪守禮制的媳婦,婆婆劉娥自然是支持的,皇帝還年輕,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怎麼能縱情漁色呢?婆媳兩人倒是達成了一致,可讓這宋仁宗很受傷,這媳婦,太坑了。

郭後恃太后勢,頗驕橫,後宮多為太后所禁遏,不得進。

常年的夫妻冷戰消磨著郭皇后的身體,讓其精神狀態變得很不好,敏感、愛發脾氣,在現代醫學中,這種表現可以劃歸為抑鬱症,然而在古代這種表現在史書上就是一個詞,驕橫,封建禮法對女人的束縛,讓郭皇后的氣悶一層層淤積下來,一直積累到再也盛不下的那天。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如今,劉太后走了之後,再無後宮壓力的宋仁宗開始放飛自我,當初看在太后面上,那層與郭氏還過得去的偽裝也懶得再披了,皇帝都這個態度了,他人更加可想而知。

稍自縱, 宮人尚氏、楊氏驟有寵。

後宮之內,一些恃寵而驕的宮妃們便在郭氏這個冷宮皇后面前,多了一些傲氣,這也讓敏感的郭氏倍感羞辱,她感覺自己心內的火,已經有些失控的跡象了。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那天,尚美人這個狐媚子竟然當著皇帝和自己的面嚼舌根,一直壓抑的郭氏終於忍不了了,她不顧體面地向前衝去想要撕爛這個壞女人,然而宋仁宗趙禎的阻攔卻讓其不小心誤批龍頸,看著血從皇帝脖子上流下來。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郭氏愣住了,天哪,自己闖下大禍了。

廢后,一時衝動的想法

後世不少人推測,宋仁宗和郭氏之間先前關係不融洽,加之郭氏是劉太后當初所選,為了清除劉娥對自己的影響,仁宗皇帝早有廢后之念。

其實這種說法應該是有失偏頗的,這次廢后,應該更大因素是一時激憤。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首先,劉娥和仁宗皇帝的關係,是母子關係,史書記載直到劉娥去世之前,宋仁宗都不知道自己的生身母親其實另有他人,因此自己“親媽”即便再過分,那份母子親情還是難以割捨的,即便後來知道劉娥不是自己的母親,宋仁宗依然對之尊敬不改。

其後言者多追詆太后時事,范仲淹以為言,上曰:“此朕所不忍聞也。”下詔戒中外毋輒言。

宋仁宗和劉娥從親情上是母子,從政治上來講是同舟共濟的一對政治聯盟,劉娥輔助真宗多年,是位非常成熟的政治人物,其為仁宗選的皇后也必定是從各個方面考量後得出的最佳選擇,郭氏也許不漂亮,但應該還是很適合當皇后的。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從後來仁宗和曹皇后之間淡漠的感情不難看出,仁宗對於符合皇后標準的女子,確實不太欣賞,既然對一代賢后曹皇后都不感冒,自然對先前卡標的那個郭皇后也不會太親暱。

而且,郭皇后雖然被劉娥選中,不代表她就是劉娥的人,一個替婆婆監視老公時刻動向的皇后,這種說法本身就是漏洞百出,不符常理。

同時宋仁宗後來也親身替郭皇后洗刷了太后一黨的嫌疑,當初宋仁宗執掌朝堂之後,想要清洗一幫太后時期的大臣,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本也是常事,然而宋仁宗將此事提前與郭皇后談及,這一點就能夠表明,在其心中,並沒有把郭氏當成母后政治影響的一部分。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樞密使張耆、副使夏竦、範雍、趙稹,參知政事陳堯佐、晏殊,皆章獻所任用,悉罷之。退 告 郭 皇 後,後 曰: “夷簡獨不附太后耶,但多機巧善應變耳。”由是並罷。

而當時郭皇后也是贊成皇帝變革朝政的,為表忠心,她還將本來一直打擦邊球的呂夷簡也給踹了下去,結果郭皇后也沒想到,她這一踹,竟把自己的皇后位置也給踹下去了。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捱打之後的宋仁宗一時憤懣難忍,在內侍閆文應的挑撥之下,他決定廢掉郭皇后,本來就不喜歡這個皇后,這次竟然還打傷自己,自己是皇帝,皇權至上,還有什麼做不到的呢?

於是宋仁宗便下令召見一個人,而這個人就是曾經被皇后陰了的呂夷簡。

尷尬的呂夷簡和無奈的背鍋俠

不少人曾說,皇帝廢掉郭皇后是正中呂夷簡的下懷,因為呂夷簡曾經被皇后陰過,其本人一直耿耿於懷,因此在廢后問題上,雙方算是一拍即合。

其實設身處地想一下,呂夷簡被夤夜召入宮內,皇帝把帶著疤痕的脖子伸過來讓你看,旁邊的太監還有一搭沒一搭的拼命暗示,加上自己這個曾被皇后迫害過的受害者身份,皇帝都專門選上自己了,呂夷簡能說不嗎?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兩朝老臣,早就修煉成人精了,皇帝啥想法,自己能不清楚?但這個事情實在有難度,因為皇后平時確實沒啥過錯,此番打了皇帝又屬於天子家醜,是不可外揚的,因此廢后其實出現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難題,那就是沒有理由。

