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身旁的“陸秀夫”是誰,如何評價?

人生客棧


歷代亡國之君中,明代的崇禎帝死得最淒涼。崇禎皇帝讓太監敲響緊急狀態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鐘。可平時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大臣,無一人出現,早就作鳥獸散了。只有太監王承恩陪在旁邊。

臨死前崇禎說的那句“諸臣誤朕”一則反映崇禎帝剛愎自用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失望之際的心情:你們這些大臣們,世受國恩,最需要你們的時候一個人也見不著,白養你們了!

崇禎帝身旁為什麼沒有“陸秀夫”式的臣子呢?

主要原因還是明朝教育的失敗

◆明代的教育為什麼失敗?關鍵是統治者並沒有尊重文人,他們沒有真正把文人當成有獨立意識的人來對待,而是當成奴才來處置。明廷所要培養讀書人的忠,乃是忠於一家一姓、帶有奴性的忠,而非愛社稷、護百姓的大忠。

▲崇禎自縊

◆可以說,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除了其間有孝文帝、仁宗、宣宗幾個對文人不錯的皇帝外,大多數皇帝和文人的關係是非常緊張的。朱元璋幾乎是有意識地、有計劃地改造文人,讓文人的自尊掃地,氣節不存。他動不動就打大臣的屁股,他賦予太學以下各類官學的管理人員有任意侮辱讀書人人格的權力。到了他的兒子朱棣,更是變本加厲,滅忠於建文帝的方孝孺十族。

  ▲方孝孺劇照 

◆這樣有計劃既“殺儒”又“辱儒”的王朝,哪怕把理學的地位抬得再高,讓讀書人念再多的孔孟聖賢之說,也只能培養一大批善於講假話、作秀的文人。一個國家到了知識層無恥的地步,那就沒救了,最後只能是“桃花扇底送南朝”。

◆清兵南下時,投降的大臣一個接一個,前赴後繼。江南一些縉紳起兵主要是為保衛家鄉、保衛引以自豪的華夏文化,實在沒有多少士人願意為這個王室殉葬。連東南文人領袖錢謙益,口口聲聲要殉國。待到國亡時,小老婆柳如是勸他投河已成大節,錢說水太涼了,以後再說。他最終還是投降了滿清,沒當成陸秀夫。連後來的清代皇帝也瞧不起這些投降的大臣,說漢族文人太柔弱,讓他們入了《貳臣傳》。

▲錢謙益帶頭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清軍統帥多鐸迎降。

◆明代的文人無恥者、貪生怕死者多於以前任何一個朝代,而整個大明,提倡理學有時不遺餘力的。讀書人從小接受的是做忠臣孝子的名教教育。在旌表貞烈之士上,明代的皇帝花的功夫最多。可是他們培養不出文天祥和陸秀夫。

◆宋代最後一個皇帝趙昺和崇禎帝相比,同樣是自殺,卻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不是淒涼而是悲壯。大明和李自成軍事力量的對比,遠不如南宋和蒙元軍事力量對比那樣懸殊。蒙元是在掃平歐亞大陸,剪滅金、西夏,降服吐蕃、大理之後,包抄了疆土狹小的南宋。以武力最鼎盛時的蒙元來攻擊弱小的宋,就如今日超級大國美國進攻伊拉克一樣,勝負早定。即使這樣,南宋獨自抗擊了蒙元幾十年,直到1279年,宋朝君臣退守南海邊的崖山。蒙元水師逼近,宋軍在張世傑的指揮下,打了一場慘烈無比的“崖山保衛戰”,因力量過於懸殊而失敗。丞相陸秀夫揹著8歲的小皇帝滔海自殺,。史載:“後宮諸臣,從死者眾”。“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萬餘人”。大戰中和帝室失散的張世傑直到少帝已死,領著船隊再度出海,航至海陵島一帶海面時遇颶風溺死海中。


◆孟子說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宋代的皇帝即使逃離到海上,還有那麼多人跟隨保衛。而明代李自成陷北京時,大半河山還姓朱,可皇帝身邊只剩下個太監了。——明代的皇帝對太監往往比對文臣好得多,最後殉葬的是太監也在情理之中。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


