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都有哪些隱喻?為什麼我們反對某些疾病被汙名化


疾病是生命的陰面,是一種更麻煩的公民身份。

每個降臨到世間的人都擁有雙重公民身份,其中一個屬於健康王國,另一個則屬於疾病王國。

——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

疾病都有哪些隱喻?為什麼我們反對某些疾病被汙名化

疾病不僅僅是一種表現在身體上的病症,更是一種道德評判和政治態度

長久以來,某些疾病被貼上標籤,被汙名化,使得這類被汙名化的患者群體遭受來自社會的偏見、侮辱,甚至生命威脅。

最近最值得警惕的例子就是,一些西方國家將正在世界範圍流行的冠狀病毒稱為“中國病毒”或“武漢病毒”,這自然引起國人的憤慨和強烈反對。

早在2015年5月,世衛組織就公佈了新發現疾病命名指導原則,鼓勵研究人員、衛生官員與媒體使用中性的、一般的術語代替人物、地點、動物、食物和職業等命名疾病。世衛組織認為新的命名規範可以減少對公眾心理上的傷害。

很明顯,出於一種政治目的,有些國家政客不顧世衛組織的提醒,故意將這次的冠狀病毒稱為“中國病毒”或“武漢病毒”,如此險惡的用心,不僅僅是抹黑一個國家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海外華人成為極端主義和種族歧視的目標,使他們不斷遭到當地人的侮辱、歧視,甚至人身攻擊。

這種附著在某些疾病上的偏見和歧視,作為一種隱喻,成為疾病之外具有某種象徵意義的社會重壓,更是成為一種道德評判和政治態度的體現,而這正是我們要堅決反對疾病被汙名化的重要原因。

疾病象徵意義的社會重壓,比疾病本身更痛苦致命

美國作家、評論家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一書中,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剖析了某些疾病如何對患者帶來無形的重壓和道德評判上的羞辱。

桑塔格曾罹患癌症,在持續數年的治療中,不僅得忍受疾病本身所帶來的痛苦,更承受了加諸疾病之上的象徵意義的重壓。在她看來,後一種痛苦遠比前一種痛苦更致命,因為它以道德評判的方式使患者蒙羞。


疾病都有哪些隱喻?為什麼我們反對某些疾病被汙名化

蘇珊·桑塔格

由於對疾病意義的隱喻化闡釋,導致了人們對於疾病和死亡的態度,往往使患者感覺被歧視和侮辱,以及被區別對待。

“癌症被認為是這麼一種疾病,容易患上此病的人是那些心理受挫的人,不能發洩自己的人,以及遭受壓抑的人——特別是那些壓抑自己的肝火或者性慾的人。”

桑塔格說,如此這般的命名行為讓人感受到貶抑或身敗名裂。“只要某種特別的疾病被當作邪惡的、不可克服的壞事而不僅僅被當作疾病來看待,那大多數癌症患者一旦獲悉自己所患之病,就會感到在道德上低人一等。”

由於這種隱喻所帶來的後果可能妨礙患者儘早尋求治療,或妨礙患者做更大的努力以求獲得有效治療,因此,“我相信,隱喻和神話能致人於死地。”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當艾滋病成為一種新流行病時,桑塔格從中發現了那些古老隱喻的幽靈重現,她寫下文化批評論文《艾滋病及其隱喻》,認為將錯誤完全歸咎於患者的想法太過無知和草率,“而無知,以支配一切人際關係詞彙的那種無情邏輯來看,意味著犯罪。”艾滋病這種能帶來如此之多的犯罪感和恥辱感的疾病,必須要揭露、批評、細究和窮盡,才能從隱喻中剝離出來。


疾病都有哪些隱喻?為什麼我們反對某些疾病被汙名化

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

事實的確如此,對於艾滋病的多重隱喻,使其產生了極為嚴重的社會負面影響,這比艾滋病本身所具有的危險更為嚴重。

而今年爆發的冠狀病毒肺炎,使得疾病汙名化達到高潮。人們感到焦灼和憤怒,當成千上萬的人因為這種疾病而死去時,擊潰人類自信的是脆弱和無能為力,而轉嫁這種憤怒的方式是對疾病汙名化和種族歧視,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悲哀。

疾病的隱喻給患者帶來如此之多的犯罪感和恥辱感,使他們似乎深陷於有關自身疾病的種種幻象中而不能自拔。桑塔格認為:“要擺脫這些隱喻,光靠迴避不行。它們必須被揭示、批評、細究和窮盡。”

疾病的汙名化真的能致人於死地

最近由於鮑某人的性侵案,臺灣作家林奕含又不斷被網友提及。

生於1991年的臺灣女作家林奕含,家境良好,有著極其聰明的頭腦和天使般的容貌,她品學兼優、聰明上進,卻在13歲那年遭遇補習班國文老師“巧言令色”的誘姦。

疾病都有哪些隱喻?為什麼我們反對某些疾病被汙名化

林奕含

這個從小熟讀中國古典文學,能背誦張愛玲全集,對文學一直懷抱信仰的女孩,一度陷入文學語言魅惑的深淵之中,在精神的無邊黑暗中,她尋找出口的辦法是,“我要愛上老師,否則我太痛苦了。”

當語言表象和道德內核之間出現巨大斷裂時,創傷始終無法治癒,林奕含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她的高中是在家、學校和精神診療室度過的。由於抑鬱症的反覆發作,她最終沒能讀完大學,這成為她內心莫大的遺憾。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林奕含的生命暗無天日,她幾乎全靠閱讀和書寫來維繫自己脆弱的生命。《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是林奕含所留下的唯一完整的小說,以她自身經歷為素材,揭開過往傷痛的過程,就的不斷直視內心那團最濃稠的黑暗,這耗盡了她本就脆弱的生命。

小說出版後被讀者追捧。但誰也沒料到,2017年4月,在小說出版僅僅兩個月後,林奕含被發現自縊於臺北家中,那時她結婚還不到一年。儘管婚姻是她所期待的那種,但終究未能挽救她的生命。

林奕含放手而去,悄無聲息。

她在生前接受訪談時曾坦誠自己創作的心路歷程:“這個故事折磨、摧毀了我一生。”“我的整部小說,到我的書寫行為本身,都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詭辯,都是對藝術所謂真善美的質疑。”

疾病都有哪些隱喻?為什麼我們反對某些疾病被汙名化

林奕含生前最後的訪談

疾病都有哪些隱喻?為什麼我們反對某些疾病被汙名化

林奕含生前最後的訪談

藝術的真善美是什麼?林奕含沒有答案。或許這一切只是黑暗中的幻象而已,文學無法泅渡她到光明的彼岸。

林奕含去世後,人們追尋她曾經走過的痕跡,找到2016年4月,林奕含在自己的訂婚宴上長達20多分鐘的致詞。她以精神病患者的身份,講述自己多年來所經歷的痛苦和折磨。

“如果今天婚禮我可以成為一個‘新人’,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汙名化的人。”

在訪談中,林奕含坦言自己曾經努力過,但仍然“無法拯救日日夜夜生活在精神病的暴亂中的我自己……我被精神病剝削了一切。”


疾病都有哪些隱喻?為什麼我們反對某些疾病被汙名化

林奕含

林奕含臨終前最大的遺憾可能是,包括自己的父母、朋友、老師,很多很多人始終無法理解和感同身受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內心世界。

從林奕含生前留下的文字看,她不斷痛悔自己的軟弱和無能,因為她至死都沒有看到壞人得到應有的懲罰。

或許這是她的疾病始終得不到治癒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