呂夷簡此刻也明白了,之所以皇帝急著找自己就是想把自己也拉上船,因為一旦廢后,皇帝需要做的不僅僅是一道聖旨,還要面對群情洶湧的百官,特別是那些認理不要命的臺諫臣子們。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說起臺諫這幫人,呂夷簡的頭也疼起來了,真是有些難辦呀,而且這幫人其實還是宋仁宗自己召回的。

臺諫,皇權制衡相權的設計

  • 宋初對臺諫制衡君權的削弱

臺諫是御史臺和諫院的合稱,是中國古代監察系統重要機構,諫院最初設立的目的是為了限制皇權,諫官通過進言勸諫,以防止人主肆意妄為,御史糾察百官,通過彈劾,以防止官員腐敗違紀,進而共同維護封建王朝統治的健康穩定。

諫官掌獻替以正人主,御史掌糾察,以繩百僚故君有過舉,則諫官奏犢臣有違法,則御史封章。——《山堂考索》

宋代之前,諫官針對君主,御史針對百官,而到了宋代之時,宋代的開國君主趙匡胤卻將諫官與御史職責統一了起來,御史、諫官一起監督百官,這樣對於君權的制衡,便弱化了不少。

臺諫糾彈百官,使之服膺朝廷意旨。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宋初實行此法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北宋開國的途徑是通過陳橋兵變實現的,從法理上來看,趙匡胤獲位不正,君權合法性較弱,因此迫切需要強化君權,同時對於後周朝廷的官員加以防範,因此諫官和御史的糾彈百官的作用被強化,而對於君主制衡性則被削弱。

  • 君權與相權之間PK,臺諫的崛起

國朝承五代之弊,官失其守,故官、職、差遣,離而為三。——《長編》

宋代初期,官制比較混亂,宰相權位極重,而御史臺、諫院弱於相權,在宰相統管百官的範疇之下,宰相也能管轄身屬百官的臺諫,因此,臺諫在彈劾百官之時,對於宰相的制衡卻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在皇帝設計的權力制衡佈局中,相權的制衡成為了一個盲點。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國初宰相權重,臺諫侍從,莫敢議己。——《鶴林玉露》

因為監察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宋代初期宰相“怙權”,出現了趙普、盧多遜這樣的權相,使得宋代皇帝不得不反思制度上的疏漏,開始設計制衡宰相的力量,雖然有兩府、樞密使分權,但顯然還不夠。

當時沒有三權分立的概念,在封建官僚制度框架之下,如何鼓勵諫院、御史臺敢於彈劾宰相呢?

宋代的君主們玩了一個苦肉計,宋真宗時期,下旨讓這些臺諫官員們,可以彈劾人君,以犧牲部分皇權來換取對相權的制衡。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詔御史臺告諭內外文武群臣,自今人君有過,時政或虧,軍事減否,民間利害,並許直言極諫,抗疏以聞。——《長編》

(臺諫官)人君有過,時政或虧,軍事減否,民間利害,並許直言極諫,抗疏以聞。——《宋史》

這樣一來,臺諫官員都可以有權指摘君主過失,那麼彈劾宰相,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便有了法理依據,在宋真宗時期,君權、相權、臺諫開始互相制衡,健康發展,然而宋真宗過世之後,政局又有了新的變化。

那就是本來三方的遊戲,突然擠入了一個后妃勢力。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太后劉娥垂簾聽政,年幼的仁宗皇帝權力被架空,君權被很大程度上弱化,政治勢力平衡再度被打破。

  • 劉娥時代的臺諫勢力,滄海橫流,方見英雄本色

在劉娥垂簾聽政時期,為了獲得朝臣的支持,劉娥選擇了與宰相聯手,以呂夷簡為代表的宰相群體與后妃聯合,成為了一股強大的勢力,這種勢力使得本來就已經處於劣勢的君權,更加岌岌可危,為了尋求支持,宋仁宗將目光投向了臺諫,拉朕一把,就這樣,君權與臺諫開始走到了一起。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因為臺諫官員先前獲得的獨立言事的權力,所以在制衡后妃、宰相方面,臺諫官員有著很大的優勢,也正是因為這個時期臺諫官員的積極活躍,才使得后妃、宰相的行為受到一定的約束,而君權最終得到了保障。

當天聖、明道間,天子富於春秋,母后稱制,而內外肅然,紀綱具舉,朝政無大網失,奸人不得以自肆者,由言路得人故也。——《宋史》

同時隨著宋仁宗的成年之後,臺諫方面也開始為增強君權而努力,甚至不惜挑戰太后的權力,從宋綬、劉隨到范仲淹、劉渙都曾上書請求太后還政。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初,渙上疏莊獻太后,請還政,太后怒,議黔面,配白州。——《長編》

雖然臺諫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打擊和壓制,但臺諫彈劾的力度卻著實增加了不少,自此真正走上了前臺,成為了影響朝局的一大因素。