魚羊讀史


崇禎身邊沒有陸秀夫,只有王承恩。

他們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一個揹著皇上跳海,一個隨著皇上自殺。

而是他們兩個人,代表了朝廷的兩股力量——宦官與文臣。

在一般人眼中,朝廷是由皇帝和大臣組成的,而實際上,歷朝歷代,太監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

儘管,這種力量不是獨立的,而是依附於皇權,但在朝廷政治中,這種力量從來不可小視,甚至數度凌駕於文臣之上。

明朝是一個太監參政非常嚴重的時代,由兩個職務就可以看出,就是掌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其實它們就是政務的決策權和通過權。張居正就是通過和掌印太監馮寶的聯合獲得的了無上的權力。

為什麼追隨崇禎的只有一個太監而無文臣呢,其實這要歸功於崇禎的兩位祖先。

第一個是開國者朱元璋,他為大臣們定下了溫飽線上的俸祿,這個溫飽線還是當時的,後來連溫飽也不行了,而朱元璋還規定了工資永遠不變。

這就意味著,一個官員,要麼過著連販夫走卒都不及的生活,要麼就去貪汙。當一個人的正常生活都要靠非法手段去獲得的時候,對自己工作的正義性就值得商榷了。

但在表面上,他們都是明朝的官,這是明擺著把文人推向虛偽的兩面派。

第二個是靖難成功的朱棣。朱棣造反本來就是違背了封建道德的本質,不管如何粉飾加壓迫,這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而更讓文人們無法接受的是,朱棣在姚廣孝告知方孝孺是讀書人種子的情況下,還是以極其慘烈的手段殺害了方孝孺,並創下了滅十族這種聞所未聞的慘劇。

這是對天下讀書人精神的極度碾壓。

儘管之後朱棣重用變節才子解縉,可到最後, 連為他編下盛世之作《永樂大典》的解縉也被殺了。

朱家王朝對讀書人的根本態度暴露無遺。

一個人要有希望才有力量,而明朝的文臣長期受到的都是物質到精神的壓迫。

其實,文人一直都是靠精神活著的,就是在這種環境之下,依然有東林黨人的誕生 ,他們在政治上的是非姑且不論,對國家朝廷的忠誠是沒有疑慮的。

可他們,就是在皇帝的縱容之下,被魏忠賢殺得乾乾淨淨。

到崇禎時期,魏忠賢是被殺了,可文臣集團還是在恐怖的回憶中,這是一個沒有文人精神的時代。

到一個人精神死去的時候,活著的就只有物質。這個時候,功利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而一個亡國之君,在功利面前,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瀾僡小世界


新恆非常榮幸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要談崇禎皇帝身旁的“陸秀夫”是誰?我們必須知道陸秀夫其人。

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南宋民族英雄。陸秀夫20歲時(南宋寶佑四年)與文天祥同登進士榜。祥興元年(1278)為左丞相,次年2月,元軍大舉南犯,陸君實輔弼幼主駐軍崖山抗元,不幸戰敗,驅妻、子入海後,即懷揣玉璽,負帝壯烈投海,終年42歲。陸秀夫投海殉國,與國同休,是乃英雄也。

知道了陸秀夫,我們再來談明崇禎皇帝身旁的“陸秀夫”就有譜了。大明末年,李自成起關中,張獻忠據巴蜀,左良玉擁兵自重,滿清多次入寇,天下大亂,崇禎十六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召群臣無一人應朝,崇禎只得赴煤山,於煤山,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

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崇禎帝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崇禎死後,王承恩以頭撞地,血流如注,失聲慟哭,對著帝王遺體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禮後,眼中噙滿悲憤蒼涼的兩行熱淚,義無反顧地吊死在老槐樹旁邊的海棠樹上。他自己原本是完全有機會苟且偷生的,但是他堅定地選擇了以死殉國,成了為大明朝悲情殉葬的忠貞烈士。壯哉,大明烈士也。

喜歡的朋友點贊評論區留言。順便給 點個關注也是極好的,謝謝!新恆給您頌安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