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串門

走!去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串門

杜甫有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顧炎武有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讀書,是一種習慣、一種修養、一種美德

讀書,也是人民政協的精神基因

在全國政協委員履職平臺線上讀書會推開之際

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撰文

暢談“讀書”

走!去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串門

△張連起

05

讀書與時間無關,與生活方式有關。時間是個可怕的玩意兒,一去不回,什麼金錢、權力、美色都留不住。但書本可以,它超越時空,融通古今,橫歷八荒,縱貫四野,潤物無聲,百川歸海。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高貴的任性,讀書便是。

無黨派人士楊絳曾在《讀書苦樂》中寫道:“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去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入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對質。”

如此便捷,遠勝過世間最高明的老師。

蘇東坡被貶到海南儋州時,自言:“此間居無室、食無肉、病無藥、食芋飲水。”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堅持與兒子一起讀書。

南宋詩人尤袤曾說:“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

黃庭堅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明人于謙在《觀書》中寫道:“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心靈的潔淨、精神的芬芳、智性的圓融全在於閱讀。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可以改變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無黨派人士錢鍾書先生說:“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一個郵差。”

在歷久彌新的中國文化傳統中,讀書人從政,從政者讀書,系一體兩面。諸葛孔明即便躬耕隴畝時,也在隨時為“澄清天下”做準備;而張之洞《勸學篇》更指“古來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裡在學”。於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異質同構”,亦可為政協委員之境界也。

疫情防控期間的線上讀書會,旨在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為特殊時期的政協委員提供理性議政、對症問政、建言資政的“充電樁”,成為學思並進、凝心聚力、知行合一的“孵化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國哲學講求境界,用心讀經典,真心讀經典,就能體認“本體至樂”。它超越了一般人難以擺脫的“小九九”,讓具體的人感受到內心的強大,毫無拘束,靈明清爽,付諸實踐。所以,境界論並不玄遠奇妙。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好、接受力強,應該讀一些對自己終身成長具有關鍵性作用和決定性影響的好書。中年的時候,精力旺盛、視野開闊,應該努力拓展讀書的廣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學問基礎。年老的時候,時間充裕、閱歷豐富,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常讀常新的態度、百讀不厭的勁頭,在讀書世界裡感悟人生、樂以忘憂。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滋養。伴隨疫情大流行,引發中華詩詞大流行。如“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細理遊子緒,菰米似故鄉”等等,可窺堂奧。歷史必將銘記2020年,不僅因為我們經歷的磨難,更因為愈挫愈勇的鬥志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我們從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汲取“政協力量”,從各國名著中汲取科學、理性和文明的滋養,轉化為“委員聲音”,向著凝聚共識和建言資政兩方面聚焦發力,始終對準夢想、責任和復興的歷史航向。

鳥欲高飛先振翅,百戰歸來再讀書!

走!去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串門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財政部企業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委員,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

  1. 為了借這本書,習近平走了30里路

  2. 誰是引導毛澤東讀書的第一人?

  3. 何為讀書的“政協氣質”?這位政協常委說得通透!

作者:張連起

編輯:魏芯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