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這個“海洋牧場”竟建在陸地上?就在萬寧→

海洋牧場——通過人為進行放牧,恢復海域生態環境以及實現資源豐富是全球科學家所公認的有效解決方案之一。

海南這個“海洋牧場”竟建在陸地上?就在萬寧→

工作人員在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查看珊瑚生長情況。海南日報記者武威 通訊員陳文欣攝

海洋牧場作為近年來的高頻熱詞

已越來越為人熟知

但你聽說過

建在陸地上的“海洋牧場”嗎?

海南萬寧就有一個

一起來看

海南這個“海洋牧場”竟建在陸地上?就在萬寧→

掃一掃↑看H5產品 陸地上的“海洋小王國”

海南這個“海洋牧場”竟建在陸地上?就在萬寧→

掃一掃↑看視頻 陸地“海洋牧場”揭秘

陽光透入玻璃房,照亮碧波盪漾的水池。水底,硨磲伸展著色彩斑斕的“衣裳”,茂盛的珊瑚叢,紅的、黃的、黑的,似鹿角,似手掌,一群五顏六色的熱帶魚正在其間“追逐嬉戲”,一會“爬”上珊瑚樹頂,一會又鑽進茂密的海藻叢。

海南這個“海洋牧場”竟建在陸地上?就在萬寧→

陸基珊瑚及硨磲培育基地負責人汪遠正在介紹基地裡人工培育的珊瑚。通訊員楊師忠攝

這是北京人汪遠在海南萬寧山根鎮打造的陸地上的“海洋牧場”。這一方小世界裡,珊瑚、硨磲、海藻、魚類,構成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經過食物鏈多重濾食,最終實現汙染物零排放、養殖零用藥。

長大的珊瑚、硨磲最終放流大海,用於修復海洋生態環境;養成的魚類則上市出售,產生經濟價值反哺基地。未來,這樣的“海洋牧場”在大規模繁育珊瑚、養殖魚類的情況下,還可以附加生態觀光旅遊等產業,令保護與開發實現“魚與熊掌”兼得,也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A

這是一個獨立的小世界

位於萬寧市山根鎮排溪村的陸基珊瑚及硨磲培育基地,佔地面積30餘畝,分為育苗區與養殖區。其中育苗區由6口1畝多的魚塘組成,主要繁育熱帶魚。養殖區主體由成排層疊的玻璃水槽組成。珊瑚、硨磲、藻類及魚群就生活在這些水槽中。整個系統由流動的海水聯絡。

“這些水槽構成一個封閉、循環的水體環境。”基地負責人汪遠介紹,基地應用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從大海抽取海水後,除定期補充因蒸發等損失的海水外,系統內的海水不與外界交流,也不向外排放,“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世界。”

海南這個“海洋牧場”竟建在陸地上?就在萬寧→

熱帶魚在人工培育的珊瑚叢中安家。通訊員楊師忠攝

這個“小世界”裡,有魚、蝦、珊瑚、硨磲、海草等,構成一條完整的食物鏈。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玻璃水箱中的珊瑚大多生長在一個活動基座上,通過拔出基座就可以將整株珊瑚取出水箱。

“這是為以後大規模放流珊瑚所做的技術創新。”汪遠說,長大的珊瑚可以整株移植到位於大海里的人工魚礁上,既省時又省力。通過基座連接人工魚礁的珊瑚,更加穩固,存活率也更高。

事實上,基地裡這些炫彩奪目的海洋生物,大多是瓊海中遠藍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海所)合作開展人工繁育珊瑚及硨磲科研項目的成果。

“基地目前繁育了超過20萬株珊瑚,品種超過100種。”汪遠透露,基地裡的珊瑚和硨磲,是經科研機構繁育出來後,放在循環水系統中進行一年左右培養而成的。長大的珊瑚和硨磲,將被放流到大海,用於修復海洋生態環境。

為了更有效地保護及恢復珊瑚礁生態,汪遠團隊在人工可控環境下,成功以有性繁殖的方式繁育出大批量珊瑚幼蟲,這也是國內首次實現A屬(Acropora)造礁珊瑚在與外界隔離的人工循環水環境下排精排卵。

