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能不能从考书本硬知识改成考能力来破冰?

人性的规范


应试教育是底层家庭实现阶层升级的唯一途径。

猛一听是不是挺可笑的?穷人家庭请不起辅导老师,没有优质学区房,就连英语学的都可能是二手的!拿什么跟高层次家庭的孩子比?我从“试卷”“能力”“案例”三个方面来说说看吧。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1:试卷。
我们教师在出卷子的时候,总要把握几个比例。尤其是难度和区分度。简单讲就是通过这次考试,我们要区分的出哪些孩子是学习很好的孩子,哪些孩子学的不足。放到成年人的世界上,用更粗鄙的语言描述就是哪些人厉害,哪些人差劲。区分度低的卷子可能通篇都是书本里的知识,凸显不出那些厉害的人,人才被埋没了,社会进步的速度就会减慢。而难度与区分度过高的卷子只会凸显出那些最优秀的孩子。从而使大部分中层次的孩子沦落到底层。想想东南亚国家,想想印度。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选拔出最顶尖的人才进行培养。如何提高难度以及区分度呢——考能力!
加大试卷中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内容,自然会让那些“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或者受过“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孩子得到最大的优势。
这类孩子在哪里?
只存在于那些精英层及以上的家庭当中。
几万块学模型,十几万块学高球,百万级教育资金堆砌出来的“能力者”
普通人拿什么来比?
2:能力。
我们先解释一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我们从苏联学来的教育方式。方式的核心就是灌输灌输再灌输。这种单纯的灌输就如同CTRL+C后CTRL+V。看似高效,实则使人丧失了自由发展的能力。随着苏联的完蛋,我们看到了这种经验的不足之处,于是将眼光放在了我们的邻居日本身上。发现他们在施行一种叫做素质教育的东西。看起来非常美丽。我们又一次实行了拿来主义。没曾想日本人比我们更早发现素质教育的不足,他们发现这种以能力做核心的教育方式会让强者恒强,弱者恒弱。阶层的固话会对他们的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壮士断腕,重新开始。
而我们当中某些掌握了教育资源与话语权的人们则发现,这种副作用简直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极品制度,按照这种形式发展下去,他们自己的后代能够永远的站在他人头上。SO。。。。。。
其实看看新闻,不乏有家长发现这些问题并且抗议(印象中以江浙,福建沿海地区为多。咱也不知道为啥,或许因为他们比较会做生意,能看得懂利害关系吧。)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3:案例。
每过几年,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孩子用零分的试卷来抗议应试教育对孩子的戕害。然后呢?蒋多多,徐孟南,甚至还有韩寒。无一不后悔!
没有这些“硬知识”,单凭“能力”。中层的孩子永无出头之日!
曾经带过一对双胞胎。母亲是本地餐饮大亨。一路各种辅导班开道。前些年再见时,孩子海外留学即将毕业。她们的妈妈给我说,准备让孩子在大学期间去历练一下。已经联系好了“四大”当中的一家公司。让孩子去实习。
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但是从我已经理解的角度来看。这俩孩子已经成功的给自己镀上了一层厚实的金身。这辈子的幸福应该是稳了吧。
普通家庭呢?
这种资源想都不敢想吧?
考试的背后总有一个血淋淋的现实——无论考书本知识,还是靠应用能力。对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一般家庭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是最最倾斜于中低层次家庭的一种选择了。

章鱼老师就是我


应试教育能不能从考书本硬知识改成考能力破冰?这个想法很创新,学以致用,把书本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又理论联系实践,拓展能力。今后应试考试可能被取缔,由能力破冰来代替,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才,高分低能的时代将过时。


张爱霞8478064498675


高考通过笔试一考定终身,在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确实有难以克服的先天不足性。

高考作为大型选拔性考试,应体现其公平性、公正性和保密性。高考命题、考试、录取等工作环节都是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高考的考试在严密组织、严格监考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防止了考生作弊现象的发生,高考成成绩真实有效,高考录取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录取结果,确保高考录取公开、公正、透明。

高考试题以知识为载体,重点考察考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实验能力,高考笔试并没有只考课本硬知识而不考能力,“破冰”之说显然存在一定的误解。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考查考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耗费人力、物力,又很难操控,因此,很难确保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考试操控技术的进一步的趋于成熟和规范,考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才有可能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