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視覺隱喻的角度看《過春天》,雙城身份少女,自我追尋之路

《過春天》上映後獲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最佳影片,豆瓣評分7.7分,並且口碑和話題雙豐收,對於女性導演白雪畢業後的處女座來說,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

從視覺隱喻的角度看《過春天》,雙城身份少女,自我追尋之路

電影作為一種視覺隱喻藝術,不僅有語言文字符號,更有很多非符號語言,他們傳播的信息非常巨大,如姿勢、表情、畫面景物及其變化的鏡頭形式等,造成影片主題解讀的多義性、不確定性。 影片中導演有著一些巧妙的視覺隱喻,賦予了這部影片更深刻的內涵,也不斷的暗示著故事情節的推動和人物情感的變化。

白色耳機:用耳機與外界隔絕,象徵著安全感的缺乏

電影一開始,劉子佩每天乘坐火車來往於深港兩地時都要戴耳機,每天海關和火車的廣播都在提醒劉子佩“單飛”的身份,當戴上耳機的時候可以獲得片刻的寧靜。這時的劉子佩是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就像一葉浮萍。

從視覺隱喻的角度看《過春天》,雙城身份少女,自我追尋之路

1、劉子佩的母親阿蘭是內地人,佩佩與母親一同生活,母親總是驕傲的同小姐妹說佩佩從不用她幫助輔導功課,然而現實卻是佩佩會遲到、逃課、數學成績在班級中倒數,但這一切母親並不知曉,佩佩一度認為母親對自己毫不關心。阿蘭經常打麻將、帶男友回家、抽菸酗酒,甚至夜晚牌桌上遺留的未熄滅的煙差點引燃房間她也毫不在意,嬉笑著給小姐妹打電話說火能旺財,劉子佩痛恨她無所事事、作風不正的樣子,痛恨她把移民的希望寄託在陌生男人身上的想法,因此她對母親的愛充耳不聞,甚至回報以冷漠、鄙視的態度。

從視覺隱喻的角度看《過春天》,雙城身份少女,自我追尋之路

2、劉子佩的父親是香港人,但是父親已經有了另外的家庭。第一次見面是佩佩16歲生日的深夜,勇哥忙著處理家裡七百多萬的新房貸款,匆匆地給了女兒一個紅包和一句輕描淡寫的“大吉大利”;第二次是佩佩落寞地遊走於香港車水馬龍的大街,隔著玻璃窗看到三代同堂的父親一家在慶祝購房成功;第三次見面是與朋友阿JO分道揚鑣後,佩佩尋夢他鄉的希望破滅了,父親依然是玻璃窗外吸菸的川流路人。父女二人同處香港的方寸之地,內心卻是咫尺天涯。香港是劉子佩極力想融入的地方,但是父親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她,這裡不是她的家。

從視覺隱喻的角度看《過春天》,雙城身份少女,自我追尋之路

在香港沒有家的劉子佩不得不每天往返於深圳和香港,此刻的她很孤單,沒有安全感。而在電影后半段,儘管廣播聲依舊存在,白色耳機卻從劉子佩身上消失了。因為此時的劉子佩已經從走私組織和阿豪的感情中找到了歸屬感。“花姐”這個角色出現在她的面前,在鏡頭中花姐染著利落的紫色短髮,熱情地招呼佩佩坐下吃菜,關心她的個人情況。熱鬧的聚餐,關照的眼神,不同於柔弱無知母親,幹練而強大的花姐形象給予佩佩另一種類似於母愛的關心。這種關心可以帶來心理依靠,她的關心與重用是對母親情感缺位的彌補,花姐讓佩佩有了家庭參與感與團隊身份認同感,並且收佩佩作為乾女兒。

