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三代流传的基业为什么转眼间被司马懿抢夺?

花之醉玫瑰酒


关于这个问题,大锅想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解答,首先曹魏帝国是不是“转眼间”就被司马氏所篡夺了?第二,司马氏为什么能篡夺曹氏的基业?


关于第一点,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司马氏“抢夺”曹氏基业,经历了父祖三代,长达十六年才最终完成,这无论如何说不上“转眼间”;至于第二点,当然是因为曹马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曹氏宗室力量不断凋零,而司马氏力量不断增长,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采取合理的统治策略,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支持。


一、司马氏“篡魏”的过程艰难而又漫长


曹氏的基业最终被司马氏所篡夺,始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在这之后司马懿就掌控了曹魏中央的权力,这确实给人以“转眼间”之感。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司马氏最终取代曹氏,完成魏晋禅代之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过了十六年的艰难历程,这条路司马氏走的也不算顺风顺水,整过过程可以说险象环生,甚至还充满了偶然性。


首先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并非是什么十拿九稳在握的“必胜局”。从政治力量的对比来看,在魏明帝曹睿临终的辅政安排中,司马懿排名在曹爽之后,从合法性来说司马懿并不处于有利位置。况且,在正始年间司马懿始终处于被曹爽压制的地位。曹魏朝中的关键性职位,比如尚书等都被曹爽一党所把控,司马懿在政治力量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我们再来看发动政变所需要的军事实力对比,虽然司马懿曾经专制关中,掌握了曹魏“中军”里的一部分“外军”,但是却从未能掌握指“禁军”。“中军”是捍卫曹氏政权最中坚的力量,司马懿对禁军最大程度的染指是和曹爽分别统领三千军队。而且随着曹爽对司马懿的打压,司马懿很快就丧失了这部分重要兵力的控制权,当时禁军中的中领军、武卫将军分别有曹爽的弟弟曹羲和曹训担任,禁军处于曹爽的严密控制之下。司马师虽然“阴养死士三千”,但是这三千人并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都显然无法和曹爽掌控的禁军抗衡。


关于高平陵之变,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里曾经有过评论,“而况虚位无权,势同单庶,一旦因人主在外,闭门截桥,劫取事柄,与反何殊?此至愚者所不敢为,懿号有智,而披猖妄作,自取族灭,然竟以胜,一异也。”笔者觉得这是非常客观理性的看法,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无论在政治力量还是军事实力方面,和曹爽相比都处于明显的劣势,这种力量的悬殊让叶适认为稍微正常点的人都不会如此“披猖妄作”。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因为曹爽出城谒陵给了司马懿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认定司马懿必然获得这次机会;同样也不能因为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获得了胜利,就认为司马懿一定能战胜曹爽。高平陵之变是历史的一个既成,但是历史的既成并不等于历史的必然。



其次,曹魏内部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着忠曹的势力,并且具有不可小觑的力量。虽然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以侥幸取胜,暂时控制了曹魏朝堂。但是此时远没有到司马氏就能改朝换代的程度,张伟国老师曾经有《司马氏篡魏军政凭借考》一文,里面指出了司马氏要彻底控制并进而取代曹魏帝国,有四个条件必须要满足。一是要控制曹魏中军,二是要控制中枢机构,三是要控制洛阳及其附近的屯田地区,四是要控制地方的军镇。显然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只能说较为稳固地控制了前两项,较为勉强地控制了第三项,至于第四项则处于“不及格”的水平。


曹魏中央曾经发了李丰张缉主导的针对司马师的政变,而地方军镇则以声势滔天的“淮南三叛”为代表,这些都显示着司马氏的要实现魏晋禅代还有很长的路的要走。



司马氏能最终取代曹氏,建立西晋王朝,很显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其中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两方的力量此消彼长。


二、曹马集团力量此消彼长


(一)曹氏宗室力量不断衰弱


大锅觉得,总体来看,自曹操之后,曹魏帝国的宗室力量一直处于不断凋零的状态。曹魏政权一直以来都有以宗室掌兵的传统,曹休、曹仁和曹真分镇东、南和西部。因为一系列的原因,随着这些人物的陆续故去。曹魏备吴、备蜀的前线专制一方的机会被宗室之外的人有所侵夺,司马懿也是在这个时期获得了都督关中的机会。



魏明帝本来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他临终之前曾经构建了一个以宗室力量为主的辅政班子,这其中就带有不信任和限制司马懿的意味。但是这个辅政安排被当时的中书令监孙资和刘放破坏了,司马懿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更进一步获得了禁军系统的部分兵权,这就直接为后来的曹魏帝国覆灭埋下了诱因。


在司马懿起事以后,曹魏备吴、备蜀和备胡这些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地方军镇,也已经不再是曹魏宗室在掌控局面了。这些地方实力派大都处于观望骑墙的状态,最终被司马氏纵横捭阖各个击破,再也无力阻止魏晋禅代了。


(二)司马氏的酷毒和宽容


关于司马氏的酷毒,这一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


《晋书》:


