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鄉魅力(粘貼複製的)

主會場選定山東曲阜尼山的2018年央視中秋晚會落下帷幕,精彩絕倫的演出,以儒家文化為根,対中華傳統文化和儒家文明的弘揚與尊崇之意不言而喻。尼山成為“天涯共此時”的精神寄託,確給全國人民乃至全球華人留下深刻印象。尼山是中國儒家至聖先師孔子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樣地之一。其實國人應該明白,不忘這段歷史,尼山一曾經是鄒城市的轄區

鄒城火車站立有“雙聖碑”,即“孔子誕生聖地”碑、“孟子誕生聖地”碑。兩碑均高3.3米,寬1.1米。兩塊碑始立於1924年(民國十三年),籌辦人張丕矩,鄒縣教育會會長(清末庠生、山東省文史館館員,清光緒二十九年入庠)。張先生立孔孟誕生碑於火車站下,其本意是,凡過鄒之旅客盡知鄒縣為文明古邦,“以表明鄒縣為孔孟發祥之地,俾來往過客經此觸目興景仰之思”(再版《鄒縣地理志》語)。碑文原由中國孔教會會長康有為書寫,因字體瘦小,與碑身不相稱,又邀請兗州人王景禧(清翰林院編修,山東諮議局副議長,孟子七十四代嫡孫孟繁驥的岳父)書寫。鄒城市確為孔孟誕生之地,立碑紀念不無道理。《史記·孔子世家》稱“禱於尼丘得孔子”。尼山宋家山頭北為孔子誕生地,尼山有孔子廟、夫子洞、觀川亭,尼山宋家山頭村現仍屬鄒城市田黃鎮管轄,村內有保存完整祭祀孔子母親顏徵在的顏母祠,"扳倒井"仍清泉叮咚。又據《史記》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昌平鄉即今尼山、昌平山之間魯源附近。昌平鄉稍東南有村名長莝(讀錯,俗寫坐)即古陬邑,並且是古邾國始封之地。《水經注》有“故邾婁之國曹姓也,叔梁紇之邑也”的記載。《太平寰宇記》稱古邾,城即鄒城,是叔梁紇所治之邑。《紀要》謂《寰宇記》之古邾城邸莝城。《續山東考古錄》謂邾婁合讀即鄒莝,亦鄒字音轉。鄒縣舊志謂今之魯原村,即漢之昌平鄉。1934年王獻唐先生所著《三邾疆邑圖考》謂:古陬邑固在鄒縣昌平附近,即今之昌平鄉。其地兩面界魯,《左傳》“魯伐邾,取訾婁”即孔子所生之陬邑。鄒陬同音,名縣以鄒,本從陬起,鄒山之義,原出邾婁,邾婁即鄒,鄒即陬。《論語》作鄹,《左傳》作陬,《孟子》作鄒,《史記》作陬,皆是同音通用。

《魏書·地形志》稱鄒縣有叔梁紇城。據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戴光編修的《鄒縣地理志》載:“尼丘山去城東60裡,在魯源社、魯源村。昔啟聖王夫人顏氏禱於此,而生孔子者也,其山五峰連峙,中峰之麓有孔子廟”。志書中把尼山列為古鄒十六景之一“尼山毓聖”。當時文人顧俊曾題詩頌之“乾坤開闢本無心,鄒魯合邦毓秀深……”《輿地志》亦有記載:“鄒縣……有尼丘山”。正如鄒縣舊志所述:“于山則載尼山、昌平,於人則述孔子,於古蹟則載顏母井、夫子洞,版圖所入,而按而稽,至聖發祥實在於此”。明代人張敏曾賦詩讚頌,“智源水遠東還魯,顏母山高上接天。木落空林明晚照,雁銜寒雨下秋田……。偶因聖誕來瞻仰,紅葉黃花處處鮮。”沿智源溪北行,約裡許,溪西岸便是坤靈洞。尼山坤靈洞,俗稱夫子洞,位於尼山東側山腳下。《闕里志·尼山》載:“溪流而南,其上為坤靈洞。”洞中原有孔子雕像,為元代鄒縣縣尹司居敬令工匠所刻。

關於尼山劃歸曲阜之事,1968年8月10日,濟寧地區革命委員會專門向曲阜和鄒縣革命委員會下發了濟發(68)第92號文,即《關於調整尼山庫區有關村莊區劃的批覆》,文中指出:“經研究同意將現屬鄒縣田黃公社管轄的(顏)母莊、官樓、長座、東龍、西龍、新村、張馬、南王、東官、西官、等十個大隊十五個村莊44個生產隊,1480戶,6626人,耕地面積7115畝,劃歸曲阜縣統一領導。"文中還指出:“今後尼山庫區這些村莊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生產發展、水利工程建設投資、移民的定居和遷出、社員生活的安排等等,均有曲阜縣革命委員會負責。“(鄒城市檔案舘存)此後,鄒城境內再無孔子誕生地。原本屬於鄒城的孟子誕生地——鳧村建國後也已劃給曲阜,鄒城僅剩下了“孔子誕生聖地”“孟子誕生聖地”雙聖碑而已!

“昨天已經成為歷史,已經不能改變,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應該尊重歷史、維護歷史,因為我們從歷史走來,它是我們存在的依據和理由,它是我們成長的沃土和甘露。”依筆者之見,古代的邾(鄒)魯兩國亦有戰事,但是源遠流長、影響至深的“鄒魯文化”內涵是一致的,孔子、孟子兩位聖人思想的一脈相承和地位是無可撼動的。歷史雖然過去,孔子誕生地一一尼山,一個難以忘懷的地方,曾屬於鄒城這是鐵的銘記不爭的在冊史實,但是鄒城人時下聯想在多的“假如"……也未必。尼山,它曾經屬於鄒城,現在屬於曲阜(鄒城、曲阜皆為濟寧市轄縣級市——編者注),它也屬於全國、全世界的,還是往前看吧!(劉貴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