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鄉試7次會試,55歲中舉,為何為官8年毅然辭職?

二十七年前,一部以江南才子的電視劇橫空而降,才名遠播的四大才子,以各種姿態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之中,唐伯虎暫且不論,祝枝山貪財好色,無才無能,只為了博觀眾一笑。然而影視終究是影視,丑角也好,主角也罷,到底與正史是有所衝突的,那麼歷史中的祝枝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


5次鄉試7次會試,55歲中舉,為何為官8年毅然辭職?


1.少年成名,艱難的科舉之路

江南美人才子,自始至終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作為江南四大才子中,名氣僅次於唐伯虎的祝枝山,成名之路可謂是順暢無比。家學源遠流長,家世殷厚,父輩早早就為祝枝山請來文學大亨教祝枝山讀書,祝枝山的墓誌銘中提到,先生五歲一手好字得到夫子讚賞,七歲寫詩震驚江南。這個自幼聰敏的孩子,沒有辱沒父輩對他的期待。年少時便為自己贏得良好的名氣和才氣。宦官世家,自幼便是一身才氣,有了祖輩的蔭庇,進入官場似乎是伸手可得的事情,然而科舉進入容易,考中卻不容易,十九歲作為秀才的祝枝山,滿身抱負的祝枝山經歷了五次鄉試,七次會試,才終於在五十五歲時才最終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充滿荊棘的科舉之路,付出的不僅僅是祝枝山的知識,更是付出了他人生的大半時光。明成化年間,科舉似乎成為了讀書人必須要經過的一場浩劫,一舉成名,或者一生碌碌無為。“白髮童生,壽星舉人”一說在當時似乎流傳甚廣,《儒林外史》記載,范進中舉,高齡而中,中則已瘋魔。可見科舉之路並非每一個人都能一路順遂,連祝枝山也不例外。按理說,祝枝山好不容易考上的,應該會額外的珍惜才對,然而在八年之後,沒有一絲一毫的痕跡可以追尋。


5次鄉試7次會試,55歲中舉,為何為官8年毅然辭職?


2.不懼世俗,不顧禮法,與朝廷格格不入

科舉之路已經成為了祝枝山人生的一大半了,在之後的八年為官期間,這個深受科舉制度摧殘的文人,終於還是看透了明代官場的明爭暗鬥。清風一般的人物,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苦苦追逐的科考做官夢。不顧禮法放浪形骸,是世人對於祝枝山放蕩不羈的性格的標籤。大明宮換代似乎只是一瞬間的事情,權傾朝野的徐有貞因為復辟有功,成為內閣大臣首位,一時間拜官封將,好不熱鬧。人的野心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一步步的不斷擴大,徐有貞多次進言陷害忠良,于謙王文之流成為了徐有貞的重點打壓對象。

然而朝政瞬息萬變,權財通天的徐有貞在內政中失敗,大權旁落回蘇州老家,一代權臣怎麼可能安心的頤養天年呢?這時候才華橫溢的祝枝山成為了徐有貞想要收入囊中的能人才子,成為他渴望再次回到朝中的一個棋子。而生性不羈的祝枝山,即使年輕時耽於酒色,放浪形骸,但也不是渴望權貴的人。即使入了徐有貞麾下,這樣一個人物,在科舉之後的八年裡,因為受不了朝廷中的種種腐敗,最終還是辭官回到了蘇杭。


5次鄉試7次會試,55歲中舉,為何為官8年毅然辭職?


3.仕途艱難,終成狂草楷書一家

明朝書法家眾多,而能夠獨樹一幟非祝枝山莫屬。書家林立,千紙一同,唯有祝枝山一書,標新立異,和而不同。官宦世家出身的祝枝山,接受的是明朝最正統的教育,書法更是沿襲祖輩之風,集各家之大成。在當時明朝的朝廷暗雲湧動,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狀況下,書法一成不變,急需要一個標新立異的人,來為大明的書法界增光增彩,填上那濃墨重彩不同尋常的一筆,而祝枝山做到了,打破成規,獨具一格。

世事浮沉,多年的科舉,成功入仕後,又與朝廷格格不入,一路披荊斬棘求來的抱負終究破滅於明朝的腐敗之下,抱負為平,才名依舊不減,多年的艱辛終究變成了在書法上的獨樹一幟。青年時,一心只為科舉,即使不顧祖宗禮法放浪形骸,書法上依舊中規中矩,未見創新,而晚年,一生已過半載,所有的世事都已看透,世俗和家族賦予的重任已經不復存在,終於可以隨心的做自己,因此狂草更是自己心德化身。大概是越做自己,越能成為真正的自己,一代狂草和楷書大師,就此而來。


5次鄉試7次會試,55歲中舉,為何為官8年毅然辭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