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油價”來襲,國內石油石化企業“很受傷”

4月21日,美國原油期貨合約價格暴跌逾300%,歷史上首次收於負值。究其原因,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削弱市場需求只是其中之一。國際油價跌跌不休,令國內石油石化企業”很受傷。

多重因素致國際油價“崩塌”

北京時間4月21日凌晨2點30分,美國WTI 5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報-37.63美元/桶,暴跌55.90美元,跌幅達305.97%,不僅歷史上首次收於負值,且成為自1983年紐交所NYMEX WTI 原油期貨上市以來,所錄得最低原油期貨價格。

與此同時,將於5月19日到期的6月WTI合約下跌約18%,至20.43美元/桶;7月WTI 合約下跌約11%,至26.18美元/桶。


“負油價”來襲,國內石油石化企業“很受傷”

(圖片來源於網絡)

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稱,油價下跌是非常短時期的,負油價反映了金融方面的問題,並非原油局勢。他還提出,“現在是購買原油的大好時機,我們希望國會能支持。”但很顯然,業內人士對於原油出現極端走勢,感覺“很糟糕”。

石油價格信息服務商OPIS的全球能源分析主管Tom Kloza表示:“沒有人見過這種負油價,我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公司(RBC Capital)分析師Helima Croft也稱:“目前我們看不到原油市場短期內有任何好轉,我們仍對原油短期前景感到擔憂。”

什麼原因導致油價“崩塌”?無疑,新冠疫情蔓延重創全球石油需求,是令國際油價大跌的“元兇”之一。雖然OPEC 於4月12日與產油國盟友達成“有史以來最大的減產協議”,5月至6月日均減產970萬桶,7月至年底降至日均減產770萬桶,但此舉或仍不足以化解疫情令全球經濟“停擺”造成石油過剩持續增長的問題。

在高盛分析師看來,OPEC+的減產協議雖屬空前,但“規模太小,來得太遲”。國際能源署(IEA)更是在4月15日發佈的月報中預計,4月石油需求同比減少2900萬桶/日,降至1995年水平;5月石油需求減少1200萬桶/日。

然而,疫情僅是導致原油創紀錄低迷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原油存儲空間告急亦進一步拉低了油價。IEA的月報指出,隨著需求下降超過OPEC+的減產量,石油儲備可能會飽和。康菲石油公司CEO近日預計,石油儲備將於5月份填滿。

瑞典能源諮詢公司Rystad Energy的分析師Bjornar Tonhaugen認為:“全球供需失衡的真正問題已開始在油價上顯現。隨著原油生產繼續相對完好地進行,倉庫一天比一天滿。”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4月1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10日當週,美國除卻戰略儲備的商業原油庫存增加1924.8萬桶至5.036億桶,增幅4%;美國原油庫存變化值連續12周錄得增長,漲幅續刷紀錄新高。同時,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庫欣原油庫存增加572.4萬桶,庫欣原油庫存變化值連續6周錄得增長。

標普全球普氏能源資訊分析師Chris Midgley指出,庫欣是內陸城市,原油庫容很可能在三週內填滿,屆時WTI原油期貨合約進行實物交割將更困難。

可以想見,倘儲罐庫容不夠或存儲成本過高,生產商寧可接受負油價,賠錢也要讓買家將原油運走。

除了上述兩大因素,5月原油暴跌還與臨近交割日有關。由於5月合約將在北京時間4月22日凌晨2點30分交割,為避免被強制平倉,部分交易者會提前平掉5月合約,重新建倉6月合約,這就導致5月合約出現許多賣盤,價格大跌。

“三桶油”打響降成本戰役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際油價跌跌不休,國內石油石化企業“很受傷”。

在4月20日國新辦就今年一季度央企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坦言:“一季度,國際原油價格暴跌,布倫特原油價格從1月初的每桶68美元跌到3月末的每桶23美元,期間一桶跌了40多美元。儘管低油價對降低我國經濟運行成本有利,但對中央石油石化企業生產經營和效益產生較大沖擊。一季度國內需求下降,成品油銷量下降也超過20%,勘探、煉化等業務收入成本倒掛,石油石化企業整體虧損,影響央企效益增速,影響了30個點。”

華泰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國際油價快速走低,主要通過庫存週期利空化工產品價格趨勢和企業庫存價值,包括煉化、有機原料等。同時,利空以天然氣、煤炭為原料的競爭性路線的盈利能力。

事實上,國際油價持續下跌造成的壓力,國內石油石化企業早已感受。

3月26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證券簡稱:中國石油,證券代碼:601857.SH)舉行2019年度業績發佈會,公司財務總監柴守平在會上稱,2020年以來,國際油價大幅下跌,與年初相比跌幅超過60%。為此,公司正在編制與油價聯動的資本開支方案,整體原則堅持“量入為出”。

根據中國石油2019年年報顯示,去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456.82億元,同比下降13.9%。而其資本性支出達到2967.76億元,同比增長15.9%。可見,公司決定調整2020年資本開支,國際油價不斷跳水是一大關鍵因素。

4月16日,中國石油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厚良在提質增效動員推進會上表示,疫情和油價暴跌疊加而至,對油氣市場供應端和需求端造成雙重擠壓,集團公司生產經營受到的衝擊前所未有。

顯然,兩位集團重要人物的表態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油價“寒冬”持續,中國石油下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勒緊褲腰帶”。

無獨有偶,3月23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證券簡稱:中國石化,證券代碼:600028.SH)召開“百日攻堅創效”行動動員(視頻)大會,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張玉卓提出“大幹一百天、苦幹一百天、快乾一百天,促進生產經營全面迴歸正軌”,並要求“有序降低庫存成本,努力降低原油採購成本,提升上游應對低油價的能力。”

3月29日,中國石化發佈2019年年報,去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75.91億元,同比減少8.7%。年報稱,預計2020年國際油價低位震盪,加之受疫情影響,公司生產經營計劃正在動態調整中,初步計劃資本支出1434億元。

我們注意到,2018年中國石化的資本支出為1471億元。此舉反映出面對國際油價大幅波動影響,集團對於2020年市場持謹慎態度。

此外,在港股上市的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證券簡稱:中海油,證券代碼:00883.HK)於3月25日舉行2019年年度業績電話會議,根據其2019年年報,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331.99億元(其中,油氣銷售收入1971.7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10.45億元,同比增長15.9%。

雖然中海油年報稱,得益於產量增長和有效成本管控,去年業績不錯。但實際上,公司對於今年以來油價跌跌不休,同樣“如臨大敵”。在3月25日的電話會議上,中海油首席執行官徐可強表示,鑑於當前疫情和油價影響,公司將對2020年資本性開支和油氣淨產量目標作一定幅度下調。據悉,中海油去年資本支出為796億元。

4月7日,中海油召開“堅決打好應對低油價挑戰攻堅戰”工作部署視頻會議,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汪東進在會上明確,做好長期應對低油價的充分準備,“年度國內原油、天然氣增產目標不動搖,年度投資壓減10%—15%,總成本降低不少於10%,通過推進降本增效專項行動實現降本50億元,虧損企業治理工作要實現減虧50億元。”

從4月21日國際油價暴跌後,國內“三桶油”在股市上的表現看,中國石油以4.52元/股開盤,收報4.51元/股,下跌0.88%;中國石化以4.57元/股開盤,收報4.54元/股,下跌1.52%;中海油以8.310港元/股開盤,收報8.27港元/股,下跌2.93%。三者悉數“翻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