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在民間知名度很高,特別是經過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的經典演繹之後,他的知名度似乎到達了另一個層次,幾乎是婦孺皆知。
在人們心目中,唐伯虎是一個行為放誕、落拓不羈的風流才子。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雖然才華過人,但是一生充滿坎坷、歷盡艱辛,這些都與他的性格有關。
正如他在《桃花庵歌》中所寫的一樣:“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其實這句詩就是他一生的寫照。
1
明代成化年間,蘇州老閶門外皋橋頭是個熱鬧的去處。這裡有家唐記熱酒店,因為主人唐廣德很愛斯文,待人又和善,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喝酒談天,吟詩作對。
唐廣德的兒子年方七、八歲,生得聰明伶俐,常在店裡幫忙燙酒遞菜。偶爾和文人雅士對幾句,出言吐語,頗為文雅。大家都向唐廣德稱讚道:“這孩子天子聰慧,能讀書上進。”
被人們稱讚的孩子正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吳派”畫家唐伯虎。他從小就喜歡畫畫,每當夜深人靜,顧客散去,父親拾掇店堂,他總是靜坐燈下,一遍又一遍臨摹客人留在牆上的字畫。
父親發現他天資聰明,認為是可造之材,到唐伯虎十三歲時,便不再到店裡,一心在家攻讀,希望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唐伯虎聰明好學,而且喜歡請教別人。他經常到父親店裡請教秀才舉人。一來二去,引起了祝枝山的注意。
祝枝山又叫祝允明,字希哲,比唐伯虎大十一歲,文采極佳,而且擅長書法。他見唐伯虎是個可造之材,有心與他結交。
祝枝山見唐伯虎喜歡作畫,雖然已有一定基礎,但是閉門自學,難有進展。於是就把自己的朋友、大畫家沈石田介紹給唐伯虎。
沈石田是明代“吳派”畫藝宗師,他看了唐伯虎的畫稿,為唐伯虎介紹了一位老師——周東村。唐伯虎拜謁周東村後,得到了對方的悉心指導,周東村還把自己的作品給唐伯虎觀摩,唐伯虎受益匪淺。
從此,唐伯虎除了攻讀詩書外,還專心學畫。相比於八股文的種種束縛,唐伯虎更喜歡吟詩作畫,因為可以抒發感情。
他還不拘禮數,常和一些歌妓接觸,留心他們的生活起居,音容笑貌,從而融入到他的筆墨裡,所以他的仕女畫非常逼真。
2
明代功名以科舉為正途。科舉重八股文,當時的讀書人為了八股文走費盡心思。唐伯虎為了滿足父親光宗耀祖的願望,也曾認真學習八股文。十六歲時中過秀才,二十五歲中瞭解元(鄉試第一名)。
中解元后第二年,唐伯虎和前科舉人徐衡父一起到北京參加會試。
徐衡父以前的老師程克勤官居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任本次會試的主考官。徐衡父便帶著唐伯虎一起去拜見他,希望老師栽培、提拔。
唐伯虎丰神俊秀,談吐風雅,學問人品在常人之上,引起了許多前輩官員的重視,讚揚之聲傳遍北京城,紛紛說唐伯虎有連中會元(會試第一名)的希望。