珊瑚的有性繁殖是如何進行的呢?汪遠介紹,珊瑚母體排出包裹著精子與卵子的卵囊,24小時左右卵囊破裂釋放出精子與卵子,健康的受精卵會發育成浮浪幼蟲,大概72小時後開始附著在礁石上,幾天後珊瑚蟲發育成小水螅,分泌石灰質慢慢長成一株株小珊瑚。其中的技術難點在於獲取健康受精卵這一環節,其對珊瑚精子、卵子的質量,以及對水質、水溫、水流都有很高的要求,獲取難度大,成本也很高。“目前基地所有浮浪幼蟲都已經完成附著併發育成小水螅。”汪遠表示。

“有性繁殖對珊瑚規模化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珊瑚研究團隊相關負責人周海龍日前從海口趕到汪遠的基地採集珊瑚卵,他表示,國內珊瑚礁修復大多采取人工移植的方式,“這樣不僅成本高,而且野外環境不穩定,難以滿足大面積珊瑚礁修復的需要。”

而在人工控制的室內條件下進行珊瑚的有性繁殖,能夠在短時間內以相對低的成本獲取海量珊瑚種苗,使野外珊瑚大面積修復種植成為可能。此外還能通過雜交,定向選育出耐高溫、抗逆性強、抵抗寄生蟲、生長迅速、顏色豔麗的珊瑚新品種,是珊瑚礁生態修復中非常有前景的方向。

“因為它們都是國家保護動物,絕對不允許投入商業用途,未來我們打算建設一個活體珊瑚博物館,一方面收集珊瑚品種,另一方面也向更多人科普珊瑚及珊瑚生態系統。”汪遠說。

B

小世界裡的“居民”自給自足

基地裡的珊瑚王國,珊瑚美麗,魚群活潑。然而,汪遠建設基地的初衷,其實是打造一個商業化的海魚魚苗繁育基地,既繁育熱帶觀賞魚魚苗,也養殖石斑魚。

海南這個“海洋牧場”竟建在陸地上?就在萬寧→

海洋珊瑚礁。資料圖,圖文無關

既然要養魚,為什麼還要養珊瑚呢?這與汪遠發明的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有關。2004年,汪遠在北京昌平進行海水觀賞魚及珊瑚軟體的繁殖研究,併成功發明了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

在該養殖技術中,通過魚類、珊瑚、海草以及微生物搭建多級生態體系,併成功維持了“高生物量,低營養鹽”的清潔水質環境。這個技術的發明,也令汪遠掙得了“第一桶金”。

2013年,汪遠來到海南掘金,在瓊海市博鰲鎮距大海15公里的地方建起了一個30畝的養殖基地,繼續應用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養殖石斑魚。

“第一年大獲成功,賺了幾百萬元。”汪遠笑著說,然而第二年當他擴大規模後卻遭遇滑鐵盧,“經過分析,原因不在於我們的模式,而在於魚苗的品質。”

原來,汪遠購入的部分魚苗帶有病菌,最終導致疾病擴散,成群的魚“翻肚”。然而當汪遠追溯到魚苗培育環節時卻發現,一些養殖戶在魚池中投藥進行消毒、殺蟲以及增強魚苗的抵抗力。“這不僅令魚苗養成藥物依賴性,也對水環境造成破壞。”汪遠憂慮地說,“長期下去海水水質下降,魚苗耐藥性增強,於是又增加養殖藥物投放量,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而有魚苗發病的魚池,至少一年不能再養魚。汪遠決定另闢戰場,利用自己發明的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介入魚苗養殖環節,實現打造健康海洋牧場、養殖健康魚的想法。“讓魚苗從魚卵開始,就生長在一種能夠保證水質的健康環境中,這個環境還得有較高的產出效率,才能保證效益,目前來看只有珊瑚礁生態系統滿足這些要求。”汪遠分析,這是因為珊瑚蟲對水溫、水壓、水質等生存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同時珊瑚礁系統也能實現多物種高附加值的立體化產出,“珊瑚能活的地方,魚一定能活,而且可以養多種魚和蝦。”

2017年,汪遠在萬寧市山根鎮建立了魚苗育種基地,同時和中科院南海所合作,幫助該所培養珊瑚、硨磲。他精心設計的陸基珊瑚礁生態海洋牧場也獲得了科研機構的認可。

這個陸基珊瑚礁生態海洋牧場,完全依靠陽光作為驅動力,海草是初級生產者,為魚類提供食物;魚類產生的糞便則成為珊瑚、硨磲的“營養品”;珊瑚、硨磲、海草負責淨化水質,併為魚類營造優質的生長環境。

