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在勝利的情況下為什麼要簽訂屈辱的檀淵之盟?

伍弟


我認為,北宋在勝利的情況下還與敵國簽定令人悲憤鬱悶的澶淵之盟,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宋真宗為首的妥協派向契丹妥協的結果。

自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為了防止再出現類似情況而危及自家統治天下,又採取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了功臣武將們的兵權。從此,北宋正式走進了重文輕武的時代。正是因為如此,北宋總體上軍隊戰鬥力是比較弱的。

就在986年,一代英主宋太宗作出了進攻幽州的決策,宋軍兵分三路大軍同時向契丹發動猛攻,結果在歧溝關遭到慘重失敗。自此,宋朝君臣畏契丹如虎,再也不敢對其發動進攻了。

公元1004年閏九月,契丹發兵進攻南宋,號稱二十萬大軍,直逼黃河北岸。軟弱的宋真宗驚慌失措,急忙問計於宰臣。

當時兩個副宰相王欽若、陳堯叟都是妥協派,都主張遷都以避敵鋒。只有宰相寇準清醒的分析了形勢、指明瞭利害,提出了御駕親征以挫強敵的主張。宋真宗無奈,勉強起駕北行。

當宋真宗車駕抵達黃河北岸、宋旗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城上高高升起時,兵士歡呼,聲聞十里,氣勢百倍。最終,在與契丹的戰鬥中取得了勝利。

在這個時候,契丹統帥蕭達凜已被宋兵射死,契丹軍隊銳氣大挫。而北宋這邊,各路援軍正源源不斷向澶州集結,數量遠遠超過契丹軍。且契丹軍是孤軍深入,千里退路上宋民蜂起抗擊,形勢對他們極為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契丹蕭太后不得不派出使臣致書大宋,以求議和。

宋接遼書後,寇準即提出議和的條件是遼必須歸還燕雲故地。但是,怯懦的宋真宗卻唯恐失去議和機會,不顧寇準之正確主張,急派大臣曹利用使遼議和。臨行時還特意囑咐:契丹如索歲幣,雖百萬亦可允諾。幸虧寇準得知後,立即召曹利用到軍帳說:

“聖上雖有敕旨,但你許給遼人的歲幣不得過30萬,否則,我就砍掉你的腦袋!”

1005年一月,遼宋和議告成。雙方議定,宋遼為兄弟,遼帝稱宋帝為兄。但是,“哥哥”每年送給“弟弟”歲幣30萬。這次宋遼和盟是在澶州簽定的,澶州為古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和議之後,妥協派王欽若等彈冠相慶,反誣告主戰的寇準挾持君王作孤注,藉以擁兵自重,結果與敵國簽定城下之盟,有辱君王。最終,寇準遭貶斥,後死於雷州。

從以上所列事實可以看出,宋朝之所以在取得勝利、且條件極為有利的情況下,還與契丹籤城下之盟,主要是宋真宗怯懦無知、妥協派勢大而達成的恥辱結果。是宋朝推行其“守內虛外”國策的所結出的惡果!


明山黃


主要是北宋對徹底打敗遼國沒有信心。

北宋建立後一直想收復幽雲十六州,同遼國陸陸續續打了不少仗,始終沒有收復,北宋從上到下已經失去了必勝信心。

北宋政府人員構成以文人為主,文人佔據主導地位,文人不願意打仗。

最關鍵的是宋真宗不願意打仗,宋真宗沒有信心打贏遼國。

在厭戰心理下,北宋與遼國簽署停戰協定。


話史人


正在午睡的宋真宗被軍情關報緊急叫醒。

遼國大舉南征。奶奶地,沒完了。宋真宗在心裡罵道。從自己繼位大統以來,每年遼國都會入侵大宋領土,掠奪物質,民不安生,君不勝煩。

宋真宗一讀關報,才知大事不好,原來遼國玩真的了,率兵二十萬,已經破宋境,侵遂城(河北徐水)、撲瀛州(河北河間),直奔東京而來。

開會。宋真宗大叫道。

這是景德元公元1004年發生的戰事。

怎麼辦。面對遼國的入侵,眾位大臣商議對策。參政王欽若是江南人立馬悄悄地向宋神宗道:密言於上,請幸金陵。快點逃跑到南京。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說:請幸成都。宋真宗問宰相寇準怎麼辦。寇準大氣凜然地說道: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斬也!今天子神武,而將帥協和。若車架親征,彼自當遁去。……勞逸之勢成,我得勝算矣。奈何人慾委棄宗社,遠之楚蜀耶。

