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認為:有修養的人應該是木訥的,而不是活潑的?

獨立哲學家梁義偉


“仁者,其言也訒。”孔子說,有修養的人出言遲緩謹慎。我一庶民是做不到的,不是聽到孔子這一警句,人人就能立碼成效的。我小時候,就聽大人不斷地囑咐我:“人要少說話,多做事。”到老了也沒聽好。

儒家的人品、素質不是你讀了《論語》,你就成了。人格是需要長期日常自我錘鍊、隨時有自己所得、持續“學而時習之”才有可能長進的。美國作家海明威說:“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中西先賢對人格要求的終極意識是一致的。所以,接下孔子學生問:“其言也訒,所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孔子說:實際做起來很難啊!(言訒未必就是仁者)那麼,人說話怎麼能不出言遲緩謹慎嗎?(意思是,為仁更難,這僅僅是為仁起碼要做到的。)

據說,美國人大咧咧的能說;但歐洲人視美國人沒文化;而慎言做事的德國人卻是歐洲的大國、強國者。現在中國許多喜歡埋汰孔子的人,也常常是喜歡信口開河。耍貧嘴也正應了他們反孔的心理,且從中獲利。開放初,美國一名牌大學邀請錢鍾書去講漢學。只求講幾課時,給予的待遇報酬相當高昂。錢先生卻一口回絕說:“你美國有人懂漢學嗎?”錢先生何嘗不需要錢?但,錢先生更看重他的人格。他不能為了“利”丟掉了漢學家的本分。

“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我們討厭耍貧嘴的學者,希望他們能多著書立說,因為文字總是會更嚴謹些。遺憾,貧嘴者其文章也常常是冗長囉嗦,廢話連篇。所以,語言穩健簡約不僅是人格的休養,也是一個民族的理想文風。


西白漢喬



多營936


老子說過“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修養高深智慧通達的人,表面看起來有些愚笨遲鈍,其實他們懂得韜藏,謹慎小心。

孔子對弟子曾參的評價是“參,魯也。”然而,正是這位愚莽魯頓的弟子,把孔子的忠恕思想得以傳播。

莊子《達生篇》講過一則寓言故事:紀消子給齊王養鬥雞,過了十幾天,齊王迫不及待地問:“我的雞可以上場了嗎?”

回答:“不可,此雞性情驕矜孤傲,相鬥必敗。”過了十天,齊王又來問。

回答:“不行,此雞聽到外面聲響,就咯咯地回應看到外面影子晃動,就心浮氣躁,易受外界干擾。又過了幾十天,齊王實在按捺不住了。

紀消子說:“據我這幾日觀察,不管別的鬥雞如何鳴叫挑釁,它都神閒氣靜,望之儼然呆若木雞,群雞一見就潰散逃竄,真是天下無敵!”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涵養內斂,鋒芒畢露不能全生反而害生。

白居易《養拙》“鐵柔不為劍,木曲不為轅。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門。甘心謝名利,滅跡歸丘園。坐臥茅茨中,但對琴與尊。身去韁鎖累,耳辭朝市喧。逍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無憂樂性場,寡慾清心源。始知不敗者,可以探道根。”

機關算盡,迷失本真,不如安於守拙,倒是逍遙快活!

蘇東坡曾作過一首詩《洗兒戲作》“人皆養子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的性格孤傲不羈,直言犯諫,處處露鋒芒。因此一生被貶多次。相反,弟弟的蘇轍的性格沉穩內斂,寡言鮮語,比哥哥要老練成熟多了,因此官也比蘇軾做的大,後來還官至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