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屬郭爾羅斯後旗—肇源縣超等蒙古族鄉由來

肇源縣超等蒙古族鄉概況


一、基本情況

超等蒙古族鄉位於肇源縣城西63華里,東西與古恰鄉、茂興鎮相比鄰,南與吉林省松原市隔江相望。東西最寬處26華里,南北最長處48華里,幅員面積247平方公里,轄7村1場(其中少數民族村3個),共34個自然屯,耕地面積11萬畝,林地面積4.3萬畝,水面8,700畝,草原16.5萬畝,全鄉總戶數5,156戶,總人口18,385人,其中:蒙古族人口6,152人,佔總人口的33.5%,全鄉有17個少數民族,90%以上的少數民族都居住在博爾諾、共和、超等3個民族村。

二、歷史沿革

超等蒙古族鄉,原稱“新宿”,譯為“西諾布得勒”,蒙古語,“新居”之意。清末,蒙古族逐漸西移放牧到此,擴建為屯。中華民國時期,隸屬郭爾羅斯後旗第十二區(茂興站)管轄。東北淪陷後,初屬茂興鎮,後設超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末,隸屬茂興區和頭臺區管轄。1951年劃歸第十二區管轄,區人民所在地在新宿。1956年3月,並村劃鄉,設立超等蒙古族鄉,鄉政府駐地在超等村,“超等”一詞,是蒙古語“紹等”或“紹布登”的異譯。意思是指地形像馬尾巴的形狀。同年4月,改隸肇源縣。1958年9月,撤銷鄉建制,改稱超等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為超等鄉,同年11月恢復了超等蒙古族鄉建制。

三、歷史文化

超等蒙古族鄉民族文化氛圍濃厚,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奶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孃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四、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超等鄉調整種植業結構後,四大種植業產業穩步發展。一是以維新和成功兩個村的水稻種植帶,依託成功灌區,江稻井稻結合,總種植面積達2萬畝,若灌區全面改造,可擴到4萬畝。二是以自由、博爾諾兩個村的雜糧種植帶,適應黑沙土特性,發展花生、地瓜、雜豆種植總面積3萬畝。三是超等、共和兩村飼料種植帶,主要品種是玉米,採取過腹增值的辦法,實現種植業為養殖業服務,促進了兩個奶牛專業村發展。四是有利村果蔬種植帶,利用發展棚室產業、路邊、井邊經濟,有利村棚室和裸地蔬菜發展優勢明顯。在四大種植業產業格局基礎上,通過國家大型土地整理項目和藉助招商實施水田擴面升級,加上市場調節和臨近鄉鎮的拉動,農業設施進一步完善,水田開發5,000多畝,花生雜豆麵積擴大到3.5萬畝。全鄉農業喜獲豐收。

全鄉已形成有利村生豬、維新村肉雞、超等村、共和村奶牛、博爾諾村肉牛及養羊的畜牧養殖格局,各村均已形成自身特色的畜牧業主打品種。2012年全鄉以打造畜牧主導產業為發展目標,通過實際調研、宣傳引導、幹部帶頭、實施建羊場、引龍頭、聯農戶、合作化經營等一系列措施,為發展以羊為主導的牧業養殖搭建了平臺。合作社提高了養殖業組織化水平,今年新建巴達爾湖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維新村肉雞養殖小區在經歷一次價格低谷後又有了新的起色。

超等鄉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最有效手段,藉助外力,集聚內力,助推發展。依託資源、人緣和民族特色優勢,舉全鄉之力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完成了超等衛生院建設項目、博爾諾村文化廣場和衛生所項目、有利村文化廣場項目、土地整理5,000畝項目、超等綜合樓建設項目、超等鄉涉農辦學項目等對上“三爭”項目和巴達爾湖肉羊養殖場項目、維新村旱改水5,000畝項目、超等玉米深加工項目等招商引資項目共5,000萬元的任務。

在鄉所在地規劃建設上,2012年重點抓了四項工作:一是農村環境整治。我們以“一個鄉建設一個標準村、一個村建設一個標準屯、一個屯建設一條標準街”為目標,強化村屯衛生管理,加大柴草垛整治力度,2012年共完成栽植護屯護路林1,500畝,打通了政府樓前東西貫通的政府大街一條,形成主要商服街道一縱一橫格局。在政府東新建四層商服住宅樓一棟。二是公共場所建設。今年新建了有利村文化廣場、鄉衛生院、博爾諾民族文化廣場和衛生所。三是泥草房改造,今年已完成泥草房改造任務145戶,全鄉磚瓦化率已達到75%。四是抓好基礎保障,2012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穩步開展,全鄉新農合參合率達85%,居全縣前列;新農合參合率80%;加大教育投入,幫助學校完善了運動場,投入4萬元,獎勵優秀學生和優秀教師。同時在民政優撫、計生優撫和各種補貼服務上都達到了群眾滿意的服務要求。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全鄉建成中、小、幼教合一的省級標準化示範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與省第二技師學院聯合開展涉農培訓班六個,年培訓農民達2400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五、民族(宗教)事務工作

我鄉積極把發展民族文化與教育相結合,加快建設了我鄉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了滿足各族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我鄉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擠出資金50多萬元,新建了鄉政府的民族文化廣場,已經完工。投資10萬元改造了鄉會議室,同時配齊配全了各種民族樂器,使之成為傳播和發展先進文化,豐富各族群眾文化娛樂生活,增強鄉鎮文化內涵的優美場所。超等、共和、博爾諾三個少數民族村完成了柏油、紅磚路的建設,解決了民族村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全鄉共有文化活動室、文化站2個。“農家書屋”7個。鄉民族文化資源得到保護,創作出了一批藝術性、思想性、觀賞性都較高的藝術作品,並且在全縣民族文藝匯演中獲獎。我鄉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創作出反映民族精神風貌的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攝影、圖書藝術作品,豐富了全鄉人民的文化生活。民間藝人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關鍵人物,近年我鄉加大了對民間藝人的服務與管理工作,完善了民間藝人的詳細資料檔案,加強了對民間藝人的扶持力度。對一些技藝高超的民族民間技藝隊伍進行重點扶持,出資為其添置設備道具,為其培訓人員,為其尋找市場。

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得到了推動,民族語言和文字得到了推廣。依託學校培養民族文化人才的局面初步形成。廣大青年學子是祖國的未來,保護民族文化,首先就得把這種觀念滲透到他們的內心,讓他們對民族文化有一個深入的瞭解,接受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其成為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有效助推力量。近年來,共和、超等兩個村民族小學的建設,為培養民族文化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民族(宗教)事務工作

在全鄉範圍內開展黨和國家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教育活動,普及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規知識,不斷優化全鄉民族團結進步的社會環境。切實維護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做好農村、常住和流動少數民族工作,培養少數民族先進典型,激發少數民族群眾創業致富熱情,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我鄉共有幹部編制47人,實有48人,其中少數民族幹部10人,佔幹部比例:21%;鄉領導班子幹部11 人,其中,少數民族幹部4人。

原屬郭爾羅斯後旗—肇源縣超等蒙古族鄉由來

超等蒙古族鄉地標-馬頭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