宋真宗一聽此話,放棄逃跑的念頭,決定御駕親征。

打贏了。一聽皇帝御駕親征,宋朝兵將立馬士氣大增,瀛州保衛戰打贏了。宋真宗看到關報後信心倍足,真的去了前線澶州(河南濮陽)。宋軍無不歡呼。此時,遼軍一聽宋真宗到濮陽了,立馬數萬騎直撲濮陽。遼軍統帥蕭撻凜自恃其勇,出營督戰。差一點寫成蕭峰。這時宋朝守城的兵頭張瑰守床子弩,看準時機,觸動機發,矢中蕭撻凜的頭,當場死亡。遼國執政的蕭太后聞後,哭之慟,輟朝五日。這仗還怎麼打,主帥讓人弄死。宋朝與遼國在此地此時膠著起來。

和平主義。如果當年有諾貝爾和平獎一定會頒給宋真宗。他已經厭倦打仗,在前線他懷念起在開封踢球美好時光,於是派曹利為談判代表,主動要求和談。遼國也需要和談來挽回局面,打下去勝利無望,就這麼回國也沒法交待。談吧。

和談條件。宋神宗給談判代表曹利的底線是:朕守祖宗基業,不敢失墜。所言歸地,事極無名,必若邀求,朕當決戰耳!實念河北居人重有勞擾,倘歲以金帛濟其不足,朝廷之體,固亦無傷

。割地是不行的,但花點錢是可以談的。曹利到遼營,對方果然要地。曹利堅決反對,並陳之以利害。蕭太后與遼聖宗也只好,欲歲取金幣。每年拿點錢就行。以上就澶淵之盟的由來。

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宋在勝利的情況下去簽訂澶淵之盟呢,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奪回燕雲十六州呢。這個澶淵之盟真是的喪權辱國的條約嗎,讓後人憤憤不平。

接著打下去真的對宋真宗不利。首先宋真宗厭戰,如不是寇準極力的反對,否則真跑南京去了。宋朝立國之本就是小富即安。宋真宗的大爺趙匡胤先生杯酒釋兵權,已經把宋朝能打能拼武將全部瓦解了。

其次士族反對戰爭。宋朝基本上的文人把持朝政,自從這些士族騷客們走向前臺,靠著風花雪月吟詩弄詞混日子。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為什麼要打仗。遼國都欺負家門口,官員第一時間就想逃跑。再打下去,士官文人會支持嗎。大家有酒喝,有肉吃,過一天算一天,奪回燕雲十六州那都是痴人說夢。再加上軍費開支巨大,打仗打的是錢糧,宋真宗有些消耗不起了。算了,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過好日子就行,球照踢,曲照唱。

澶淵之盟喪權辱國嗎。

這要怎麼看盟約,其實雙方只是打個平手,宋與遼誰也打不過誰,再打下去,雙方都會兩敗俱傷。必承認現實。這個盟約對宋一點也不侮辱,因為簽訂的雙方平等的。

一,雙方承認地位平等。二,宋不割地,每年歲金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是資助軍旅之費。三,劃清國界,不得入侵。四,相互信任,邊界不增兵。五,可以追逃犯人。六,在邊境開展貿易。喪權辱國的盟約,是以戰敗國身份簽訂的,割地賠償。宋對遼的歲金寫資助軍旅用,是經濟援助。其實打仗也是做生意,宋神宗這一仗打的好,為什麼呢,就是雙方可以開展貿易,因為宋朝物產豐富,而遼除了野味什麼也沒有。宋的茶葉、絲綢、鐵器、瓷器日用品源源不斷輸向遼國,每年從遼國掙的達到幾十萬銀的貿易順差,那點戰爭援助款早就掙回來了。併為宋遼兩國百姓帶來了百年和平,雖然局部有爭吵,但再也沒有發生大的戰爭。就因為如此,宋與遼徹底的放棄了軍備競賽,宋與遼竟然讓尚武的女真族金給滅了,這是後話。

我們今天總是對澶淵之盟憤憤不平的。就因為澶淵之盟讓宋從此走向一個不尚武的國家,沒有任何奮鬥精神的國家。但是怎麼看這問題,宋朝人看,澶淵之盟好,再也不用打仗了。我們看不好,我們的精神就從澶淵之盟後喪失了,因為不重視軍備,不發展軍備,從上到下沉醉安逸中。開封的表面的繁華,其實內部已經墮落。宋朝不是從澶淵之盟開始敗退的,是從他一開始的制度與政策治定都有毛病。我們從澶淵之盟中,應該吸取深刻的教訓,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軍備,放棄鬥爭,危險無處不在。今天的安逸,不代表明天的安逸,一個民族的復興應該是從精神上覆興,從歷史中找到失誤之處,學習並轉化成動力。這就是我們如何看待澶淵之盟。

參考書目:《宋史》 《中國人史綱》柏楊著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著 《國家人文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