會試考卷中,有一題為“四子造詣”,出題冷僻。程克勤看了很多卷子,多數答不對,只有兩張做對了,他拍案叫好,並主觀地認為其中必有唐伯虎。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添油加醋盛傳開來。頓時京城內外都盛傳唐伯虎考卷做得最好,連中會元無疑了。
有個叫都元敬的舉人,也是蘇州籍的,妒忌唐伯虎的名聲在自己之上,竟不顧同鄉之誼,造謠說徐衡父、唐伯虎兩人賄賂程克勤,得到了暗示,才答出了這道偏題。
這話傳到了御史華㫤那裡,華㫤想借機顯示自己明察秋毫,以便邀功請賞。第二天就彈劾程克群納賄洩密。
皇帝得奏,立刻下旨逮捕程克群、唐伯虎和徐衡父,交刑部審問。
會試的考卷,有副主考李東陽查閱。李東陽拆開密封后,發現程克勤選中的兩份考卷,並非唐伯虎、徐衡父所做。可見,程克勤納賄洩密是無中生有。
但是,既然皇帝已下了旨,就容不得程克勤申辯。刑部為了拿到供詞,大搞刑訊逼供,打得唐伯虎、徐衡父皮開肉綻。
唐伯虎、徐衡父受不了折磨,只得承認“賄通克勤家人,探得題目大意”等等。刑部得了供詞,就復奏說:“程克勤綱紀不肅,擬請勒令致仕,徐衡父為庶民,唐伯虎發浙江藩府為吏。”
從南京中瞭解元,到北京這場“會試洩題”冤案,前後才一年,唐伯虎受到了極大打擊,羞慚、怨恨、憤怒充滿了心間。他回到蘇州,決意不去浙江做藩府做那小官,和仕途一刀兩斷。
3
唐伯虎一介書生,無財無產,生活無以為繼,只得賣畫求生,聊以度日。生活多次陷入絕境,虧得好友文徵明、祝枝山等幫助,財渡過難關。
唐伯虎夫人徐氏,乃是官宦人家出身,忍受不了這樣的苦日子,常常抱怨唐伯虎。唐伯虎也不願與她拌嘴,實在不耐煩時,常常去找好友祝枝山寬懷解悶。
一次,兩人偶然聽見有人在唱“西廂”,歌聲婉轉動人。原來,唱歌的是個妙齡女子,乃是祝枝山的一位朋友,名叫沈九娘。
祝枝山隨即將唐伯虎介紹給沈九娘,唐伯虎極力稱讚九娘唱得好,九娘卻說:“唱的盡是陳詞濫調,翻來覆去幾百年了。唐公子既然寫得一手好曲,能否屈尊為我們譜寫幾闕,也好添些新唱啊。”祝枝山也在一旁慫恿。
唐伯虎盛情難卻,說到:“既承好意,卻之不恭。”當即就提筆,應著眼前的園林美景,填就了一曲《園林好》。九娘在一邊看了十分喜歡,輕輕的敲著牙板,和了起來。
詞色佳麗,歌聲清新,九娘唱著,滿樓的人無不叫絕。從此以後,唐伯虎常為歌女們譜寫些新曲,填寫新詞,和九孃的來往也更多了,慢慢的兩人竟成了知己。
4
政治上的不如意,生活上的艱辛,沒有壓垮唐伯虎。反而促使他專心致志於藝術創作的天地裡。幾年裡。唐伯虎常對著煙波浩渺的太湖,參差錯落的七十二峰,畫了不少真山真水。
他把這些畫拿給周東村看。周東村讚歎不已,說:“你的畫更有神韻了。你去拿給沈石田看,他一定還有很多高見。”
唐伯虎又去請教沈石田,沈石田講得更精透,他說:“看了真山真水,就應當實中求虛,虛中求實。假使你再走得遠些,見得多些,成就會更大。”
這一番話,給唐伯虎很大啟發。經過一年的準備,他賣畫積攢了些錢。帶了行李、文具、書籍,不顧夫人阻撓,向吳越間做了一次壯遊。
這次數千裡的壯遊,是唐伯虎藝術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他眼界打開了,懷抱放寬了,更養成了不避艱難的精神。冬天,唐伯虎興致勃勃地回到了他的家——桃花塢。
5
