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平:用鏡頭定格臨武的美

陳衛平:用鏡頭定格臨武的美

陳衛平作品《面對疫情,臨武人是這樣做的》在湖南省文化館展廳展出。(資料圖)

紅網時刻4月29日訊(通訊員 李薈蓉 唐盛歡)近日,從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和郴州市文聯分別傳來消息,臨武縣文化館副館長、攝影專幹陳衛平的攝影作品《12張圖告訴我們 面對疫情湖南臨武人是這樣做的》入選 “萬眾一心•湖南省疫情防控紀實攝影展覽”;獲郴州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在行動”主題攝影作品展覽特別獎,展出的作品記錄的是臨武抗疫一線一個個生動、富有感染力的故事。

作品背後是陳衛平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在抗疫一線千萬次按下快門的身影 。有人問他:“你不害怕嗎?”他說:“用鏡頭定格臨武的美,是我的職責,也是我攝影的初心。”為了守住這份初心,陳衛平一堅持就是二十餘年。

陳衛平:用鏡頭定格臨武的美

陳衛平與展出的文藝抗疫作品。(資料圖)

懷揣夢想,全心守護

1994年10月,陳衛平調入臨武縣文化館任攝影專幹。端起相機的他,立刻愛上了這一行,不懂就學,不會就問。一來二去,他的作品開始全縣小有名氣,在省、 市級攝影大賽中屢屢獲獎。當時,經濟大潮的衝擊,許多親朋好友相繼下海成功。他們登門相勸:“憑你的實力和技術,開個影樓肯定掙錢,你沒錢我們投資。”視藝術如生命的他,婉言謝絕了好友:“我要用我的鏡頭,讓更多人欣賞到臨武的美!”

多年來,陳衛平把攝影當作自己的全部,不知疲倦探求攝影知識,在他每次記錄臨武的背後,都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2009年,他在臨武縣麥市鄉上喬古村創作,不慎從8米樓上墜落,致使身體胸、腰椎等七處骨折,住院三個月,評定為七級傷殘,出院後未等完全康復又投入工作。

2015年,他在臨武縣西瑤鄉創作,乘車墜入深谷20米,造成人體鎖骨骨折,定為八級傷殘。住院期間,他看到隔壁病房有位中學教師在為因意外受傷學生補習功課的場景,他馬上回到辦公室拿起相機,在左手吊著繃帶的情況下,記錄了這一場景。

2018年,他在臨武縣東山自生橋溶洞拍攝風光,摔斷骨頭造成九級傷殘......全縣攝影愛好者,既心疼又佩服,戲稱他為“摔不死的攝影領頭雁”。

臨武儺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讓更多瞭解儺戲,他來到臨武縣水東鎮油灣村,與儺戲中的獅王、猴王、土地、關公、三娘、來保、夜叉、小鬼、二郎等“九神”結為“兄弟”,吃住在一起,記錄他們戲裡的唱唸做打,戲外中的喜怒哀樂。為了拍好臨武縣麥市鎮有著八百年曆史的上喬古村,他迎風雨、冒嚴寒,二十餘年來到上喬村百餘次,拍攝了《古村自辦民間藝術節》《古村舞出大寫“龍”》《上喬古村印象》等一個個鮮活的作品,為古村成功創建“湖南省歷史文化名村”和“全國傳統古村落”打下了基礎。

陳衛平:用鏡頭定格臨武的美

在臨武縣中醫醫院,陳衛平在拍攝抗“疫”攝影專題。(資料圖)

不懼疫情,最美逆行

今年初,新冠疫情在全國疫情蔓延。電視裡一幕幕感人的場景讓陳衛平按捺不住了,強烈的責任感召喚著他:出征,做一名疫情前線的“逆行者”,用鏡頭記錄臨武故事。

1月25日,先後來到縣舜峰、南強、汾市、花塘、楚江等鄉鎮,記錄了《鄉村防疫網》。

1月28日,來到縣人民醫院感染科和心血管內科,記錄了《我請戰加入抗疫突擊隊》。

1月30日,與縣疾控中心人員一起,來到汾市鎮小灣村疑似病例家中,記錄了《請放心 疾控人在堅守》。

2月22日,來到花塘鄉四一八鉛鋅礦,和礦工一起深入井下1000米處,記錄了《千米井下采鉛鋅》......

陳衛平白天採拍,晚上在辦公室撰稿和處理圖片,晚餐靠些餅開和麵包充飢,經常加班至凌晨2點,才回到家中休息,第二天又開始攝影工作。有朋友說他這是到了一個亢奮的狀態,也不覺得累和餓。陳衛平笑笑說:“其實只有自己知道,我只是不敢停下,一旦停下來,就會覺得特別疲憊。”這個年齡接近退休的攝影人,第一次感到了疲憊。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衛平的作品相繼在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新華網、中新網、湖南日報、紅網等各大主流媒體上發佈,中國攝影在線、湖南省文化館和省藝術攝影學會也在第一時間發佈了他的“抗疫專題攝影微展”。陳衛平用他的鏡頭留下了上萬張原始照片,成為了最珍貴的影像資料,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臨武人在戰疫過程中的使命與擔當。

陳衛平:用鏡頭定格臨武的美

在臨武縣汽車總站,陳衛平與防疫一線醫護人員在一起。(資料圖)

初心不改,靜待花開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致力於用鏡頭定格臨武的美,也讓這份美也開出了花,結下了果。

近年來,陳衛平先後在各大主流媒體發表作品1200餘幅,在各級攝影大賽中入選獲獎300幅。作品《瀟灑走一回》獲中國記協全國攝影大賽一等獎;《喜過冰雪年》入選全國抗冰救災影展;《小教師》獲文化部全國群眾攝影藝術作品展優秀獎;《草龍添香》獲第五屆湖南藝術節攝影精品展;《城市印象》入選首屆深圳國際攝影大展;《臨武龍洞煙雲》獲全國攝影大賽銅質收藏獎……陳衛平本人也先後被湖南省文明委、湖南省志工委授予“雷鋒式文化使者”,湖南省文化廳授予“星級文化志願者”,湖南省青工委授予“青年文明號號長”,郴州市青工委、團市委授予“青年崗位能手”,臨武縣委授予“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榮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