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身旁的“陆秀夫”是谁,如何评价?

人生客栈


历代亡国之君中,明代的崇祯帝死得最凄凉。崇祯皇帝让太监敲响紧急状态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钟。可平时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大臣,无一人出现,早就作鸟兽散了。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在旁边。

临死前崇祯说的那句“诸臣误朕”一则反映崇祯帝刚愎自用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失望之际的心情:你们这些大臣们,世受国恩,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一个人也见不着,白养你们了!

崇祯帝身旁为什么没有“陆秀夫”式的臣子呢?

主要原因还是明朝教育的失败

◆明代的教育为什么失败?关键是统治者并没有尊重文人,他们没有真正把文人当成有独立意识的人来对待,而是当成奴才来处置。明廷所要培养读书人的忠,乃是忠于一家一姓、带有奴性的忠,而非爱社稷、护百姓的大忠。

▲崇祯自缢

◆可以说,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除了其间有孝文帝、仁宗、宣宗几个对文人不错的皇帝外,大多数皇帝和文人的关系是非常紧张的。朱元璋几乎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改造文人,让文人的自尊扫地,气节不存。他动不动就打大臣的屁股,他赋予太学以下各类官学的管理人员有任意侮辱读书人人格的权力。到了他的儿子朱棣,更是变本加厉,灭忠于建文帝的方孝孺十族。

  ▲方孝孺剧照 

◆这样有计划既“杀儒”又“辱儒”的王朝,哪怕把理学的地位抬得再高,让读书人念再多的孔孟圣贤之说,也只能培养一大批善于讲假话、作秀的文人。一个国家到了知识层无耻的地步,那就没救了,最后只能是“桃花扇底送南朝”。

◆清兵南下时,投降的大臣一个接一个,前赴后继。江南一些缙绅起兵主要是为保卫家乡、保卫引以自豪的华夏文化,实在没有多少士人愿意为这个王室殉葬。连东南文人领袖钱谦益,口口声声要殉国。待到国亡时,小老婆柳如是劝他投河已成大节,钱说水太凉了,以后再说。他最终还是投降了满清,没当成陆秀夫。连后来的清代皇帝也瞧不起这些投降的大臣,说汉族文人太柔弱,让他们入了《贰臣传》。

▲钱谦益带头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

◆明代的文人无耻者、贪生怕死者多于以前任何一个朝代,而整个大明,提倡理学有时不遗余力的。读书人从小接受的是做忠臣孝子的名教教育。在旌表贞烈之士上,明代的皇帝花的功夫最多。可是他们培养不出文天祥和陆秀夫。

◆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和崇祯帝相比,同样是自杀,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不是凄凉而是悲壮。大明和李自成军事力量的对比,远不如南宋和蒙元军事力量对比那样悬殊。蒙元是在扫平欧亚大陆,剪灭金、西夏,降服吐蕃、大理之后,包抄了疆土狭小的南宋。以武力最鼎盛时的蒙元来攻击弱小的宋,就如今日超级大国美国进攻伊拉克一样,胜负早定。即使这样,南宋独自抗击了蒙元几十年,直到1279年,宋朝君臣退守南海边的崖山。蒙元水师逼近,宋军在张世杰的指挥下,打了一场惨烈无比的“崖山保卫战”,因力量过于悬殊而失败。丞相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滔海自杀,。史载:“后宫诸臣,从死者众”。“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大战中和帝室失散的张世杰直到少帝已死,领着船队再度出海,航至海陵岛一带海面时遇飓风溺死海中。


◆孟子说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宋代的皇帝即使逃离到海上,还有那么多人跟随保卫。而明代李自成陷北京时,大半河山还姓朱,可皇帝身边只剩下个太监了。——明代的皇帝对太监往往比对文臣好得多,最后殉葬的是太监也在情理之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


鱼羊读史


崇祯身边没有陆秀夫,只有王承恩。

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一个背着皇上跳海,一个随着皇上自杀。

而是他们两个人,代表了朝廷的两股力量——宦官与文臣。

在一般人眼中,朝廷是由皇帝和大臣组成的,而实际上,历朝历代,太监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尽管,这种力量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附于皇权,但在朝廷政治中,这种力量从来不可小视,甚至数度凌驾于文臣之上。

明朝是一个太监参政非常严重的时代,由两个职务就可以看出,就是掌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其实它们就是政务的决策权和通过权。张居正就是通过和掌印太监冯宝的联合获得的了无上的权力。

为什么追随崇祯的只有一个太监而无文臣呢,其实这要归功于崇祯的两位祖先。

第一个是开国者朱元璋,他为大臣们定下了温饱线上的俸禄,这个温饱线还是当时的,后来连温饱也不行了,而朱元璋还规定了工资永远不变。

这就意味着,一个官员,要么过着连贩夫走卒都不及的生活,要么就去贪污。当一个人的正常生活都要靠非法手段去获得的时候,对自己工作的正义性就值得商榷了。

但在表面上,他们都是明朝的官,这是明摆着把文人推向虚伪的两面派。

第二个是靖难成功的朱棣。朱棣造反本来就是违背了封建道德的本质,不管如何粉饰加压迫,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而更让文人们无法接受的是,朱棣在姚广孝告知方孝孺是读书人种子的情况下,还是以极其惨烈的手段杀害了方孝孺,并创下了灭十族这种闻所未闻的惨剧。

这是对天下读书人精神的极度碾压。

尽管之后朱棣重用变节才子解缙,可到最后, 连为他编下盛世之作《永乐大典》的解缙也被杀了。

朱家王朝对读书人的根本态度暴露无遗。

一个人要有希望才有力量,而明朝的文臣长期受到的都是物质到精神的压迫。

其实,文人一直都是靠精神活着的,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依然有东林党人的诞生 ,他们在政治上的是非姑且不论,对国家朝廷的忠诚是没有疑虑的。

可他们,就是在皇帝的纵容之下,被魏忠贤杀得干干净净。

到崇祯时期,魏忠贤是被杀了,可文臣集团还是在恐怖的回忆中,这是一个没有文人精神的时代。

到一个人精神死去的时候,活着的就只有物质。这个时候,功利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而一个亡国之君,在功利面前,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澜僡小世界


新恒非常荣幸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要谈崇祯皇帝身旁的“陆秀夫”是谁?我们必须知道陆秀夫其人。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20岁时(南宋宝佑四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祥兴元年(1278)为左丞相,次年2月,元军大举南犯,陆君实辅弼幼主驻军崖山抗元,不幸战败,驱妻、子入海后,即怀揣玉玺,负帝壮烈投海,终年42岁。陆秀夫投海殉国,与国同休,是乃英雄也。

知道了陆秀夫,我们再来谈明崇祯皇帝身旁的“陆秀夫”就有谱了。大明末年,李自成起关中,张献忠据巴蜀,左良玉拥兵自重,满清多次入寇,天下大乱,崇祯十六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召群臣无一人应朝,崇祯只得赴煤山,于煤山,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

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崇祯帝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崇祯死后,王承恩以头撞地,血流如注,失声恸哭,对着帝王遗体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礼后,眼中噙满悲愤苍凉的两行热泪,义无反顾地吊死在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他自己原本是完全有机会苟且偷生的,但是他坚定地选择了以死殉国,成了为大明朝悲情殉葬的忠贞烈士。壮哉,大明烈士也。

喜欢的朋友点赞评论区留言。顺便给 点个关注也是极好的,谢谢!新恒给您颂安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