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理環境和美國的地理環境,到底是前者優於後者,還是後者優於前者?

白帝遊俠


經濟優勢不及美國,地理安全優勢五五開。


美國經濟優勢


首先美國平原非常大,可耕種面積比中國多的多,並且有兩條海岸線,運輸便利,經濟非常容易發展,而且還有五大湖作為內陸的之流。


由於美國多是平原地區,平原地區的機械化耕作遠甚於丘陵地帶,中國大片大片的土地都是丘陵,非常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其實中國國內的大米和小麥都是遠高於國際糧價的,中國對國內的農民進行了產業保護,如果沒有這種保護,中國農民可能和墨西哥農民一樣,有可能陷入極端貧困的危險。


河運在今天可能不算什麼了,但是在過去,河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中國歷史上開鑿大運河,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但是美國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貫穿美國的河流,相對於來說,長江自武漢向上就只能走三千噸的貨輪,而且還面臨各式各樣大橋的制約。


礦產和石油也非常豐富,以石油為例,20世紀美國是石油出口大戶,當年日本就是被美國製裁,不能從美國進口石油,導致日本暴走,偷襲了珍珠港。

美國在20世紀經濟突飛猛進,不是沒有原因的。


地理安全優勢五五開


很多人喜歡說美國:東西兩大洋,南北無強敵。拉形容美國地理安全優勢巨大,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妥且的。


美國所謂的地理安全優勢,是建立在世界第一的海軍上,如果沒有這個世界第一的海軍,美國是最容易遭受到攻擊的國家,美國海岸線寬廣,經濟優勢巨大,但是經濟優勢又導致美國必須發展為世界第一的海軍,否則敵國同樣可以利用美國寬廣的海岸線進行攻擊。


在力量投射上,由於美國距離亞歐大陸比較遠,也導致美國必須在全世界建立軍事基地,如果沒有軍事基地,美國對於世界的影響力將會大大減少,美國今天對於世界的影響力,是建立在世界第一的軍事力量的前提下的,沒有這個前提,一切都不存在。


相對於來說,中國的地理安全倒是非常具備優勢,中國擁有西藏,這是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水庫,中國在西藏建個水電站,下游的國家都會心驚膽戰,生怕有一天會斷水,如果中國有美國的軍事優勢,那麼周邊的國家可能會像古代中國一樣,形成一個“附庸關係”,包裹著中國,免受他國的攻擊。


因此中國哪怕只需要有一點點實力,立即就能對世界造成完全不用的影響,而美國不一樣,美國必須成為世界第一才能足夠的影響到世界,實際上美國在成為世界第一之前,常年是龜縮在美洲大陸不動的。


因此在對世界影響這個界面上看,中國的強大是和中國的安全成平方比的,中國每強大一點,對於世界影響力有倍增的效果,但是如果中國衰弱,中國會面臨四面八方的攻擊,這又是一個弱點。


而美國則剛好相反。如果世界其他國家崛起,美國就會被迫退到孤立狀態中,美國強大的孤立主義是有深刻的地理因素在的,不過就算美國衰弱,國家安全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李建秋的世界


中國與美國是兩個國土面積與地理緯度都差不多的國家,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來看,也各有特長與優勢,不過長遠來看,中國在風水上可能更優於美國。

中國的西部為高原高山,東部平緩廣闊,使中國形成相對獨立的發展空間而且進退自如,認為天下就是中國,中國就是天下的中心。但也因此在文化上有些偏頗,缺乏更大視野的交流和境界。而美國毫無遮攔毫無保留的地理特徵,左右逢源,左顧右盼,更適合形成開放社會和開放性經濟。

中國被眾多鄰國環繞包圍。在某些時候,這是一種優勢,例如,和平時期,可以和鄰國共謀發展,共同謀劃地緣優勢,戰爭紛亂時期可以將鄰國作為戰略屏障、進退依託與矛盾緩衝等等。但如果處理不好鄰里關係,特別是國力孱弱時,鄰國也是劣勢,甚至可能是如群虎環伺的敵人,騷擾不斷的發展羈絆,甚至是無以突圍的封鎖鎖鏈。而美國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個接壤的鄰國,既能遠離紛擾,又易於防守,相對清淡寡味,清靜寂寞,但也更能獨善其身,專注於自身。