陽光透過基地的玻璃屋頂射入水箱,讓珊瑚在瀲灩波光中愈發美麗。這個集中了珊瑚、硨磲、藻類、魚類等生物的陸上“海洋牧場”已然成型。

“這就是我心裡真正的海洋牧場,運轉至今2年多,各種石斑魚、蘇眉魚、珊瑚觀賞魚,以及東風螺、龍蝦、斑節對蝦和各種蟹類等,都可以在其中良好生長,而且經過食物鏈生物的多重濾食,完全做到零汙染、零排放和零用藥,有利於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汪遠說。

那麼這樣環境友好型的“海洋牧場”,與傳統養殖場相比有效益優勢嗎?“雖然海洋牧場單一品種密度低,但由於系統有效生物總量多,總效益並不低。”汪遠說,一個標準陸基珊瑚礁生態海洋牧場佔地約10畝,1年能至少產生400萬元以上的經濟效益,“養殖場的大小可以靈活調整,未來大面積鋪開的話,還能發展浮潛游、科普旅遊等第三產業,效益會更高。”

C

小世界蘊藏著大產業

在汪遠的基地裡,幾名工人正在挖掘新的魚塘,並鋪設管道將魚塘與循環水系統聯絡起來。這些新挖掘的魚塘今年將用來養殖石斑魚。

“我們一天工作8小時,在家門口就能做工。”排溪村村民王富亞在基地裡做餵魚工已經1年多了,每個月能掙4000元工資。基地裡和他一樣的工人還有十多人。

“我們認為這是個很好的項目。”萬寧市山根鎮正計劃與汪遠合作打造特色產業小鎮,鎮黨委書記符婷婷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僅山根鎮的9個村中就有4個村“靠海吃飯”,石斑魚、東風螺、海蝦等海水養殖產品撐起了當地的產業,“新模式為我們打開了新思路,生物間和諧共生還能帶動經濟發展。”

這也不僅僅是山根一帶或萬寧一地的新機遇。當前海南正大力建設自貿港,堅持統籌陸地和海洋保護髮展是基本原則之一。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科學有序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海南重任在肩。

在這樣的背景下,相比傳統養殖“高密度、高風險、高汙染”的弊端,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因其“全循環、零排放、零用藥、多種類”的特點而優勢明顯。

汪遠認為,這個技術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能通過放流珊瑚、硨磲修復海洋生態。

從2018年起在汪遠處“培養”硨磲的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員喻子牛,也對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表示認可和讚賞。他說,野生硨磲一般1年才長六七釐米,而在人工控制了陽光、水溫、食物及水體等各種要素的“海洋牧場”,硨磲1年能生長10釐米以上。

而通過陸基珊瑚礁生態海洋牧場繁育珊瑚、硨磲,成本更低。“以珊瑚繁育為例,按目前基地的規模,1年能繁育10萬株珊瑚,總成本約100萬元,平均每株珊瑚的繁育成本在10元以下。”汪遠說。

這也讓大規模放流珊瑚、硨磲成為可能。“把人工繁育的硨磲放流到大海的珊瑚島礁,大家下到海里浮潛,可以在自然島礁環境裡欣賞五彩斑斕的美景。這不僅能夠恢復海洋生物資源,也能發展出一個新的產業——硨磲生態觀賞旅遊。”喻子牛說。

可以說,陸基珊瑚礁生態海洋牧場背後,是多個頗具前景的產業。汪遠說,它既能與養殖業相結合,也能與浮潛、研學等旅遊產業相結合,還能與科普、科研、直播等內容相結合。

汪遠至今還記得,2013年作為水族生物愛好者的他剛來到海南時,看到的那一片蔚藍大海,也還記得自己在這裡看到的無限希望。“我相信這些技術可以改變海水養殖行業的發展路徑。”他說,“也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企業、個人能加入進來,共同綠化海底。”

海南這個“海洋牧場”竟建在陸地上?就在萬寧→

4月17日《海南日報》A06版版面圖↑

來源:海南日報深讀融媒工作室

記者:袁宇

總策劃:曹健 韓潮光 羅建力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孫婧

版面設計:張昕

H5設計製作:楊薇

視頻拍攝:袁宇

視頻剪輯:李瑋競

實習生:餘慧 孟麗娜

值班主任:張傑

值班總監:袁鋒

責任編輯:張運桐


分享到:


相關文章: