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輸不起”心理很嚴重,又不努力去競爭,父母該如何引導?

積極家庭教育


孩子輸不起心理很嚴重,又不努力去競爭,父母該如何去引導?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麼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可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並不瞭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在集體活動中,一旦不如人或輸於人時,他就會表現出不滿,沮喪。對於這樣“輸不起”的孩子,家長必須耐心地逐步引導,避免孩子長期處於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孩子的“輸不起”主要與成人不正確的引導有關。生活中,成人總是有意無意地要求孩子爭第一,“看誰第一個吃完”“看誰第一個坐好”“看誰第一個畫完”……這種暗示慢慢會讓孩子認為只有第一才是成功者。這樣做的結果是,強化了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讓孩子堅信只有得了第一,才會獲得表揚和肯定,導致他“輸不起”。所以家長必須儘快改變自己的引導方式,要讓孩子明白,任何事情不是非爭第一不可。

家長遇到問題時所展現的態度,也是教導孩子的好機會。比如,燒焦了一鍋菜,彆氣急敗壞,不妨淡定地告訴孩子:“好可惜!今天吃不到這道菜了,不過沒關係,媽媽已經知道失誤的原因了,下次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吃。”在這樣的影響下,孩子會覺得原來“輸”並沒有多可怕,只要下次更好就行。他體會到了“有輸有贏”本來就是常態,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樣就會更樂觀、從容地看待成功與失敗,將來才能有不怕挫折、奮勇向前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在孩子輸了之後有哭鬧、生氣等情緒時,家長切記不要責備孩子,這樣會加倍增加孩子的失敗感,可能使孩子從此害怕挑戰,畏懼挑戰;更不應該對孩子說“無所謂,只是遊戲嘛”,因為這樣會導致孩子對事不認真、不求上進。孩子輸了已經夠難受了,雖然表達的方式不恰當,但你應試著用同情心去安撫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知道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自己其實也很懊惱,只是控制不了情緒。如果孩子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建議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然後予以適當的疏導。

平常,在孩子面對困難時,父母要留給孩子自己獨立面對失利的空間和機會。父母儘量不要直接替他解決問題,可以和他一起討論,引導他去思考失敗的原因,讓他自己去面對失敗,嘗試改正。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動機,常常來自於遭遇過的挫折,當他的經驗足夠豐富時,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孩子挫折時的承受力會隨之增強,慢慢地,會成為一個“輸得起”的人。

另外,家長還要幫孩子樹立正確的認識,即明白“享受過程”比“贏得勝利”更重要。比如在比賽中輸了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他回憶一下,在比賽的過程中心情怎麼樣,是否從對於身上學到了自己沒有的品質,有沒有發現自己的水平有所提高……這樣的引導,會讓孩子感受到這個過程很快樂,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孩子能夠做到“輸得起”,有能力及時調適自己的心情及想法,坦然面對不太愉快的逆境,而且能夠樹立重新來過的勇氣。這樣,他才會離成功更進一步。



靜思維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鋼鐵經歷千錘萬擊才能淬鍊成鋼,小樹經過陽光雨露的照射、園丁的精心修剪才能長成參天大樹,科學家經過日以繼日地銳意進取、潛心研究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樑、精英。由此可見,世上沒有隨隨便的成功,成功是用汗水辛勤澆灌的花朵。

那麼,對於跌倒一次就頹廢的孩子,對於“輸不起”的孩子,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

1.與孩子共同觀看勵志的書籍或電視。在觀看的同時,適時引導孩子一同交流、探討。告訴孩子與其埋怨世界,不如改變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麼都強。人生無完美,曲折亦風景。別把失去看得過重,放棄是另一種擁有;不要經常豔羨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屬於你的風景就在下一個拐彎處。

2.通過身邊的勵志典型引導孩子。記得我們經常在抖音上看見一個只有“半截身體”的中年男人,燦爛的笑容一直是他的標籤。他用他殘缺的身體徒手登上了泰山,取得一個個豐碩的成果。與他相比,我們已經是最幸福的人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振奮!因為夢想總是跑在我的前面。努力追尋它們,為了那一瞬間的同步,這就是動人的生命奇蹟。


師情話意66


孩子"輸不起",心裡暗攀比。

心裡乾著急,競爭不努力。

家長要引導,賞識更鼓勵。

不能逼孩子,壓強易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