  • 仁宗繼位,增強君權的需要,和已經漸大的臺諫

在劉娥去世之後,宋仁宗真正掌權,為了回饋當初臺諫方面對自己的支持,其下令將當年因自己受到打擊的諫官如范仲淹等人召回,因為擁立有功,臺諫勢力也因此一度大盛,朝中的話語權自然也增強了許多,加之仁宗因聽信郭皇后的話,將呂夷簡貶斥,使得朝中君權、相權、臺諫之間的平衡開始向臺諫傾斜,宋仁宗的君權也開始受到了挑戰。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因此,當宋仁宗決定廢后之時,他想象到了臺諫那種鋪天蓋地的態勢,有點兒慫了,宋仁宗決定,拉一個人出來,擋擋傷害再說。

這個人便選定了剛恢復相位的呂夷簡,相權的代表人,君權和相權再度走到了一起,宋仁宗的手段有些厚黑,那就是調動相權和臺諫鬥法,最終達到君權強化,漁翁得利的目的。

敲打臺諫,君權得以強化

果不其然,當皇后被廢的消息傳出之後,朝野震動,反映最強烈的自然是臺諫等官員,皇后無過被廢,這簡直是荒謬之舉,激憤的御史、諫官們紛紛上奏,指摘廢后乃無德之舉,而得到聖意的呂夷簡,早已告知有司部門不要接受臺諫的奏章。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夷簡先敕有司無得受臺諫章疏。

按照朝廷規則,臺諫上奏需要走正規流程,由有司部門向上呈遞,如今宰相發話,掐斷了臺諫的上奏渠道,等於是臺諫官員一直在玩單機版抗議,皇帝依然悠哉,根本聽不見臺諫的話。

這讓臺諫方面很上火,最終他們決定幹把大的——伏閣。

伏閣是臺諫方面一種激進的進奏方式,也就是不走正規程序,直接找官家去,這就等於繞過了宰相的制衡,直接找官家PK,而且還是一去一大堆。

范仲淹、權御史中垂孔道輔率知諫院孫祖德、侍御史蔣堂、郭勸、楊偕、馬絳、殿中侍御史段少連、左正言宋郊、右正言劉渙詣垂拱殿門,伏奏皇后不當廢,願賜對以盡其言。

權御史中垂孔道輔更是撫銅環大呼曰`皇后被廢,奈何不聽臺諫入言,這種直接敲門喊話,要求單挑的行為,確實很囂張,而對於這種事情,宋仁宗還是那句話,找宰相,走程序,讓宰相告訴你我為啥廢掉郭皇后。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尋詔宰相召臺諫諭以皇后當廢狀。

皇帝把這個火爐又推了回來,呂夷簡也不敢不接,但面對著整個臺諫團隊的狂轟亂炸,呂夷簡也不能完全保持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氣概,畢竟這事兒確實沒法說,自己總不能說,皇后打了皇帝還把官家抓傷了。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最終,夷簡不能答,好言相勸之後,用了些“諸君更自見上力陳之”的話來搪塞,我理解,我都理解,這樣吧,話我也明白了,我給安排,你們明天再找皇帝談談。

呂夷簡一面敷衍著將臺諫這些人勸走,一面開始寫奏摺,以伏閣有失體統,找了個由頭將帶頭鬧事的孔道輔、范仲淹貶斥出京,而且還是直接押送離京。

宰相即奏臺諫伏閣請對,非太平美事,乃議逐道輔等。

臺諫方面遭到打擊,宰相方面做了一回惡人,這可徹底將臺諫方面得罪了,臺諫方面范仲淹雖然被貶斥,卻得到了不少朝中之人的讚譽,為後來重返中樞、後續的慶曆新政積攢了不少人脈,北宋時期的黨爭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然而端坐在後宮的那位——宋仁宗卻最終坐穩了皇權,通過廢后之事,成為了最大的贏家,不得不說,宋仁宗還真不是《清平樂》裡,表面看起來的那個人畜無害的小白兔。

塵埃落定

明道二年 十二月, 宋仁宗最終下達了一紙詔書, 詔書上稱:

皇后以無子願入道, 特封為靜妃、玉京衝妙仙師, 賜名清悟, 別居長寧宮。

一生曰仁,唯獨負卿,細看《清平樂》中郭皇后被廢的背後三方角逐

郭氏被廢,終成定局,而在這一廢后的歷史之中,背後三方角逐的勢力對抗,更是波雲詭譎,在一番較量之後,最終塵埃落定。

宋仁宗在廢黜郭後一事上非常堅定,除了一時激憤之外,也是想借此調整、整頓臺諫方面,宋仁宗不希望再有一支可以左右自己意志的力量存在,更不希望臺諫方面藉著擁立自己有功而希寵,這也是宋代皇庭“曲為之防”的家法使然,從慶曆年間將范仲淹召回就可以看出,宋仁宗的這次對臺諫打擊更多是敲打,而非是壓制。

自此皇權崛起,相權和臺諫在日後的相互鬥爭中保持平衡,也成為了宋代政局中的一大特色。


#頭條青雲叫好又叫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