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理學不滿情緒的發洩,《西遊記》中充斥的抑道傾向

導語: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其內容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對於很多人來說《西遊記》只不過是一部充滿神魔色彩的小說,唐僧師徒四人或多或少都與鬼神有關,而與這部小說關係最為密切的就是佛道兩教。按理來說,佛道同為宗教其地位應該是一樣的,然而《西遊記》卻有著明顯的重佛抑道傾向。

同時,如果簡單來看《西遊記》的內容,其主要講的就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方求取真經的故事。乍一看這個故事非常簡單,但是每一部經典的作品都包含的有作者的思想在其中,所謂西方極樂世界,唐僧師徒四人從東土一路到大雷音寺,不正好是去尋求這極樂世界嗎?作者為什麼要尋找極樂世界呢?這很可能就是作者想要逃避自身所處的殘酷現實。

一、文人與理學思想

⑴前期的欣然接受

理學起源於北宋時期,我們知道自從董仲舒提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之後,封建統治者就將儒家當做是中央正統思想。也就是確立了儒家思想界大哥的地位。但是就像是一個幫派的大哥會在很多時候接受到來自小弟的挑戰一樣,儒家的正統地位也經常受到其他思想的挑戰,為了保持自身的地位它不得不隨時代而變。

對理學不滿情緒的發洩,《西遊記》中充斥的抑道傾向

董仲舒

很多時候,局勢變動對儒家思想地位的衝擊是非常大的,特別是漢朝結束後的三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這個時期政權變動非常劇烈,社會之中戰爭不斷。原本由儒家思想構建的君臣體系在這種局面之下根本無法維繫,所以很多人對於儒家思想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懷疑,加上儒家思想缺乏必要的哲學性,所以連儒家學者也開始喪失對儒家思想的信心。

對理學不滿情緒的發洩,《西遊記》中充斥的抑道傾向

理學代表人物

所以這段時間之內,更具哲學性的佛道兩教的思想受到人們喜愛,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在北宋時期,儒家學者就提出了理學思想。這種思想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了佛道兩教的部分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更具哲學性,如此一來讓得許多文人對儒家思想重拾信心,並且欣然接受理學思想。

⑵後期的無限厭惡

雖然文人們對於理學思想在前期可以欣然接受,甚至是非常推崇。特別是當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提出的的時候,一大批文人選擇支持理學。甚至還出現了許多的理學家,他們不僅接受和傳播理學,甚至根據自己的需要進一步改造理學。按理來說,不斷地改進應該讓理學越來越完美。然而事實確實相反的,理學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特別是理學刻意強調了儒家思想中的三綱五常等等禮教思想,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一開始很多文人都以為這種禮教思想可以約束世人的行為,從而營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

然而事實確實,這種禮教思想在非常大一方面壓制了人們的自然慾望,並且對於特殊人群極度的不公平,所以就開始有文人對理學思想產生了厭惡。

對理學不滿情緒的發洩,《西遊記》中充斥的抑道傾向

理學代表人物:朱熹

只不過厭惡禮教思想的人數量並不多,而且他們也很少提出代替禮教的新思想,儘管提出了新思想,卻也是充滿了一定的理想色彩的。這其中就比較著名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一些思想家,其代表人物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黃宗羲和顧炎武等人。

二、《西遊記》中的抑道傾向

⑴對理學不滿引發的抑道

可能很多人會疑惑前面為什麼要先介紹理學形成與文人對於理學態度的變化呢?這其實就與我們所想要探討的現象有關。《西遊記》中出現的抑道傾向,其中的""雖然指的是道教,但是並不是說理學是儒家思想的發展而形成的,所以就與道教沒有關係,相反在明朝中後期,道教與理學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對理學不滿情緒的發洩,《西遊記》中充斥的抑道傾向

《西遊記》劇照

理學原本就是吸收了一部分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所以它與道教思想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明朝中後期許多的道教人士將孔子神化,並且極力推崇理學思想,企圖拉進道教與理學的關係。實際上他們就是想借助理學來傳播道教,所以在那個時期,文人一般就是將理學與道教聯繫在一起的。

對理學不滿情緒的發洩,《西遊記》中充斥的抑道傾向

道教

之前我們說過一些文人對於理學思想舒服人們的思想而感到不滿,不過文人可不敢過度的表現出這種不滿,所以他們只能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委婉點的表現出這種不滿。正是因為這樣,道教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理學的代名詞,所以《西遊記》之所以出現這種抑道傾向,很大程度就是出自於文人對於理學的這種不滿。

⑵佛教的進一步發展

我們知道《西遊記》是圍繞佛道兩教展開的故事,所以除了抑道其實還有重佛。其表現就是道教的神仙在書中表現的都非常不堪,尤其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作為道教體系中至高無上的存在,天庭被肆意破壞但是卻沒有一個道教的神仙能夠徹底阻止,最後還要依靠佛教神明就可以看出來。

對理學不滿情緒的發洩,《西遊記》中充斥的抑道傾向

《西遊記》

除此之外,在《西遊記》中的其他情節中,道教也扮演著反派角色,例如車遲國中的虎力鹿力羊力三個妖怪,就是道教的代表。《西遊記》作者如此編寫並不是無的放矢,這些在現實生活之中是有些對應的。