到了桃花塢,只見庭院蕭瑟,門前一片狼藉。唐伯虎心裡一驚,緊敲房門,竟無人應答。鄰居告訴唐伯虎:“夫人經不起貧困,離開這裡回孃家已經很長時間了。”
不幸的事情一樁連一樁的降臨在唐伯虎身上,許多人說唐伯虎命不好,看不起他。沈九娘卻仍然對唐伯虎敬重如昔。唐伯虎落魄貧困,她不僅一點也不嫌棄,還時常和唐伯虎一同出遊,寄情山水,安慰唐伯虎。
時間長了,加之徐氏又不願回來,唐伯虎就把沈九娘接到家裡。九娘辛勤操勞家務,樣樣辦得井井有條。她知道唐伯虎喜歡結交朋友,總是別出心裁,用較少的錢,儘量做出可口的菜餚招待客人。
為了給唐伯虎創造更好的環境,九娘省吃儉用,造了個亭子,種了片桃花。三四年後,桃樹蔚然成林,開花時節,宛如一片紅雲,吸引許多遊人。唐伯虎也將這幾間屋舍,改名為桃花庵。
6
正德四年,蘇州鬧洪災。陰雨連月,桃花庵外白水茫茫,出入都非常困難。很多人家衣食不給,唐伯虎賣畫生涯更是艱難,有時竟然無米下鍋。
當時,唐伯虎和沈九孃的女兒桃笙尚小,因飢餓,整天哭鬧不休。唐伯虎在給朋友的詩中寫道:“十朝風雨苦昏迷,八口妻孥並告飢。”可見生活十分困苦。
患難見真情,九娘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操持家務仍然不辭勞苦。無錢買魚肉葷腥,就是青菜豆腐,也要使唐伯虎吃得樂意,經常還設法買一點酒,讓他怡然一醉。
因此,唐伯虎也慢慢變得豁達起來。他寫道:“立錐莫笑無餘地,萬里江山筆下生。”九娘見了反駁說:“你們文人說話總是過分,三口之家寫成'八口妻孥',也是說謊;沒有立錐之地,更不是實話,桃花庵雖小,總不止一個錐吧?”
後來,沈石田病故了,唐伯虎前去弔唁。出了桃花庵,只見蘇州城內、城外積水盈尺,房屋倒塌,農田遭淹,居民流離失所,號哭之聲響徹田野,一片淒涼的景象。
唐伯虎有感於九年的批評,更有感於此行所見,回到桃花庵,就畫了《野望憫言》的長卷,反應農家生活的困苦,這是唐伯虎作品中,表現社會生活的少數現實主義傑作之一。
7
桃花庵附近住著一個叫張夢晉的少年,才華橫溢,不事科舉,是唐伯虎的好友。
張夢晉愛學魏晉時的劉伶,嗜酒如命,狂放不羈。時常一手拿一本《劉伶傳》,一手拄著根木棍走出去,喝得踉踉蹌蹌的回來。唐伯虎因此畫了幅《張靈(夢晉的名)行乞圖》。
後來,一位名叫崔素瓊的才女看到了這幅畫。崔素瓊也素來知道張夢晉是個才子,十分鐘情於他。張夢晉得知,也欣喜若狂。可惜他知道得遲了,崔素瓊已隨父親崔文博回南昌老家了,兩人便無法見面。
正巧,這是南昌的寧王朱宸濠派人帶來厚禮,請文徵明、唐伯虎去寧王府做幕僚。
張夢晉得知消息,極力主張唐伯虎去一遭。唐伯虎說:“我無意功名,到藩府何為?”張夢晉說:“你此去可幫助我完成大願。”唐伯虎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崔素瓊在南昌,張夢晉是希望唐伯虎此行能夠成全他倆的婚姻。
唐伯虎到了南昌後,寧王熱情接見了他,並拿出很多古畫來請他鑑賞,唐伯虎憑著自己的眼光,指出了真假,寧王十分佩服。
唐伯虎抽空來到了崔文博家,轉達了張夢晉對他女兒崔素瓊的愛慕之情。崔文博已有允婚之意,說還要和女兒商量一下。
過了幾天,寧王朱宸濠把唐伯虎請到了一件畫舍裡,要他對著幾個美人畫像。前後走出九個女子,唐伯虎以為是寧王的妻妾,不便過問,只是仔細作畫。
