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基金經理有話說

今天我們總結下極具傳奇色彩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給個人投資者的幾點建議。

一、應該重倉股票。歷史統計表明,股票的回報遠高於債券、現金及其他投資。

二、應該用閒錢買股票。買股票的錢,應該是在住房及日常開支以外,沒有流動性需求的閒錢。

三、應該“自己”買股票。基金經理並不推薦買基金?為什麼?因為相較於專業的投資機構,個人投資者有更大的機會找到10倍股。

原因在於專業機構投資者很有可能不敢重倉10倍股。持有高成長股票需要有“特立獨行且正確”的判斷及堅持,而特立獨行對於專業投資人來說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

彼得·林奇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如果基金經理重倉IBM(此處可替換成茅臺)的股票,若IBM股票大跌,投資人或領導會問:這該死的IBM,最近怎麼回事?但如果他重倉的是自己看好,而主流機構並不或並未認可的公司股票,投資人或領導會問:該死的你,最近怎麼回事?這就導致機構之間“抱團取暖”式的趨同持倉。

但個人投資者卻不必受制於此,可以持倉機構尚未發現或沒看中的“好企業”。

四、怎麼發現這些“好企業”?答案是:逛街。邊逛邊調研,邊逛邊選股。去家附近的商場轉轉,看看哪家生意很火爆,彼得·林奇就是用這個方法發現了美體小鋪和不少零售業中的10倍股。

生產被市場追捧產品的公司,不一定是好投資;但產品無人問津的公司,一定不是好的投資標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成功的模式是否可複製。如果模式可複製,公司未來的增長就有保障,就很可能是個好投資。你公司門口的煎餅攤同事們愛得要死,卻不會成為好公司;但“巴比食品”成功複製推廣,成為“中國第一包”,賣包子賣到上市。

五、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於彼得·林奇這樣的價值投資者而言,“低價(或者合理的價格)買入好公司”是投資的核心要義。好公司,價格低的時候買。而買賣同源,賣的話無外乎三個時機:沒預期好、價格高、有性價比更好的投資。如果以上三者都不滿足,那為何要賣?

為什麼好公司會便宜?同為價值投資者,彼得·林奇與巴菲特有什麼異同?價值投資適合中國資本市場嗎?下篇我們通過對比價值投資內部幾個大咖及價值投資者與利弗莫爾這樣的趨勢大牛,來聊聊,股、債和“股票”、“債券”評估及投資邏輯的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