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餅的隱喻

前言

隨著小麥產量的增加,麵食成為人們喜愛的主食。於是蒸餅就出現了,蒸餅本是再普通不過的麵食,它的不同做法流傳於民間,家喻戶曉。是尋常百姓家充飢果腹的家常飯。在晉朝的時候,史書上就已經出現了"蒸餅"的記載。蒸餅是"炊餅"的前身。當它和歷史的人物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賦予不同時代色彩,成為這個王朝一種象徵或隱喻。也就演繹出不尋常的內涵與意義。它的命運也就隨著時代的變遷或悲或喜、或褒或貶了。

炊餅的隱喻

一、炊餅還是蒸餅?

炊餅:宋朝時凡是用面做食物的,都叫餅:所以用火燒烤的叫燒餅;用水煮的就叫湯餅:用籠屜蒸的就叫蒸餅。

那蒸餅又是什麼呢?《辭源》中寫道:"即饅頭,亦曰籠餅"。

那為什麼炊餅就是蒸餅呢?說來話長,在宋朝,宋仁宗趙禎繼位後,因為趙禎的"禎"與"蒸"音近,犯衝,時人避諱,蒸餅就被改名為炊餅了,此後宮廷上下都把蒸餅喚作炊

炊餅的隱喻

二、與作品相生 承人性縮影

提到炊餅,很自然會聯想到以賣炊餅為生的一對夫妻,武大郎那個具有悲劇色彩、又矮又醜的以整天挑著個擔子走街串巷,口裡喊著:"炊餅,賣炊餅了——",最後被貌美如花卻又心狠手辣的妻子潘金蓮藥死。

炊餅的隱喻

潘金蓮,幾百年來,她一直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堪稱妖豔狠毒的典型角色。在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中,很少有人同情她的遭遇,這就是潘金蓮。成為茶餘飯後的壞女人樣板。

其實無論是施耐庵筆下的武大和潘金蓮還是蘭陵笑笑生所講述的以炊餅為生的武大夫婦,這都是時代賦予他們的傳奇色彩,並不是真實的歷史,他們應小人傳言誹謗的種子,因無業遊民嫉妒而發芽,藉助當時封建封建禮教孕育成型,最後藉助作家之手和人們對中華美德中善惡美醜的評判而世代相傳,成為歌頌武松懲奸除惡和善惡有報典範。

炊餅的隱喻

歷史上確有武大郎其人,名武植,因為武植是家中的老大,就叫武大郎。武大郎是一個身高1.8米的大個,風流倜儻,勤奮好學,官職縣令。與人為善,俠骨柔腸。與潘金蓮一見鍾情。二人相親相愛,為世人羨慕。因遭到小人妒忌,四處造謠、中傷。在四處宣揚之時,一隻早已垂涎潘金蓮,而屢遭拒絕西門慶,樂得參與其中,遊手好閒的無恥之徒西門慶,因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不惜抹黑自己,添油加醋就成了劇本中人物的形象和情節。

三、應真情之需 鑑飲水思源

炊餅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已經更改了姓名,但一直是普通百姓度日餬口的必備口糧,似乎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到了大明王朝卻備受恩寵,甚至於在《明史》中佔有一席之地。他成為開國皇帝朱元璋經常飽含深情回憶的對象,炊餅在大明王朝的皇帝眼裡,炊餅是開疆擴土逐鹿中原的見證,更是對知書達理、賢惠聰明,經歷了30多年風風雨雨,一同度過轟轟烈烈的戰爭時期和成大業後共享富貴榮華的結髮夫妻"馬大腳"---馬皇后的認可與鍾愛。正因為有了這麼開明的皇帝,有了這麼優秀的皇后,才有了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隨筆,天子御國門的輝煌。

朱元璋出身貧寒,父母和哥哥都在瘟疫中相繼去世,無依無靠的朱元璋為了生存,就到黃覺寺當了僧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因他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很快嶄露頭角,深得紅巾軍大帥郭子興的賞識。每到軍事上遇到困難,朱元璋都能出謀劃策,使戰情化險為夷。而每次軍事活動,郭子興總是派他打頭陣,而朱元璋都能不負所托,凱旋而歸。朱元璋對郭子興更是忠義有加。郭子興就把聰明賢惠、知書達理的養女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成為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後,他所帶的軍隊紀律嚴明,有知人善任,英雄豪傑慕名投奔而來。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馬氏與朱元璋成婚後,聰明伶俐的馬氏對朱元璋無論是軍事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朱元璋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一旦頭腦發熱,處事不冷靜的時候,她就會及時疏導予以滅火。使仁政、勤勉的朱元璋如虎添翼。真可謂大明江山軍功章上有朱元璋一半,那另一半就是馬皇后了。