對理學不滿情緒的發洩,《西遊記》中充斥的抑道傾向

佛教

從佛教傳入我國開始,其實就存在著佛道兩教的競爭。因為佛教兩教在中心思想的不同,就讓的兩教各自的信徒關係並不融洽。

所以《西遊記》中的抑道傾向出現並不是偶然,除了文人對於理學思想存在不滿之外,其實還與佛教進一步發展有關。因為佛教思想的傳播,很多文人接受其思想的洗禮,所以對道教就有著一種敵視,所以在作品中就會表現出來。《西遊記》中的抑道傾向很可能就是佛教進一步發展,文人對道教敵視程度加深的產物。

三、明朝殘酷的現實

⑴明朝殘酷的文字獄與理學思想的束縛

在上面我們說過,《西遊記》中的西方極樂世界就像是一個另類的世外桃源,作者接唐僧師徒四人取經,在一定程度就是表達出對於這個世外桃源的嚮往。從陶淵明撰寫《桃花源記》的部分目的我們知道,只有當現實非常殘酷時,文人才會想要尋求一塊精神的淨土,所以只要作者作品之中出現類似於桃花源的事物,那麼他所面臨的很可能就是非常殘酷的現實。

對理學不滿情緒的發洩,《西遊記》中充斥的抑道傾向

《桃花源記》

那麼《西遊記》的作者面臨著怎樣殘酷的現實呢?結合歷史我們知道,吳承恩生活在明朝中期,所以作為文人他所面臨的第一個殘酷現實就是文字獄與理學思想的束縛。要知道文字獄可不是清朝的專利,因為朱元璋出身低微,所以對於一些詞語非常敏感。

文人們在無意識之間引用了這些詞彙,就會被朱元璋認為是在嘲諷自己所以他對於一些詞彙的使用就做出了規定。

除此之外,錦衣衛偶爾還會在私下監督文人是否使用這些詞彙。因為這樣大大減少了文人對於皇家的非議,所以這種文字獄傳統就被保留了下來。

對理學不滿情緒的發洩,《西遊記》中充斥的抑道傾向

朱元璋

而理學思想的束縛也就更加簡單了,就算是讓文人思想侷限於禮教中,它與文字獄一起將明朝中期的文化風氣搞的一團糟。對於很多文人來說這其實就是一種殘酷的現實,這就讓得許多文人想要尋求精神上的桃花源。

⑵腐朽的政府機構與飽受剝削的人民

除了精神生活上的殘酷現實之外,其實在物質生活之中也存在著這種殘酷。在《西遊記》中,我們可以看見許多政府機構一開始腐朽不堪,許多百姓飽受壓迫,然而隨著唐僧師徒四人的到來這種局面就會改變,現實就會變得美好。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作者隨意寫作的一

個情節,但是這難道不是作者希望在現實中也發生的嗎?

對理學不滿情緒的發洩,《西遊記》中充斥的抑道傾向

明朝皇帝

明朝中期。由於明朝皇帝已經開始追求享樂,同時明朝建立之初,政府機構就存在的一些問題,所以明朝的政府機構越來越腐朽。在官場一種貪腐受賄的情況日益嚴重,並且還出現了許多地方官剝削人民的情況。加上這個時候,土地兼併嚴重,許多百姓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只能被地主剝削。這並不僅僅是普通人所面臨的殘酷現實,更是作者所面臨的。。

四、《西遊記》作者對於殘酷現實的逃避

⑴尋求無拘無束的精神境界

當一個人面臨殘酷的情況卻沒有能力改變的時候,他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自己的思想之中創造出屬於自己嚮往的桃花源。上面說過生活於明朝中期的《西遊記》作者吳承恩面臨著文字獄和理學思想的束縛,這讓得作為文人的他感覺到精神世界的殘酷,所以他想要在《西遊記》中創造出一片淨土。

佛教所追求的本就是無拘無束的精神境界,而道教也是。雖然《西遊記》中存在著非常嚴重的重佛抑道傾向,但是《西遊記》故事最後唐僧師徒四人在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之後成了佛,作者吳承恩描寫這一情節雖然很大程度是為了使故事情節更加合理,但是這其中未嘗沒有對於成佛之後那種無拘無束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時通過創造出這樣一個仙魔世界,就成為了作為逃避殘酷現實的好場所。

⑵對世間太平的渴望

之前我們也說過了,明朝中期存在著政府機構腐朽和人民飽受壓迫的問題。同時這個時期其實邊疆也存在著少數民族入侵的問題,局部戰爭不斷。所以總體來說,明朝是不夠太平的,作者處於對世間太平的渴望,因此想要逃避這紛亂的時代。

對理學不滿情緒的發洩,《西遊記》中充斥的抑道傾向

《西遊記》劇照

這並不是我一廂情願的猜測,在《西遊記》中是存在依據。唐僧師徒四人所路過的國家存在的問題,其實很多就是明朝問題的真實寫照。而隨著唐僧師徒四人的到來,這些問題就會被結算,甚至是許多的麻煩都會迎刃而解,在《西遊記》的世界之中,儘管很多國家一開始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但是最後都會變得和諧。作者構建出這樣的國家,不正是想要現實的國家如此嗎?

結語:

家喻戶曉的《西遊記》並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簡單,不僅其內容因為文人對於理學的不滿和佛教的進一步發展而充斥著重佛抑道傾向。而且由於作者生活的時代非常殘酷,所以對於作者來說,《西遊記》就像是一個避風的港灣,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這裡成為了作者躲避殘酷現實的存在,同時也為後世的讀者提供了一片廣袤的天地。

參考文獻:

《西遊記》;

《中國文學史》;

《歷史上的理學》;

《吳承恩論稿》;

《解讀〈西遊記〉》;

《論〈西遊記〉及其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