經過兩個多月的時間,“九美圖”畫成了改,寧王朱宸濠告訴唐伯虎,“九美圖”原來是供皇上選妃子看的,這九個女子都來自民間。唐伯虎聽了大吃一驚,覺得自己做了助紂為虐的事,心中很是不寧。
後來又有人向朱宸濠進言,說有一崔素瓊,貌美無比,更能作詩,素有“女學士”之稱,若能一併選來,湊滿“十美”,豈不更好?唐伯虎知道後不由大驚失色。
唐伯虎想到了張夢晉的託付,想到了崔文博父女將來的遭遇,心裡更是不安。他看準機會,偷偷離開王府,一路來到崔文博家。
唐伯虎原本想給崔氏父女遞個消息,好讓他們早早躲避。哪知道已經來遲一步,崔素瓊已被寧王府的人強拽去了。崔文博見了唐伯虎,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老人拿出女兒素瓊的詩稿,託唐伯虎交給張夢晉。詩中有“才子風流第一人,願隨行乞樂清貧,入宮只恐無紅葉,臨別題詩會當真”的句子,表達了對張夢晉堅定不移的愛情。
8
唐伯虎目睹了這場骨肉離散、情人分離的悲劇,出了崔文博家,心裡翻江倒海,不得安寧。一路走著,不禁嚎啕大哭,不能自已。
進了寧王府,他寢食不安,心神不寧。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只得忽笑忽哭。
寧王朱宸濠興致匆匆地來要唐伯虎畫崔素瓊的畫,見了此狀,以為唐伯虎瘋了,就停了下來,沒讓他畫。唐伯虎一想,這倒是救素瓊的一個辦法,也就索性裝瘋,素瓊的畫就擱下來再也沒畫。
唐伯虎在寧王府生活了幾個月,專在裝瘋賣傻上下功夫,弄得寧王毫無辦法,只得令人將唐伯虎送回蘇州。
回到蘇州,唐伯虎將崔素瓊的詩稿交給張夢晉,張夢晉得知素瓊已被拉進王府,氣急交加,從此一病不起。臨死,還寫下了“張靈以情死”的血淚遺書。一對有情人被活生生的分開了。
南昌之行,使唐伯虎進一步看到了明王朝的腐朽、沒落,喚起了他心中極大的不平。從此,他對自己賣畫求生不但不覺得羞恥,反而充滿了自豪。他寫道:“閒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從此,唐伯虎豪放不羈,詼諧幽默,不願與統治階級上層同流合汙的性格和行事風格,在他有生之年,就為蘇州的下層人民所津津樂道。因此,許多關於他的故事就不知不覺的編造出來,並廣為流傳。
9
1512年冬至前,九娘病重,臨終前緊緊握著唐伯虎的手,說道:“承你不棄,要我作你妻子,我本想盡我心力理好家務,讓你專心於詩畫,成為大家。但我無福,無壽,又無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聽了這番話,唐伯虎禁不住淚如雨下。
唐伯虎在鬱悶和憂患中度過了大半輩子,飽嘗世態炎涼。所幸遇到了九娘,才恢復了他對生活和創作的信心。九娘死後,唐伯虎萬念俱灰,無牽無掛。
只有書畫,繼續吸引著唐伯虎;也只有在書畫裡,才能看到他對生活的牽掛,對山川的熱愛,對美景的嚮往和對人生的思考。
唐伯虎和同時代的沈石田、文徵明等人一起,總結了宋、元以來中國繪畫的成就,開創了嶄新的“吳派”藝術風格,他還寫成了《六如畫譜一書》,為繪畫藝術做出了傑出貢獻。
1524年1月7日,唐伯虎走完了坎坷的一生。蘇南一帶的人民,感激他的所作所為,同情他的遭遇和身世,喜愛他的性格和行事,把唐伯虎的故事當作千古佳話,越傳越美,越傳越廣,也越穿越神奇。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