炊餅的隱喻


作為老丈人的郭子興,本來就是商人出身,利益為重。有勇有謀、寬宏大度的閱歷頗深的朱元璋事事周全深得上下官兵的認可和仰慕,所以郭子興看在眼裡當然不會舒服。特別是大事的時候,一旦意見不統一,朱元璋侃侃而談展現了雄才大略的時候自然就搶了丈人的風頭,礙於面子,出於自尊也難免找這個女婿的小腳。郭子興遇到難事找到朱元璋時就表現的極為熱情,甚至勝過自己的兒子;一旦問題處理的順手時,就變了臉色,態度也不好了。一到這時候,朱元璋就會格外小心,態度溫和,語言順從委婉。

炊餅的隱喻

馬氏也是費盡心機的經常在郭子興夫婦面前講情,從中撮合,郭子興對養女一隻視若己出,加之馬氏也經常拿出個人的積蓄討好郭子興的妻子張氏,讓她在郭子興面前多說些朱元璋的好話,以緩解他們翁婿之間緊張的關係。但是有一次亳州城內的大帥府召開重要軍事會議,討論軍事行動。將領們意見不統一,卻又拿不出良策,郭子興煩躁不安。這時候朱元璋站了起來,詳細的講述了自己的簡介,分析的是條條是道,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和讚許。這有觸動了郭子興敏感脆弱的神經,自尊心大大受挫,於是第二天找藉口將朱元璋被關在黑暗的小屋裡,閉門思過。且吩咐下去:誰也不允許給朱元璋飯食。

一天過去了,朱元璋水米未進。深愛他的馬氏哪能受得了啊?來到伙房,趁廚師不備,偷偷地拿了一個炊餅就往外走,剛走出或房門,可巧正在這時,郭夫人張氏迎面走來,馬氏避之不及,趕緊把滾燙的炊餅放進懷裡,前去參拜張氏。剛出鍋的炊餅可把馬氏燙壞了,疼的她緊皺眉頭,張氏見他的樣子不對,就詳細盤問,方知道事情的原委,急忙讓馬氏趕緊把炊餅拿出來,但是馬氏胸前已經被燙傷。後來由於漲勢的勸說,郭子興才解除了朱元璋禁閉。

接下來的征戰,由於淮河流域連年災荒,糧食欠收,軍需儲備不足,馬氏便在自己的住房裡,口挪肚攢私自積存一些糧食、蔬菜和各種肉類留給朱元璋不時之需,而自己卻常常只吃半飽,這讓朱元璋對大腳馬皇后的恩情更是終生難忘。他常常把這些事情講給大臣們聽,每當回憶往事,朱元璋總是誇讚馬氏賢德淑能,從心裡認為:把馬皇后比作唐朝的長孫皇后。

在朱元璋執政期間,馬皇后時時提醒,朱元璋從心裡信服馬氏,因而在處理問題上少犯了不少錯誤。賢良的馬皇后,處事得體,母儀天下。馬氏病了,大臣為她找來最好的醫生,併為她禱告,他對朱元璋說:"生死不是個人決定的,禱告有什麼用?再好的醫生也不能讓人總活著。一旦吃了藥不見效,因為我而怪罪醫生是我不願意的。"在病危之際,朱元璋問他還有什麼話可說,馬氏輕聲的說:"希望您尊重人才,虛心聽取意見,謹慎處理問題,做事有始有終,子孫後代賢明,大臣和老百姓能各得其所。"馬皇后去世時,朱元璋放聲啼哭,難以自禁。朱元璋將她葬於孝陵,諡號:孝慈高皇后,此後,朱元璋再也沒有冊立過皇后。

《明史》之《高皇后傳》中就講述了馬皇后送炊餅一事,在這裡的炊餅,起到了應真情之需 鑑飲水思源之用。成為一個王朝的隱喻在輝煌的大明史冊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結語

炊餅,從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麵食,到觸碰皇帝的名諱,再到窩囊窮酸的武大的代名詞,最後成為見證可歌可泣的忠貞不渝愛情的寶典,實在是具有一定的戲劇性,但是在每個王朝中隱喻的不同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炊餅隱喻封建王朝皇權至上的史實。同時宋仁宗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是公認的最有仁愛之心的一位皇帝,無論是民間,還是朝廷上下,都能認同把"蒸餅"改為"炊餅",這也許是對仁宗皇帝的一致認同吧;

其次:元末明初時期普通百姓心中的安分守己、因果報應道德觀念和懲惡揚善,嫉惡如仇的頌揚;

最後:正是因為朱元璋銘刻糟糠之妻以炊餅救命的感恩之情,時刻警醒自己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從一個乞丐成為一國之君,成就一個輝煌偉業的封建社會王朝。一個小小的炊餅在《明朝》的史冊上佔有一席之地,這正隱喻著:歷史對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夫婦認可與讚賞。


參照史料:

《二十四史》

《明朝》

《上下五千年》

《中國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