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商鋪九個坑,土豪請直接忽略

十個商鋪九個坑,土豪請直接忽略

俗話說:一鋪養三代。這個邏輯是我買了商鋪不變現,純持有,作為資產沉澱,吃長線租金收益。那現在這個邏輯還行的通嗎?

1、商業供需過剩

關於商業供需,國際上有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一個城市人均商業的佔有面積應該控制在1.2㎡以內。除了幾個一線城市,商業供需勉強合理,剩下的都是過剩。

地方政府對商業有種特殊的偏好,普遍認為商業越多、城市綜合體越多,城市形象越好,稅收就越高,城市的經濟表現就越好。所以地方政府在城市規劃時,做了大量的商業用地,尤其是一些核心區域、核心道路,盤踞著大量的商業用地。房企想要在舊城改造、城市開發中分一杯羹,就必須迎合政府的需求,規劃的需求。

於是就出現一個詭異的現象:想要拿地,必須配合建商業。

除了城市綜合體,社區街鋪也是開發商著力去滿鋪開發的重點,原因無二,街鋪的單價遠高於住宅,同樣的面積,商鋪貨值最大,開發商是不會去考慮社區的總體需求,只會考慮如何收益最高。

綜合體商業供應過剩,街鋪供應過剩,自然整個城市的商業供應就陷入供大於求的局面。

2、電商對實體行業的衝擊

電商的確比實體便宜。中國的市場一般被分為六級,從北上廣深到西部的農村,這麼長的渠道鏈,有很多中間商在中間獲利,電商崛起之前,很多產品區域市場價格是高於一線城市的,神馬原因?渠道壟斷。而電商把全國拉倒同一水平線,中國的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遠超其他國家,也就造就了電商的擁躉越來越多,此消彼長,實體一定是深受衝擊。

主流消費者的變化。2014年以後,80後和90後取代70後成為最主流的消費者,這部分人群相對之前有較大的區別:

1、對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深諳,這使得選擇商品的時候,評價成為非常主流的判斷依據,實體店鋪是不存在的;

2、對商品價值的判斷更多依賴於社交媒體和朋友圈子,電商的傳播性遠超線下;

3、成長在互聯網上的80,90後,本身的生活模式變的更宅,實體更多承擔社交娛樂職能,大家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漫長逛街的路上。

十個商鋪九個坑,土豪請直接忽略

3、實體店的成本增加

房租保持了三十年的上漲。實體經濟中,房租成本佔了很大一部分,很多產品中的房租成本超過20%,什麼概念,就是你在實體消費的20%是貢獻給了房子的產權人。一般的經濟體發展到一定階段,房租會有高低起伏,整體看也將是相對平滑的向上曲線,但是中國持續的高增長,導致的地價高攀和對未來的預期只漲不跌,從而推動房租的陡峭上升曲線,這也是實體店難以存活的一大原因。

除了鋪租,還有人力成本,物資成本等等,而這些,都在暗示著實體店成本的巨大,如果沒有雄厚的財力,加上經營不善,一不小心就要面臨關門轉讓的危險。線下商店變得越來越難盈利,頻頻商鋪轉讓轉售成了常態。

4、長線持有的痛點

多數的商鋪投資者,哪裡會管什麼業態組合、業態平衡,我高價買的店面,自然是誰給的租金高就組給誰,誰能最快的給租我店面,給我帶來收益,我就租給誰。在商業出租運營的環節,沒有業態規劃,重複率極高,就這熬死一批又一批的租客,接著熬死一片商業,然後熬哭了房東,最後要不勉強持有,或者徹底套牢。

或許你會說,商鋪的位置很關鍵,這個不可否認。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什麼行業都好做,經濟下行,如同洪水來了,眼光好的無非是找了個更高點地方,晚點被淹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