因此,中國的戰略縱深更深遠複雜,歷史更迂迴曲折,迴旋餘地選擇更山重水複,運來運去更悄然綿遠,更適合一個穩健型的政治經濟社會,而美國相對更簡單些,但運來運去,更多是大起大落,易漲易退,更適合一個開放性的政經社會。




祇樹林


這個問題讓中國和美國都非常尷尬。


理論上說,祖先的眼光不會差,畢竟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不曾斷代的文明,創造的文明也極其輝煌燦爛,這充分說明了這塊風水寶地在地理環境上的優越性。

但美國卻能夠在不到200年時間裡就一躍成為超級大國,綜合國力長期一騎絕塵。而根據“地理決定論”的思想,美國一日千里的崛起必然和優越的地理環境緊密相連。

所以中國和美國到底誰更優秀呢?這似乎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過靜夜史還是堅持認為我們更有地理環境上的優勢。

很多人總感覺平原面積廣就是優越,畢竟平原多了不僅可以種地,更可以蓋房。但問題是印度的耕地面積也比我們多,你能說印度的地理環境比我們優越嗎?


在靜夜史看來,美國中央大平原面積廣大不假,但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很重要的一點兒就是由於美洲“山地—平原—高原”的三塊板地形特點,冬季來自北極的極地東風可以輕而易舉地自北向南吹透美國本土。相比之下,我們在冬季雖然也受到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影響,很多人更是調侃以喝西北風為生,但由於青藏高原秦嶺等山脈的阻擋,南方廣大地區尤其是雲貴地區冬季相對溫暖。

也有人說,美國“南北無強國,東西兩大洋”的地緣特點,可謂真正的得天獨厚,天賜之地。

這樣的說法當然很有道理,畢竟這樣的地緣環境,天生意味著國土缺少威脅。要知道,國土安全是一國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一國國防建設的重中之重,相比於美國的“瀟灑快活”,我們周邊單是擁核國家就有4個,可謂真正的危機四伏。而美國則幾乎可以全身心“心無旁騖”地投入到煽風點火、稱霸世界的事業中。



但是就像很多時候同樣一件事情從不同角度來看結論可能大相徑庭一樣,也許從一個普通國家角度來看,美國的地理優勢尤其是地緣優勢非常明顯,但從世界大國的角度來看,美國的地理環境還是存在著缺陷,而且是不可彌補的缺陷。

而這個缺陷就是:距離亞歐大陸太遠。

雖然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的理論被證明並不完全正確,但那句“誰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 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 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的論斷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尤其是當蘇聯在二戰後一躍成為超級大國後,這樣的理論更是風靡一時。


當前的美國,作為“邊緣國家”,之所以稱霸世界,靠的是英國海洋霸權主義路線的一脈相承。作為英國的Plus版本,美國在接過英國霸權的接力棒後,繼續成為大陸平衡政策的主導者。所不同的是,美國稱霸全球后,所佔據的島嶼不是英倫三島,而是南北美洲,面向的“大陸”也不再是歐洲,而是整個亞非歐大陸。

自1823年美國提出“門羅主義”政策後,整個拉丁美洲就逐漸成為美國的後花園,再加上當時的加拿大不值一提,所以美國自然而然也成為整個美洲乃至西半球的霸主。

通過儘可能保持亞歐大陸內部各方勢力的平衡,美國的霸權也如日中天。


但問題是亞歐大陸內部勢力不可能長期保持均勢,這也就意味著美國不可能將離岸平衡手玩下去。從英國盛極而衰的軌跡來看,美國也許比英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終歸也會有從頂點跌落的那一天,這不僅是美國的宿命,更是海洋型帝國的宿命。

相比之下,本身就身處亞歐大陸的我們則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雖然強鄰環伺,但我們在海上直接連接太平洋,在大陸則和亞洲所有板塊相連,在大國崛起方面有更多優勢。

在靜夜史看來,當前的我們距離地理環境的優越,還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北方的蒙古,二是東南的臺島,它們一個涉及到北方的縱深,一個涉及到沿海的安危和進出太平洋的成敗,所以這兩個問題也是我們大國復興道路上必須要直面和解決的問題。

相信等到這兩個問題圓滿解決,我們的地理環境也將更上一層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