“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被司马氏“夷三族”的远不止曹爽及其党羽,“同日斩戮,名士减半”,史书中有一串长长的名单,记录了司马氏疯狂残酷的屠戮。只要是反对自己的执政的,司马氏都会毫不犹豫地举起屠刀,进行残酷血腥的镇压。王凌、令狐愚还被“开棺戮尸”,“暴尸於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手段酷毒令人发指。


在这方面,资料甚多,这里就不再做展开了。大锅觉得在这里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氏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那就是“宽容”原来曹魏集团中的重臣,只要愿意为自己效忠,承认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就积极予以拉拢,最大限度地把“魏臣”转化为“晋臣”。邓冲、裴秀、王沈、荀勖曾经都是曹爽的党羽,最后经过司马氏的拉拢,竟然都成了司马氏的“铁杆”,成为西晋统治集团的核心成员,这四个人因为在魏晋禅代过程中功勋卓著,全部进入了咸宁元年配飨晋宗庙的功臣名单。


曹爽的党羽都摇身一变成为了西晋的开国元勋,这就意味着原来曹魏政权中大量的官员也以更加“和谐”的方式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西晋帝国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加得益于司马氏对于曹魏旧臣的“宽容”。


总结一下,曹氏的政权并非被司马氏“瞬间”夺去。长期以来,曹马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使得司马氏有力量有机会踏出“篡魏”这一步。司马氏以“外宽内忌”的姿态,杀戮和宽容两种手段并举,成功地获得了最广泛的支持,在冒险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又经过了十六年的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魏晋禅代。


大锅故国神游


曹操打下的江山就该曹家祖祖辈辈的做下去,那曹操子孙的江山又是从何而来,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又怎么在不断的随着历史更新换代呢?

曹家的江山被司马父子取代也很正常,司马家族不是一样被取而代之吗?

要说曹家子孫都是很聪明,可惜寿命太短,曹丕,曹叡,如都活到六七十岁,任凭司马懿再有本事肯定也沒有他和司马师,司马昭什么事儿了,历史肯定会重写,更何况三国除他的领导曹操,又有几人能及司马懿的能耐,要知道被公认的诸葛亮的克星就是司马懿,仅管化重金施离间计,激将法,六出祁山,使尽混身的解数,都没成功含恨病死五丈原,为什么古今中外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说呢!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司马夺曹家天下并不奇怪了啊!





9紫气東来


曹魏王朝是中国古代非常特殊的一个朝代,他即不短命,也不长命。中国古代正统王朝的一般规律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长命王朝历经200-300年。而曹魏王朝掌握实权的有3代人,从曹操掌权到曹魏灭亡大约历时70年。曹魏王朝的寿命不长,也不短,它的尴尬历史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曹魏王朝是有长寿基因的。自曹操创立基业以来,曹家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人才济济。建安七子他们一家独占其三,曹操儿子个个有才,曹丕坚忍有谋略,曹植文采斐然,谋略也不差,曹彰骁勇善战,曹冲聪明绝顶。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曹操的儿子个个有才,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一个父亲做到这份上也应该是很成功、很骄傲的。从一个创业君主来说,曹操也是有理由相信自己会后继有人,自己的事业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所以如果站在曹操的时间节点来看,曹魏是有机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00年历史的大王朝的。

但到了曹家第二任君王曹丕的时候,事情就不一样了。曹彰被毒死,曹植被册封在外地,说是被册封,其实相当于被流放,因为曹植封地屡屡被更换,一个地方屁股没坐热,又换另一个封地了。如果不是一首“七步诗”,曹植也可能早就丧命了。曹丕死后,曹睿继位,曹魏政权出现了人才真空,曹植上书曹睿献上“安国大计”,言辞恳切、真情流露,急切的希望能为曹魏江山贡献力量。但曹睿无动于衷。最后曹植心灰意冷,抑郁而死。我们看到曹魏虽然人才济济,但在曹魏第二代人主政的时候,家族内耗严重,人才消耗殆尽,家族已经离心离德。这种严重的内耗不仅消耗了曹魏了政治力量,还消耗了亲人间的信任和宝贵的亲情。

那我们说是曹丕不对吗?是曹睿不对吗?那曹彰和曹植年轻的时候也做过很多荒唐事,又怎么说呢?事实上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几十年,怎么可能会没有矛盾。如果每个人都固执己见,抓住亲人的错误不肯放下,那么亲人间的裂隙将会越来越大,最后亲情将变得岌岌可危。曹魏政权被司马懿篡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曹魏家族内耗,司马懿正是利用曹魏的家族矛盾,仅以3000兵马,发动高平陵政变,轻松拿下曹魏3代人创立的家业。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家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产生家庭矛盾是很正常的。而消弭家庭矛盾,原谅自己亲人犯下的错误,是保持家庭和睦的重要条件,是每个人必修的功课。任何矛盾在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面前,都是很渺小的。

分享知识,手留余香,欢迎转发、收藏,评论。喜欢的朋友请添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