從視覺隱喻的角度看《過春天》,雙城身份少女,自我追尋之路

阿豪和劉子佩有曖昧關係,但劉子佩對阿豪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愛情,而是荷爾蒙作祟,讓她在渴求溫暖的時光裡,對同樣身處香港社會底層的阿豪產生了惺惺相惜之感,而她被壓抑的人生更在阿豪身上找到了暫時的出路。在佩佩暫時實現“角色突圍”與“身份認同”後她與阿豪的感情進一步升溫,兩個人在倉庫中互相撩起衣服,把手機用膠帶纏繞在彼此身上,封閉的狹小空間,如情慾般的紅色曖昧光線從側面灑在兩個人身上,畫面右側一臺並不轉動的風扇使觀影者感受到空氣的凝固與溫度上升,兩個人的呼吸變得侷促肢體彼此交互,青春期的荷爾蒙透過屏幕感染力十足,此場景成為全片夢幻的美的極致。

從視覺隱喻的角度看《過春天》,雙城身份少女,自我追尋之路

雪:象徵著劉子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劉子佩在影片一開始一心想和陳頌兒去日本看雪,雪一方面有純潔、乾淨、美好的意味,而對立面是不會下雪的香港,對於劉子佩來說,這裡是骯髒勢力的成年人社會,她想逃離這裡,來一杯日本的清酒,賞一回爛漫的櫻花,觸一觸富士山上的白雪,安寧的“烏托邦式”的圖景是佩佩和阿JO聊慰哀思的希冀和祈願。

從視覺隱喻的角度看《過春天》,雙城身份少女,自我追尋之路

在電影的結尾,劉子佩和母親來到飛鵝山俯瞰整個香港,一片雪花飄落在劉子佩的掌心,這偏雪花隱喻著雖然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從泥沼般的香港解脫出來,卻與母親達成了和解。

從視覺隱喻的角度看《過春天》,雙城身份少女,自我追尋之路

鯊魚:象徵著同樣被現實束縛的劉子佩

在劉子佩去陳頌兒的親戚家時,意外地發現親戚的豪宅中有一條養在玻璃缸裡的鯊魚,劉子佩對此表示了驚歎,而陳頌兒卻無動於衷。對於陳頌兒來說,這只是和游泳池等一樣的、自己親戚家擁有巨大財富的一個標誌,但劉子佩卻在魚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鯊魚原本是具有巨大能量的魚類,這與對未來充滿憧憬、精力充沛的青少年是類似的,然而電影中的鯊魚卻被困在一個狹小封閉的魚缸裡,這勾起了劉子佩的同情。因此,在她看來,自己周遭的世界也猶如一個魚缸,壓抑、束縛著她。在劉子佩和觀眾的認知中,鯊魚是屬於大海的,大海危險而動盪,但是卻有著更多的可能性。

從視覺隱喻的角度看《過春天》,雙城身份少女,自我追尋之路

在電影的最後,劉子佩用塑料箱將鯊魚帶到海邊,將它放歸廣闊的大海,讓鯊魚在海洋中釋放自己健康的力量感和蓬勃的生命力,在成人的世界中打馬而過、日本之旅無疾而終的劉子佩將自己沒能實現的尋找自由的願望,但也放下了對“自我”的執拗。

除此之外,這一段情節還包含了富有深意的對話。劉子佩說:“鯊魚不是應該在海里嗎?”阿豪則說:“鯊魚會吃人。”劉子佩等人攜帶著走私物品在這片海域中的穿行,名為“過春天”,實際上也是一種將自己置於危險境地的行為,這種觸碰法律的行為,背後都有著種種辛酸與無奈。

電影用視覺隱喻的方法,使電影更具有厚重性,影片沒有沉溺於個體生命體驗的自說自話,用“男孩遇上女孩,男孩愛上女孩”這樣簡單的脈絡來詮釋青春,而是用少男少女自帶的青春氣息來消解“深港”題材的嚴肅性,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解讀跨境學童的身份複雜性,通過細膩的手法開鑿出不為大多數人熟知的社會現實。也吸引了更多的觀眾關注當前中國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佔全部犯罪的70%以上,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社會想要更好的發展,我們應該更加關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